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為始皇崽耕出萬裡江山 第380節

作者:木蘭竹 字數:4184

在趙國時,藺相如招聘許多工匠,研究朱襄那記憶不怎麼清楚的改進造紙術;入秦之後,秦王也大力支持紙張制造。

朱襄不太清楚紙張發展歷史,但秦國既然已經用紙張代替竹簡作為公文的主要載體,各地學宮也大量使用紙張做的書籍,此時的紙張制造技術應該是至少達到瞭魏晉後期,能普及的程度。

但這種程度要普及知識傳播還是太難瞭。

就算到瞭現代,手工制造的禮品紙有瞭現代工具輔助,但價格也很昂貴,平常人不會用它書寫。

何況古時。

油墨、毛筆等也皆是錢。古時所謂耕讀世傢,傢中至少百畝田,再加上傢中有可以讓田地免賦稅的功名讀書人,才能供養傢中世代兒子讀書。

朱襄隻能安慰嬴小政道:“至少比用竹簡木牘時好。”

嬴小政道:“我知道。至少現在隻要有點錢,就人人能當士人。”

嬴小政抱著手臂道:“我還記得幼時在邯鄲時,那些人來找舅父辯論,都嘲笑舅父沒有傳傢的經書,要借藺翁和荀翁的書讀。”

朱襄想瞭想,那時的記憶都模糊瞭。

他十分無奈。政兒這超群的記憶力,就是用在記仇上的嗎?

扁鵲感嘆:“是啊,若沒有紙,傢中得瞭幾卷書,那是要傳傢傳下去的。”

朱襄點頭。可不是嗎?

魏晉的世傢門閥的榮譽起源,其實不是來自他們閉眼亂編的族譜,而是來自“詩書傳傢”。

東漢門閥就已經固化,固化基礎就是漢朝官方認可的“五經十四傢”。

所謂“五經十四傢”,就是傢中傳有完整版本的“五經”書,對“五經”有最全版本註釋版本的十四個傢族。

後來這“十四個傢族”幾經變更,通過門人、故吏等擴張,在東漢形成瞭一個龐大的關系網,壟斷瞭東漢官場,袁傢就是傳承“五經十四傢”的最重要傢族。

“五經十四傢”是正統儒學傳傢,地位最高。其他傳承瞭“雜學”的傢族的地位會稍稍次一些。

比如當時東漢未滅,想要擠入中央權貴群體的孫堅所在的孫氏,就是傢中有孫武兵法殘卷傳世;現代社會吹上天的郭嘉所在潁川郭氏,傢中原是以律令傳傢。

孫氏和郭氏都是擠不上東漢一等世傢,需要拜在“五經十四傢”門下,或者與其結盟,才能入朝為高官。

在東漢末期,你學“五經十四傢”註釋的經書,就要接受對方的“註釋權”和“領導權”,比後世學閥更古板。

東漢做官,要麼舉孝廉,要麼入那些大世傢為故吏,而舉孝廉的大部分渠道也把持在“五經十四傢”手中。所以袁傢權勢遍天下,便是如此瞭。

有人把持學術和做官上升通道,便有人想要取而代之。

“五經十四傢”因是漢朝官方文學,用隸書書寫,稱“今文經”,比如谷梁和公羊的《春秋》,齊、魯、韓的《詩》等。

有一群讀書人以“考古發現先賢埋在地下和墻中的真正典籍”為由,依托古人重新註釋經書,推舉《左傳春秋》《毛詩》等與其抗爭,因挖出來的竹簡是用大小篆書書寫,稱“古文經”。

因頂尖官僚階層擠不進去,他們便效仿先賢,在地方上開私學,大收門徒,將“古文經”學問下沉,與隻肯傳傢導致思想僵硬的“今文經”相抗衡。

劉備的老師盧植,就是“古文經”一派重要人士。

“古文經”和“今文經”鬥爭白熱化的時候,遇到黃巾起義,一波把漢朝統治基礎摧毀。而後便成瞭軍閥混戰,便沒人再提什麼學術爭鬥。

但因為“古文經”廣開私學,打破學術壟斷,淡化師生故吏關系,所以在三國並立的時候,官吏人數是占優勢的。

曹操當時廣開天下求賢令,也有打破兩漢時學閥壟斷的念頭。

隻是他管不住下半身睡人嬸嬸,害死瞭精心培養的繼承人曹昂,之後的繼承人曹丕施政才華和儲君地位都不如曹昂,妥協接受瞭九品中正制。

古文經和今文經的學術爭鬥統一瞭,但洗牌變成瞭另一種學閥,造就瞭更加尾大不掉的世傢。

後世考古學界為瞭賺經費,重新掀起瞭古文經和今文經的爭論。

有爭論才有論文,大傢都理解。這和政治沒什麼關系瞭,隻和經費、職稱有關。

朱襄這等和四書五經毫無關系的出差搭子耳濡目染,聽瞭不少八卦。

嬴小政說起傢傳書卷典籍時,朱襄就想起這件事,將貫穿西漢末年到整個東漢的古今經文之爭改頭換面,以推測的口吻聊瞭一下,給嬴小政打瞭一個預防針。

嬴小政滿臉嫌棄:“咦,傢中藏瞭幾卷破竹卷,就要聲稱擁有這些經書的解釋權。別人與他解釋不通就是錯的,別人與他解釋一致就是學他的。那這滿朝讀書做官的人,豈不都是他門下的人。國君要不要給他當啊?”

朱襄眨瞭眨眼,道:“怎麼不可呢?”

嬴小政鼻子噴氣:“我把他書焚瞭,人坑瞭,我看他還可不可!”

扁鵲:“咳咳咳咳!”他被嚇得嗆到瞭。

朱襄大笑著把嬴小政的腦袋往懷裡按,使勁揉搓,把嬴小政學他不愛戴冠時的不倫不類高馬尾揉散。

“你啊,少說些這等充滿戾氣的話。你和荀子就學瞭這麼點本事?人能砍,人心能砍?就和舅父不讓你與成蟜吃糖,你和成蟜就偏要躲在被窩裡吃一樣。越是禁止,世人就越想學。”

嬴小政懶得護住腦袋,讓舅父隨便揉搓:“啊,那舅父說如何?”

朱襄松開嬴小政亂糟糟的腦袋,道:“自己想。你才是未來的秦王,別什麼都指望別人。”

嬴小政嘟囔:“我沒指望。好吧,算瞭算瞭,舅父總是這樣,給我提出很多個問題,從來不給我答案。”

嬴小政說完後,趁著朱襄不註意迅速出手,把朱襄的發髻也扯歪瞭:“噗哈哈!”

扁鵲本來被嬴小政那充滿戾氣的話嚇得冷汗都出來瞭,見到這舅甥一人又鬧瞭起來,心中的惴惴不安稍稍緩解。

他看著與外甥不顧有外人在,玩起扯頭發幼稚大戰的朱襄公。

有朱襄公在,即使太子政骨子裡是如秦昭襄王一樣的暴君,也不會給天下帶來太過可怖的暴政吧。

雪姬抱著哭得眼睛都腫瞭的成蟜回來時,朱襄和嬴小政正在互相幫助對方梳頭。

雪姬一看那地上飄忽的頭發絲,就知道這兩個幼稚的傢夥在幹什麼。

她嘆瞭口氣,假裝沒發現:“成蟜嗓子都哭啞瞭,把病人都嚇哭瞭。”

朱襄笑著問道:“小成蟜啊,你還躲不躲在被窩裡吃東西瞭?”

小成蟜聲音沙啞道:“不吃瞭不吃瞭。”

嬴小政嗤笑。

朱襄湊到嬴小政耳邊壓低聲音道:“我以前也帶你去見過別人拔牙的場面,才嚇到愛偷吃甜食的你。你怎麼教小成蟜的時候,不直接學舅父?”

嬴小政翻白眼:“舅父你教我的花樣太多,我哪裡記得過來?我忙於政務都抽不開身,還琢磨怎麼哄成蟜?我直接讓舅父來教,不是更合適嗎?”

嬴小政理直氣壯。朕堂堂秦太子政,哪能費這等心思!

朱襄和雪姬帶著一大一小兩個孩子離去,扁鵲對站在身後添茶送水的孫兒道:“如何,聽懂朱襄公所言瞭嗎?”

孫兒老實回答:“朱襄公之言簡略精當,包含的道理卻十分深遠,仿佛站在極高的地方,極遠的過去和未來都能被他所看到。孫兒聽得頭暈目眩,似乎明白瞭,又似乎什麼都沒明白。”

扁鵲嘆氣道:“在我還活著的時候,與朱襄公閑聊時都會帶上你。什麼時候你能明瞭朱襄公言語中的道理,我就會舍瞭這張老臉,雖朱襄公不會收徒,也能讓朱襄公以後多照顧你一一。”

他接過孫兒的茶水潤瞭潤喉嚨,接著嘆氣道:“若你愚鈍,我便不費這些心思瞭。隻有賢能仁德的人才能接近朱襄公,明白嗎?”

孫兒面色灰暗道:“是,孫兒會努力。”

扁鵲松開瞭緊皺的眉頭,笑道:“就算你努力後達不到我的要求也沒關系,這世上有多少人能如你一樣,聽到朱襄公這麼多教導?這世上聽瞭朱襄公教導之後,暗中以朱襄公弟子之名為準則行走世間的人很多,你也可以成為其中之一。”

孫兒立刻使勁點頭:“是!”

扁鵲瞇起眼睛,回想起朱襄公教導太子政那一番話。

雖他是醫傢,這些士人必學的經書他也是學過的。著醫書之餘,寫一些雜談記錄自己親耳聽聞的朱襄公的點滴言行教育後人,也是能傳傢的書瞭。

嬴小政回去後,一邊工作一邊冥思苦想,然後帶著自己想好的東西一腳踹開朱襄的門。

朱襄正在和白起聊種紅薯的事,見嬴小政急匆匆進來,無語道:“政兒,你就算不敲門,能不能用手推開門?”

抱著一堆文稿的嬴小政豎眉:“手不空!”

朱襄道:“你身後的人是擺設嗎?你可以讓他們幫你抱東西和敲門。”

嬴小政身後伺候的人露出瞭驚恐不安的神色。

嬴小政道:“我沒吩咐他們做事,他們就不敢做事。”

朱襄接過嬴小政懷裡的文稿,道:“還是要讓他們有一點主動性。否則小心你被刺殺的時候,其他人都在你身後吶喊助威,不敢上前幫忙。”

嬴小政臉色一變,鼓著眼睛瞪著舅父。

舅父是知道什麼,還是開玩笑正好碰巧說中瞭?

算瞭,不管瞭。

早就和舅父有瞭默契的嬴小政將這件事拋到腦後,對朱襄道:“舅父,快看看我寫的功課。”

朱襄疑惑:“什麼功課?”

嬴小政拍桌道:“舅父!你給我佈置功課,自己卻忘記瞭佈置瞭什麼功課?”

“拍什麼桌子,手不疼嗎?哎呀,你脾氣怎麼越來越暴躁瞭,這樣不好。”朱襄先阻止嬴小政拍桌,然後拿起書稿,“功課?我怎麼不記得……啊,這個啊。”

朱襄無語。他隻是與嬴小政隨意聊瞭聊,怎麼就變成功課瞭?

不過嬴小政現在就考慮思想統一和百傢齊鳴之間的取舍,倒也不錯。焚書還是太粗暴瞭,是將天下讀書人都放在對立面上。拉一派打一派,既可以統一思想,又不至於讓矛盾太尖銳。

封建王朝需要讀書人做官,皇帝和讀書人本就是相輔相成又相互制約的關系,不能真的敵對。

敵對後,誰來治國?

嬴小政所思考出的解決方法主要有兩點。

思想統一必不可少。思想統一就必須學術統一,這樣以師徒關系為基礎的學閥就不可能避免。

嬴小政認為,首先要以秦國官方的名義,增加地方上學院學府的投入,沖淡師徒授業的“恩情”。

投入地方上學院學府投入時,官方應該多印刷認可的註釋經書,禁止民間私自印刷經書。這樣民間傳播的經書,都是官方認可的思想,即使不焚書,也能讓不合他意的思想慢慢消亡。

做到這一點後,嬴小政認為,還要輔以更廣闊的秦王直接選拔人才的渠道。

現在學院、學府、學宮三級考試和推薦,教授者的權力太大,容易形成朱襄所說的“門生”“故吏”。若是從第一級考試就直接官方考試選拔,並輪換評閱的考官,也能進一步削弱“推舉恩情”。

朱襄笑著嘆瞭口氣。

嬴小政兩點措施都是從“恩情”入手,將授業和推舉時師徒的“恩”,換成國君對官吏賞賜,這便是後世科舉制推行的原因瞭。

不過科舉制並非這一個作用。

世人所誤解的“隋煬帝首開科舉”其實是錯誤的。

隋文帝廢九品中正制,開分科考試制度,設明經科和秀才科。隋煬帝隻是增設瞭進士科。

隋朝想要參加考試,必須有五品以上官員推舉,不允許自行參考,其實本質上是將魏晉的九品中正制變回漢朝的察舉制。

“科舉”的重要特點是“投牒自舉”,這個制度在唐朝才形成。

不過這並不是說隋朝的分科考試制度就沒有進步意義。飯不是最後一口才吃飽,沒有隋文帝開設分科考試,就沒有唐允許“投牒自舉”。

設置 目錄

設置X

保存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