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為始皇崽耕出萬裡江山 第230節

作者:木蘭竹 字數:3578

都抱怨瞭幾日瞭,他還不消停。

他也不想想,這些事本來就是他和政兒做的,自己已經幫他多處理瞭一月,他還在那裡抱怨。

李斯道:“下官一定不辜負長平君!”

朱襄道:“好,你去跟著政兒吧。”

李斯:“……”

為什麼?!他不是應該跟著長平君學習和工作嗎?跟著公子政幹什麼?難道是去讀書?

李斯雖然知道討好公子政很重要,但現在他想幹活!想幹實事!

但李斯不敢反駁,隻能心情低落地跟隨嬴小政。

然後,他就發現長平君從城裡逃跑瞭,留下嬴小政坐在高高的椅子上,皺著眉頭處理文書。

“公子,長平君呢?”李斯疑惑。

嬴小政沒好氣道:“舅父?舅父還能去哪?當然是去視察田地瞭。”

李斯結結巴巴道:“但、但是郡守之責……”

嬴小政把詔令往桌子上一拍,讓李斯自己看。

李斯上前一瞅,石化。

怪不得長平君讓他來輔佐公子政,因為公子政才是真正的吳郡郡守啊。

公子政如此年幼,真的沒問題嗎?

李斯滿心擔憂。如果嬴小政出錯,身為秦王最喜愛的孫兒,嬴小政自然不會有事,有事的是嬴小政身邊的人。

但顯然除瞭他,吳郡所有高官都不擔憂。

李牧和王翦也很快拔營出發,離開瞭吳城,南下練兵,順帶擴大吳郡領土。

端坐吳城郡守府的主事者,隻剩下還沒有留發,隻梳瞭兩個小揪揪的嬴小政。

李斯和蒙恬看著嬴小政手邊堆積如山的文書,欲言又止。

他們倆第一次對舉世大賢朱襄公產生瞭不贊同的情緒。

就算秦王以吳郡之事磨礪公子政,朱襄公直接跑得連影子都沒瞭,是不是太過分瞭?!

第127章蓮子銀耳羹

朱襄摘掉草帽,拿著掛在脖子上的汗巾擦瞭擦汗:“吳郡的天氣真是熱得快。”

相和站在朱襄身後做護衛狀。聞言,他道:“這幾年的天氣有些異常,冬季變冷,夏季更熱。”

朱襄道:“過幾年會更差。”也到瞭這個時候瞭。

總體來說,秦漢時期的氣溫普遍偏高,是一個溫暖時期。在西漢時,河南都還能見到大象。

到瞭東漢末期,才會進入小冰河時期。

但這隻是總體趨勢。

在秦始皇統一天下,到西漢建立的這幾十年間,氣溫有過幾次小波動。波動最劇烈的時候,恰巧是秦始皇統一天下,和楚漢相爭的時候。

天下大亂時往往伴隨著天災,所以儒傢之後才有天人感應之說。

朱襄從農學傢的角度出發,則認為兩者確實有聯系,但和天人感應沒關系。因為連年的氣候波動導致農作物大規模減產,百姓們活不下去,所以天下才容易大亂。

天下大亂往往伴隨著天災,是因為天災是激發天下動蕩的導火索。

秦王政繼位之後,秦國連年天災,每年都有地方出現大饑荒。每當饑荒的時候,秦王政就出兵攻打六國。打著打著,發現六國怎麼這麼弱,此時正好是統一天下的時機,便將天下推平瞭。

不隻是秦王政這樣做,秦昭襄王在位時幾次對外大戰也和國內饑荒有關。

這個時空中,廉公攻打燕國也和趙國有關。

朱襄走瞭一會兒神,在溫熱的風差點吹飛他放在膝蓋上的草帽時,他回過神,繼續道:“為瞭應對接下來的危機,我得加把勁瞭。”

相和心道,朱襄公,你已經夠努力瞭。

就算農傢人會在田間耕種,並希望天下權貴都下地耕種,自給自足。但他們也不像朱襄一樣,真的每日行走田間,與最低賤的庶民交流。

諸子百傢無論根基是出自哪裡,眼睛都是看著上面的。包括墨傢在內,目標最後都放在瞭做官上,希望國君封君能重用他們,好實現他們的理想。

這並沒有什麼不對。要實現理想,必須有權力地位。

朱襄也得到瞭秦王賜予的權力和地位。但他得到權力和地位後,就從教導藺相如封邑中的農人耕種,變成瞭教導整個秦國的農人耕種。

他好像改變瞭,又沒有改變。

朱襄這樣的做法,讓相和和許明這兩位諸子百傢中代表最底層庶民利益的百傢領頭人有些迷茫。

他們知道曾經顯赫一時的墨傢和農傢已經式微,幾乎已經從士人淪為工匠。哪怕墨傢和農傢中有做官者,但也和墨傢和農傢的思想本身沒有關系瞭。

他們跟隨朱襄,想從朱襄身上找到墨傢和農傢未來的出路。他們也確實從朱襄身上學到瞭許多,卻又更加困惑。

因為這樣的困惑,已經年過不惑的相和和許明拋下在咸陽的高官厚祿,再次像一個學生和仆從一樣跟隨朱襄南下。

他們比朱襄晚走一個月,將各自身上的事交代妥當之後,才追隨朱襄而來。

朱襄正好在南郡耽誤瞭較長的時間,他們與朱襄同時到達吳郡。相和和許明便一直跟在朱襄身後瞭。

“朱襄公,未來氣候會更加異常嗎?”相和道,“是因為天下要大亂嗎?”

坐在河邊乘涼的朱襄先讓相和和身後的護衛都坐下後,才笑著道:“無論天下是否大亂,氣候該異常的時候都會異常。”

相和道:“朱襄公不虧師從荀子。”荀子就是宣稱天地如何,與人道無關。

朱襄道:“這一點很好證實。翻一翻史料,看看每一代君王統治時期出現過多少次天災,就能明白天災和人的行為沒關系。隻是賢明的君王能夠消弭天災帶來的人禍,而亂世中的天災會造成更大的人禍。”

他把有點松開的白發解開,草草用手指梳理瞭幾下後,將白發重新束成高馬尾,然後用木簪子束好:“我們所能做的事,就是消弭即將到來的天災所帶來的人禍。”

相和問道:“如果天災與人道無關,朱襄公為何知道接下來天氣會更加異常。”

“隻要觀測就知道瞭。”朱襄道,“你想學嗎?學瞭對你可能沒有多少好處。”

他沒有撒謊,雖然接下來會有氣候異常,是他通過前世的資料中得知,但氣候知識也確實能通過科學觀測得知。

比如知道地球公轉和自傳的原理,月球衛星運動軌跡的原理,就能解釋許多自然現象。

相和問道:“為何我學瞭沒有多少好處?”

朱襄笑道:“因為你可能就不相信神靈和大部分祥瑞瞭。”

相和也忍不住笑道:“如果隻是這樣,朱襄公放心,我本來就不相信。”

墨傢信鬼神之說,是因為他們認為鬼神之說能約束人的行為。這種相信和儒傢一樣,是處於“敬”但不“順”的程度。

也就是說,墨傢人如果發現有鬼神害民,也是會舉起手中長劍的。

所以如果相和通過學習,發現某種鬼神不存在,那就不存在唄。

朱襄道:“好,你想學我就教你。”

現在給相和樹立正確的天文地理觀,將來或許對華夏自然科學發展有好處吧。

他不擔心現在推行日心說和星球說會被人燒死。華夏從來不會搞這一套。

漢時渾天儀的出現,就證明瞭這一點。

相和又笑瞭笑,然後臉上出現唏噓的神情:“跟隨朱襄公,總能學到很多意想不到的事。”

朱襄拿著草帽扇風:“但還是無法解答你心中困惑,對嗎?”

相和問道:“朱襄公知道我心中困惑是什麼?”

朱襄瞥瞭相和一眼:“當然。每個學派的建立都有其強烈又明確的目的。墨傢和農傢都一樣,對不對,許明?”

一直沉默寡言,像一位老農的許明道:“是。”

朱襄一邊扇風,一邊看向波光粼粼的湖泊:“你們選擇瞭秦國,是因為秦國最可能統一天下。無論是農人還是工匠,都處於這個世間的最底層。天下動蕩的時候他們最淒慘,若要拯救他們,首先要天下安穩。”

“但秦國統一瞭天下,他們的生活可能比之前更好,但也好不到哪去。”許明的眼神古井無波,“我知道除瞭朱襄公之外,其他貴人不可能做到與農人同苦。我找不到路。”

相和道:“我也找不到兼愛的路。”

朱襄苦笑道:“別說你們,我也不知道你們口中通往理想的路是哪一條。別說你們,儒傢法傢道傢也一樣。無論這世界再怎麼發展,總會有人高高在上。”

許明道:“無路可走嗎?”

朱襄本來沒打算和許明、相和說這一番話。但他發現這次許明、相和來尋他的時候,精神狀態很萎靡。

他們原本是充滿希望、充滿活力的人。在趙國最不順利的時候,他們也顯得生機勃勃。

到瞭秦國,他們的地位更高瞭,生活更好瞭,現在卻顯得暮氣沉沉。

他們來尋自己,就好像是來尋最後一根救命稻草。朱襄不忍心讓他們失望,但又不知道自己所說的話,是否能讓他們不失望。

朱襄猶豫瞭許久,道:“我是說,未來如果是這樣……”

他描述起未來的世界。

農業稅取消瞭,農村醫保也在推行,但農民仍舊有很多辛苦;小手工業者賣苦力能賺大錢,但也可能血本無歸,而且社會地位也可能不高……有一個國傢,她並不完美,很多人都生活得並不開心,社會矛盾多得讓人卸載瞭所有社交軟件才能喘一口氣。

如果未來的華夏是這樣,你們會不會失望?

許明和相和聽著聽著,聽癡瞭。

朱襄身後的護衛都豎起瞭耳朵,脖子不由向前傾瀉,將朱襄並不洪亮、但很清晰的聲音納入耳中,一個字都不願意放過。

他們聽過很多人描述過對未來的願景。

許明、相和都曾經對弟子們描述過無數次自己心中未來美好的世界;

荀子也曾經與朱襄說過許多次儒傢心目中的大同世界;

藺贄還曾經畫過他心目中老子所說的古代先賢的世界是什麼模樣……

但朱襄口中的未來世界不一樣。

這個世界好像並沒有那麼美好,充滿瞭瑕疵,但又充滿著他們不敢想象的瑰麗事物。仔細一想,哪怕加入瞭那麼多不甘不滿,陰暗之事也比比皆是,但居然比他們描繪的仙境更讓人向往。

朱襄草草說瞭自己的前世,拿出竹筒喝瞭一口水潤潤嗓子。

他摸瞭摸嘴唇上的水滴,再次問道:“如果我們拼盡瞭全力,千年後的華夏就是這副模樣,你們會從現在起失望,失去奮鬥的心嗎?”

設置 目錄

設置X

保存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