時間轉眼就到瞭公元前255年的初夏。
在原本歷史中,秦軍應該已經攻破洛邑,俘虜周赧王,運九鼎歸秦。
之後秦王將降周王為封君,俘虜西周公,周朝徹底滅亡,後世史學傢稱公元前255年為秦元年。
但在這個時空,秦國雖然更加強大瞭,攻打東周卻失利瞭。
魏國信陵君派人遊說燕國和趙國擯棄仇恨,與魏國暫時結盟,共同援救周赧王。
之後韓國、齊國先後出兵,五國進入洛邑,在周赧王的見證下再次簽訂合縱條約,共同對抗秦。
楚國本來也想加入,李牧突然北渡,連克楚國數座城池,兵鋒直指陳都。
在楚王大驚失色,集結大軍阻擋李牧的時候,李牧派人告訴楚王,自己可以無條件退兵,但楚國必須按兵不動,否則楚國敢往北邊派兵,他就敢再次率領軍隊北渡江水。
在李牧的威脅下,楚王屈辱地放棄瞭合縱,隻能按兵不動。
李牧回到江水以南,陳兵江邊對楚國虎視眈眈,讓楚國不敢撕毀合約。
老秦王得知這個消息後,大笑不止,難得丟開手邊文書,睡瞭一夜的整覺。
將李牧所做之事傳回咸陽宮的就是子楚。
子楚日夜兼程趕路回到咸陽。朱襄看著子楚蒼白憔悴的臉色,欲言又止,最終保持瞭沉默。
在秦國面臨重大危機的時刻,他說什麼休息什麼健康都沒用,不如多做些事,減輕老秦王和子楚的負擔。
子楚回到咸陽後,老秦王就吩咐準備傳位典禮,無論他是否崩逝,明年正月初一都會傳位太子柱。
在傳位典禮之前,他還有一筆賬要和楚國外戚算。
太子柱性情敦厚,即便拍著胸脯保證不會被楚國外戚壓制,老秦王仍舊擔心。所以他要在生命的最後時刻,在他當秦王的最後時間,幫太子柱掃滅障礙。
雖然此事沒有波及華陽夫人和其弟弟,因為這兩人就隻顧著享受榮華富貴,從未幹涉政務,但華陽夫人仍舊嚇得重病一場。
她強撐著病體,派人向雪姬送禮表示感謝。若不是雪姬早早提醒瞭她,她和她的弟弟可能就危險瞭。
看見華陽夫人這樣,夏姬物傷其類,也不由惶恐起來。
她終於開始反省,自己是不是應該和娘傢稍稍疏遠一些,不要替韓國做事。
連占據秦國半壁江山的楚國外戚都在垂老的秦王手下搖搖欲墜,她和從未在秦國朝堂有過地位的韓國外戚算什麼?
楚國外戚也很驚訝,他們完全沒想過老秦王居然這麼瘋狂。
老秦王早就對楚國外戚不滿,但為何還要重用楚國外戚?這當然是因為秦國本土人才少。
秦國是中原人口中的蠻夷之地,建立客卿制度,就是吸引六國人才為秦所用。
論打仗,秦國人野蠻,可能不懼怕六國;但論治國,秦國朝堂沒有楚國外戚,就幾乎自斷一臂。
雖然這次老秦王南下,有些楚國外戚做得確實過瞭,基本等於謀逆。但他們也以為,自己不會這麼快被清算。
老秦王卻這樣做瞭。
當老秦王動手的時候,他們才知道為何老秦王膽敢如此瘋狂。
因為咸陽學宮。
老秦王建立咸陽學宮後,天下有許多賢才仰慕朱襄和荀子的名聲來咸陽求學,其中不乏已經成名的人。
朱襄南下的時候帶走瞭一群優秀的學子,這些學子通過實踐,將自己所學與民生結合起來,接受瞭秦國人務實的風氣。這群人,補足瞭秦國朝堂的人才缺口。
老秦王強撐著病體,按照當初朱襄提議、眾位大臣完善的措施,在咸陽宮召開瞭一次“殿試”,測試咸陽學宮中有名望、或者跟隨朱襄時有實績的學宮學子,當場為他們排名次點官職。
近水樓臺先得月,秦國貴族當然在咸陽學宮建立的時候,就早早將自己傢中得用子嗣送入學宮學習。
所以老秦王從咸陽學宮弟子中選官,沒有威脅他們的利益。他們非常支持老秦王。
於是一次殿試,老秦王哪怕隻點瞭朝堂中的中低層官吏,也已經破壞瞭楚國外戚多年來在朝堂的經營,切斷瞭秦國朝堂對楚國外戚人才的依賴。
之後,老秦王召回蔡澤,拜荀子和蔡澤為左右丞相。
蔡澤在剛隨朱襄回咸陽時,曾經引起瞭眾位貴族的註意。但蔡澤在李牧和廉頗入秦之後留在瞭長平,在上黨高地默默積蓄力量,讓秦國朝堂漸漸忽視瞭他的存在。
現在老秦王突然召回蔡澤,還拜蔡澤為相,打瞭他們一個措手不及。
他們連忙去收集蔡澤的信息,猜測蔡澤的執政理念。
除瞭蔡澤,他們對荀子成為秦國的丞相也很恐懼。
荀子是儒傢。秦國一向是以法傢思想治國,儒傢和法傢思想幾乎背道而馳,曾經甚至還有“儒不入秦”的潛規則。
一個大儒怎麼能成為秦國的丞相?秦王難道是老糊塗瞭嗎?!
荀子也已經快六十瞭。他這個年齡當這個丞相,其實做不瞭太多事,不會改變秦國如今的社會和政治制度運行情況。但關鍵不是荀子能做什麼,而是荀子當丞相這件事本身的象征瞭什麼。
面對眾人的試探,荀子八風不動,繼續去完善他正在做的秦國敕封神靈的禮儀。
荀子不焦躁,焦躁的就是試探他的人。
秦國這些變化,別說秦國人不適應,六國也都很焦躁。
他們很希望老秦王真的是老糊塗瞭,但蔡澤是朱襄的友人,曾經有聯合李牧抗擊匈奴的功績,還是逼李牧和廉頗入秦的主要推手,其能力不容小視;荀子聲望和才華,更是舉世聞名。
這兩個人被任命為左右丞相,他們怎麼也說不出秦王是老糊塗瞭的話。
就在他們焦躁的時候,老秦王拜廉頗為大將軍。
趙國和燕國臉色大變。
廉頗怎麼還沒老死?!他怎麼還能領兵?!
連廉頗都出來瞭,傳說已經快病死的白起不會又像是長平之戰一樣,某一天突然亮出帥旗,說“嘿,沒想到吧,主將是我”?
人的名樹的影,廉頗的兇名在攻打燕國後徹底打響,在燕國的兇名恐怕比白起還甚。他領兵東出函谷關,燕國軍隊士氣立刻低落。
明明廉頗與燕國有仇,但聽到廉頗領兵的消息後,燕國人卻無法因為仇恨而讓士氣提升,反而有瞭怯懦退後之意。
趙國的士氣也下降瞭。
誰都知道,廉頗和李牧是被趙王“賣”給瞭秦國。
特別是廉頗,攻燕後他在趙國將士心中的地位,就像是白起在秦國將士心中的地位。現在他們敬愛的、曾經帶領他們渡過多次危機的大將軍居然成瞭敵方主將,趙國將士連與廉頗對峙的勇氣都沒有。
他們不是怯懦,隻是不想、不願與廉頗敵對。
那是他們的信平君,是他們趙人的信平君,是賭上瞭自己的名聲讓很多趙人免於餓死的信平君廉頗。他們要怎麼與廉頗敵對?!
此次聯軍的主帥當然是信陵君魏無忌。
魏無忌知道廉頗在秦國掛帥之後,也忍不住醉瞭一場。
他很後悔,自己為什麼當初不早點來趙國救下趙王,這樣趙王應該就不會同意讓廉頗和李牧入秦瞭。
但他心裡再遺憾,也隻能打起精神,告訴趙人現在信平君已經是他們的敵人,是他們要戰勝的人。
他還要誣蔑這一位老將軍,說廉頗已經很老瞭,應該很難再領兵打仗瞭。秦王派廉頗來,就是打擊趙軍的士氣而已。
廉頗已經老瞭,他不能打瞭,不要怕他!
魏無忌用如此的方式激發瞭燕國人的士氣,但趙國人的士氣仍舊很低落。
因為趙國人不是懼怕廉頗,而是敬佩廉頗。無論廉頗是否年老,是否還能上戰場,都不會改變他們對廉頗的敬仰。
魏無忌隻能苦笑。
他隻能慶幸,秦王至少還沒有喪心病狂讓朱襄領兵。否則若是聽到朱襄來戰場的消息,這群趙國人估計都無心作戰瞭。
先不論廉頗是否還能打,老秦王亮出廉頗這張牌,就讓五國聯軍中最驍勇善戰的趙國士氣折損至少一半。
秦國還未和五國聯軍正面作戰,就已經先贏下一局。
蔡澤對老秦王道:“君上,請讓我再贏下一局,作為慶賀新王繼位的禮物。”
老秦王頷首。
蔡澤在三晉之地當郡守,可不是隻做瞭幫朱襄管理長平這點小事。
他是縱橫傢,接管瞭范雎情報頭子的職責,負責瞭范雎當初的事。
在上黨時,蔡澤已經向六國派出無數釘子,埋下無數離間計的種子。特別是秦國的心腹大患信陵君,他已經準備多時。
此時,蔡澤留下的後手終於在最適當的時機發動。
魏王原本就嫉妒魏無忌的才華和聲望,蔡澤接管范雎的工作後,花費瞭大筆錢財在六國為魏無忌揚名。
他甚至拿朱襄當魏無忌的墊腳石,點評朱襄雖好,遠遠不如魏無忌。
朱襄出身卑賤,不過是搭上瞭秦國外戚的路才飛黃騰達。而魏無忌是魏王的弟弟,是七國僅次於國君最尊貴的人;
朱襄隻會種地。魏無忌什麼都會,特別是國政和打仗,這才是真正的人才;
朱襄號稱名滿天下,但是他居然沒有門人跟隨,說明他的名聲都是虛的,真正的賢才不屑於投奔朱襄。魏無忌門客眾多,個個都是大才,這才是真正的名滿天下應該有的模樣……
蔡澤把魏無忌捧得高高的,說秦國多次攻打三晉之地,為何獨獨與魏國摩擦不大?這當然是因為秦王懼怕魏無忌。
魏王雖然平庸,魏國國內也幾乎沒有什麼能抵抗秦國的賢臣名將。但誰讓魏國有魏無忌?魏無忌一人就抵消魏國平庸的國君和大臣所帶來的負面影響,讓秦王不敢輕易與魏國動兵。
魏國若不是有信陵君魏無忌,早就已經亡國瞭。
“可惜魏王不是魏無忌,否則魏國估計已經成為秦國的心腹大患。”
蔡澤如此傳揚。
魏王自己聽瞭這些傳言,多次對外說,還好寡人有無忌這個弟弟,否則秦國人就要來瞭。
魏無忌聽兄長這麼說,心中十分寬慰。
魏王表現得十分信任信陵君魏無忌,魏無忌也以為魏王真的已經不忌憚他。他其實一直察覺到魏王在忌憚他。但在秦國變得越來越強大之後,他的兄長似乎終於摒棄瞭那一點點的嫉妒,對他越來越信任看重瞭。
此次他能成為五國聯軍的主帥,就是他兄長的支持。
所以蔡澤那些溢美之辭,信陵君並沒有放在心上。
他是自傲的,溢美之辭雖然有些誇大,但大部分還是實話實說。
蔡澤確實是實話實說。
沒有什麼比實話實說上增加一點點誇張的說法更好的捧殺。正因為是實話實說,所以嫉妒信陵君的那些人才會更加難受。
現在到瞭蔡澤該收獲的時候瞭。
秦國派出使臣去與五國聯軍說和,表示願意幫助魏無忌成為魏王,隻希望魏無忌不要插手秦國與周王室的戰爭。
在秦國派出使臣的同時,蔡澤就將這個消息傳到瞭魏王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