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為始皇崽耕出萬裡江山 第418節

作者:木蘭竹 字數:3609

重農抑商是必需的措施。

隻有把人都綁在土地上,才更容易收稅賦和征徭役。

而且商人不僅容易偷稅漏稅逃徭役,還為瞭利益什麼事都做得出來,是社會的不穩定因素,所以必須抑制商人。

但抑制商人不等於禁止經商。

當秦國變成秦朝之後,天下之大,一城一地若全都自我封閉,也不利於朝廷管理。

各地互通有無,收取關卡稅、城門稅和市稅,不僅能增加朝廷收入,還能加強各地溝通,讓他們建立一個“我是秦人”的思想。

嬴小政的這個想法是自己產生出來的。

當嬴小政和朱襄提起這個想法的時候,朱襄才一拍腦袋,想起沒教嬴小政關於商業的知識。雖然他知道的也不多,但隨口聊兩句後世對商業的看法,應該會對嬴小政開闊視野有些幫助。

商人賺得太多,很容易官商勾結,成為當地豪強。

如何開放商業又限制商人,嬴小政還在摸索。

他難得寫信給呂不韋,征求呂不韋的建議。

呂不韋看到太子的信,一點猶豫都沒有,立刻支招,招招對準商人的命脈。

作為曾經的大豪商,還有誰比他更瞭解商人怕什麼嗎?

至於這些措施會不會把自己傢的產業拆解,笑話,我呂不韋現在是卿大夫,和豪商有什麼關系?

嬴小政按部就班地繼續消化南楚國的地。

等江淮平原歉收,南楚人知道不聽長平君的話會吃虧後,南楚國就會迅速成為秦國。江淮平原一次可控的小饑荒,對秦國在江淮平原的統治是一件好事。

嬴小政現在就等著那群人哭。

朱襄和雪姬則在各地忙碌,希望把災害減輕到最低。

無論是南秦人,還是沒有完全歸心的南楚人,他們都不希望會餓死太多人。

江淮平原和南秦郡都先後遭遇程度不同的春旱時,秦國腹地的春旱更加嚴重。

雖然秦國從秦昭襄王開始休養生息時,已經在關中關東修建瞭許多水利設施。但看著河流水面一點一點地降低,就算不懂農事的人,都知道今年有些難瞭。

廟堂最高處的秦王和丞相卻明白,如果今年歉收,最難的是明年。

各地糧倉和春耕的情況堆在秦王子楚桌案上,連平時隻管教育和禮制的荀子都坐在瞭秦王子楚下手處,不斷翻閱各地關於災情的上報。

雖然秦國應對很及時,但天災造成的危害隻能減輕,不能完全消除。

韓國和趙國兩面作戰,消耗瞭秦國大量糧食儲備。

現在軍隊雖然已經就地屯田,但因為春旱,屯田的效果並不好,秦國還需要繼續給軍隊提供糧食。

再者趙國郡都處於較為幹旱的地帶。

雁門郡經由李牧和信陵君的直接管理,農田水利措施勉強能應付春旱。雲中郡和九原郡不僅隻是李牧和信陵君間接管理,農田水利情況不樂觀,而且降水更少,一直都需要趙國腹地糧食支援。

秦國現在拿下瞭這兩個郡,就得代替趙國給這兩個郡供糧。

否則兩郡發生饑荒,就算有因司馬尚將軍的死讓兩郡對趙王心寒,他們也會復叛。

比起趙國郡的糧食缺口,韓國那巴掌大的地盤都不算什麼瞭。

“沒想到打下的地居然會成為巨大的負擔。”秦王子楚按著額角道,“蜀郡的情況還沒有上報嗎?”

秦王子楚正問著,就有人拿著新的文書來。

蜀郡與咸陽被重巒疊嶂相隔,李冰的文書比其他郡守的文書晚瞭一個多月,終於到瞭。

秦王子楚立刻打開李冰的文書,猛地松瞭一口氣:“成都平原沒有春旱,糧食充足,今年會多運成糧食來。”

蔡澤、荀子和藺贄也松瞭一口氣。

巴郡多山地,靠山吃飯,不指望他們能提供糧食,但他們人少,基本也是能自給自足的。

蜀郡不僅沒有受災,還能咬牙多上供成糧食,能緩解燃眉之急。

蔡澤道:“南秦郡也沒有問題,朱襄說南秦郡若不發生洪災,能多運五成糧食……”

蔡澤話還未說完,秦王子楚驚訝地打斷道:“他哪來的五成糧食?!他不是說李牧隨時都在要糧,武安君攻打南楚國也耗費瞭許多糧食,已經沒糧瞭嗎?”

蔡澤道:“他是這麼說的。既然他說有,那就能有。”

藺贄苦笑:“他那裡不也春旱嗎?怎麼還能多五成?這五成哪來的?”

荀子想瞭想,道:“或許就算受災,太子和朱襄治理下的江淮平原,也能產出比南楚國治理下的江淮平原多幾倍的糧食。”

秦王子楚順著荀子的話思考瞭一會兒,道:“大概是因為南楚國那些封君吃的少瞭,糧食就多瞭。”

江淮平原早就已經被開發得很完善,產出的糧食比傳統中原地帶還要多一些。雖然水利基本荒廢,但底子在哪裡,沒有戰亂和過重的徭役,還有人指導耕種,隻要不絕收,產出的糧食應該不少。

南楚國封君們也屯瞭許多糧食,現在南楚國的封君沒瞭,嬴小政就“吃飽”瞭。

蔡澤道:“能憑空多出五成糧食,看來太子對南楚國的貴族下手很狠。”

秦王子楚無所謂道:“隻是不能讓他們把糧食堆到發黴而已,他們每日肯定還是能吃飽。”

荀子、蔡澤、藺贄人都點頭贊同。

“還要有太子和朱襄,南邊的地也不需要操心瞭。”秦王子楚徹底松瞭一口氣,“把今年熬過去,明年就好瞭。”

人也希望如此。

今年應該不至於饑荒。隻要明年風調雨順,秦國就能立刻恢復。

……

轉眼到瞭夏季,各地降雨終於增多瞭。

農人松瞭一口氣。

有這幾場雨,南秦郡和江淮平原不至於顆粒無收。

朱襄清點瞭一下南秦地的收成。谷物隻少瞭兩成,再加上救荒作物,實際糧食收獲可能比往年還多些。

救荒作物都不耐儲存,隻能用作農人口糧。朱襄征收的谷物和往年一樣,讓農人前幾個月吃救荒作物,把谷物省下來交稅。

但朱襄的計劃被嬴小政打瞭回來。

嬴小政多征瞭一成的稅。

“今年收成還算勉強。明年若還是歉收,就沒有今年這麼好的收成。我們需要征收更多的糧食儲備起來。”嬴小政堅持道,“救荒作物省著吃能吃兩月,他們手中不需要留太多谷物。”

朱襄想說,在淮水以南的氣候下,紅薯、土豆、南瓜存兩月,可能都腐壞瞭。

但最終他還是妥協瞭。

這個國傢最終是嬴小政的。且嬴小政治理國傢的天賦比他強多瞭。

朱襄知道,他來自現代的治民理念在這個時代是行不通的。隻要不觸及他的底線,征收的稅多得直接把人餓死,他就不會幹涉嬴小政治理國傢的政策。

南秦郡這麼多年第一次加稅,農人都沒有任何意見。

誰都知道秦國在打仗,打仗肯定會多征稅。

說來這麼多年稅都如此低,徭役也不重,這才是一件奇怪的事。

再說瞭,還有南瓜、紅薯、土豆可以吃。雖然吃這些東西飽得快,餓得也快,但每天有飽腹的感覺,他們就感覺過得與往年差不多。

嬴小政隻在南秦郡多征收瞭一成的稅,江淮平原比南秦郡受災更嚴重,但他征收的稅卻比南秦郡還多瞭一成。

南楚國立國時新封瞭許多封君,為瞭供養這些貴族,征稅很多。即使是荒年,他們也從未減過稅。

現在嬴小政將封君的田地分給庶人和自耕的士人,雖然征的稅比南秦郡多一成,但比起往年也低多瞭,還沒有封君這個中間商賺差價,南楚國眾人都接受良好,甚至還感激涕零。

有的人得知南秦的賦稅更低,他們也沒有任何不公平的想法。

庶人如果生出公平的想法,那就是天下大亂的時候瞭。

不過嬴小政還是故意在江淮平原傳播瞭南秦郡因聽長平君的話,所以吃得更飽的消息。

江淮平原的農人交稅之後勉強餓不死,本以為過得還不錯。

對比之後,他們就不滿足瞭,捶胸頓足後悔沒有聽長平君的勸說。

當身邊有人聽瞭長平君的勸說,種上瞭那些他們不太熟悉的救荒糧食,每日比他們多吃一口東西時,他們心裡就更不平衡瞭。

這次朱襄再指導他們夏種,他們各個都很聽話,朱襄說什麼就是什麼。

秦吏教導他們秦律的時候他們也認真聽瞭。

嬴小政這半年抓瞭不少違反秦律的人。特別是原本依附南楚國貴族的士人門客傢族,全部丟去修水渠修路,累死瞭不少人。

乖乖聽話能餓不死,運氣好還可能偶爾吃個半飽;若不聽話,哪怕很小的過錯,都可能被抓去修水渠修路,南楚人們都乖巧瞭。

嬴小政讓能種田的繼續種田,有不滿心思的貴族全部羅織罪名發配徭役。

南楚國貴族發現被騙,投降後秦國並沒有保證他們的權力,於是圖謀反叛。

嬴小政扶植起南楚大貴族的旁系為官,然後裡應外合下,待他們串聯時,將他們連根拔起。

他將這些貴族傢產的分之一交由原本處於邊緣地帶,幾乎一無所有的旁系支脈,讓他們成為嫡系,剩下的全部充公。

南楚國貴族哀鴻遍野。但因為“傢族”本身還存在,甚至還在秦國當官瞭,所以消息傳到其他五國時,都沒有引起五國貴族的重視。

嬴小政初步展現出他的“帝王之術”。

他鄙夷韓國隻重“術”,不等於他不用“術”。

嬴小政拉一派打一派,背信棄義將南楚國投降的貴族都折騰瞭一遍,還沒有傳出太嚴苛的名聲。

“權”“法”“術”“仁”都是相輔相成,嬴小政已經在實踐中摸索出一條屬於他的帝王之道。

朱襄隻埋頭種地,即使心裡有些抵觸,也沒有阻止嬴小政。

許多傢破人亡的南楚國貴族其實沒有任何過錯,對秦國的治理很配合,平時也沒有魚肉鄉裡,甚至可以稱得上德高望重的好人。

如果是朱襄來治理,他一定會嚴格區分南秦貴族的“罪”,更細致地處理這件事,不波及太多無辜的人。

但嬴小政的目的就是波及更多的人。

為瞭完成完全摧垮南楚國的貴族階層,換上自己的人的目標,嬴小政不在乎這些人是否無辜。

是否有冤死的人,他一點都不在意。

他扶持的人是否是好人,他也一點都不在意。

他甚至故意用一些謀財害命的壞人取代一群德行兼備的好人為傢主,因為德行兼備的南楚國好貴族的聲望太高。

設置 目錄

設置X

保存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