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國中車最近在資本市場風光無限,不過現在的熱度已經被靈鏡科技進軍現代生物工程領域、醫療器械領域搶瞭過去。
尤其是對於單器官克隆技術的討論,隨著蕭宇的一篇微博也步入瞭大眾的視野。
到瞭2月10日周五,蕭宇罕見的接受瞭一傢主流媒體就器官克隆技術方面的專訪。
下午16時許,采訪蕭宇的兩位媒體記者來到瞭靈鏡科技公司,並跟蕭宇在公司的一間招待室面對面進行專訪視頻的錄制。
此刻,這場面對面專訪已經正在進行瞭。
“……靈鏡科技進軍現代生物工程領域,大力投資單器官克隆技術的發展與應用,這個消息公佈之後就在社會上引起瞭廣泛的討論,同時也引發瞭人們對現在的醫療體系與社會觀念的沖擊的擔憂。”
專訪記者看向蕭宇條理清晰地說道:“如果單器官克隆技術得到大規模應用,有資深人士認為將會對當前的醫療體系產生深遠震蕩。業內人士認為,在資源分配層面,初期高昂的研發成本、復雜的培育流程,必然會導致克隆器官的價格不菲,這可能導致醫療資源進一步向有經濟實力的患者傾斜。”
“比如說,高端私立醫院或許能夠率先引進技術,為少數付費患者提供服務,而公立醫療系統因資金限制,在設備、人才培訓等方面滯後,加劇貧富患者之間的‘器官獲取鴻溝’,引發社會公平爭議,使器官移植從‘生命機會平等’陷入‘金錢主導分配’的困境。”
“醫保政策也可能面臨巨大調整壓力,是否將克隆器官移植納入報銷范疇成為難題。若全面覆蓋,醫保資金將承受巨額支出風險,影響其他基礎醫療保障;若排除在外,又會將多數患者拒之門外,違背醫保‘廣覆蓋、保基本’初衷。”
記者開場就拋出瞭非常深刻且尖銳的題目。
末瞭,蕭宇如是說道:“這些問題確實是不能回避的,必然會對現有的醫療體系和社會觀念帶來巨大的沖擊。”
“從社會觀念視角審視,單器官克隆技術挑戰傳統生命觀根基。它模糊瞭自然器官與人工克隆器官界限,促使人們重新思索生命起始、身體完整性等哲學命題,削弱部分人對生命‘自然饋贈、獨一無二’的固有認知,可能引發精神信仰層面迷茫。”
“這需要社會構建全新的倫理調試機制,重塑與技術發展相匹配的價值觀念,以平和接納這一顛覆性技術的變革,如何權衡取舍很考驗政策制定者的智慧,它涉及到瞭復雜的利益博弈與社會民生考量。”
說到這裡,蕭宇在鏡頭前思考片刻,然後看向采訪記者有條不紊道:“不過有一點是可以確定的,也是必定要堅持的原則,那就是如果有一天單器官克隆技術我們搞成功瞭,器官移植必須堅持‘生命機會平等’,而不是由‘金錢主導分配’的局面。”
蕭宇自信的補充道:“這段采訪視頻可以保留下來,如果有一天真的出現瞭‘金錢主導分配’就把這視頻拿出來鞭屍。在我這裡,堅持‘生命機會平等’是沒得商量的。”
此話令得采訪記者頗為驚訝,立即說道:“這能做到嗎?尤其是初期,價格必然不菲。”
蕭宇言簡意賅道:“價格不菲那就先別應用,把價格降下來再進行普及,研發成本我們願意主動先承擔著。”
呃……
采訪他的記者也愣住瞭,沒想到說的這麼簡單直接明瞭,蕭宇就是要說的這麼直接,不帶任何彎繞,隻有這樣明確且接地氣,才能贏得社會大多數老百姓的支持。
過瞭一會兒,蕭宇進一步說道:“對於這個事情,我們的期望目標是把器官移植綜合費用降到三五萬塊錢左右,使得絕大多數人群都能承擔得起,達不到這個目標我們絕對不會商業化應用。”
采訪他的記者聽到這話也大為震驚,三五萬塊錢就可以享受到器官移植手術,這放在當下動輒幾十萬甚至上百萬的移植手術費用面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記者不由得說道:“如果真的把價格打到這個數字,那確實普通人都能承擔得起,隻是談何容易?”
聞言,蕭宇笑道:“總得要有人去做不是,單器官克隆技術的應用場景是遠超當前想象邊界的。”
“比如在罕見病領域,針對囊性纖維化、亨廷頓舞蹈癥等單基因遺傳性罕見病,單器官克隆技術可以精準定制健康器官,替換受損組織,打破傳統治療無藥可用、預後極差的困境,為患者點亮生命希望,改寫罕見病診療規則,能將這類罕見病從‘絕癥’變為可控慢性病。”
“在戰場急救場景中,便攜式克隆設備搭配生物打印技術,可以在前線快速‘制造’皮膚、肌肉、血管等創傷修復器官,及時救治傷員,大幅降低傷亡率,縮短傷員康復周期,能夠改變現在的戰爭創傷救治模式,提高軍隊戰時的醫療保障能力。”
“在未來的太空探索征程裡,太空站搭載器官克隆實驗室,為長期太空飛行的航天員提供器官損傷修復保障,克服太空輻射引發的器官病變風險,助力人類邁向深空探索,拓展星際生存邊界。”
蕭宇停頓瞭一會兒,接著說道:“單器官克隆技術一旦實現大規模臨床應用,人類社會必然將步入全新階段。平均壽命有望顯著延長,甚至翻倍延長,百歲老人甚至兩百歲的人能成為尋常群體,人口老齡化結構將被重塑。”
“社會養老模式也能從疾病照料向活力養老轉型,催生老年健康產業蓬勃發展,涵蓋高端康復、老年文娛等多元領域。”
“此外,醫療資源分配格局也會深度調整,預防性克隆器官儲備成為常態,疾病早期幹預普及,大幅降低終末期疾病負擔,醫保資金流向優化,從疾病治療向健康維護傾斜,釋放更多資源投入公共衛生、疾病預防領域,推動人類社會邁向健康、長壽、活力的全新紀元。”
采訪記者聽到這些話,尤其是對蕭宇的說兩百歲的人群可能會成為尋常群體的時候,也感到不可思議。
蕭宇所描繪的未來藍圖實在太引人入勝,誰不想活的更長久?
這技術一旦真正實現瞭,絕對會深刻的改變現在全人類的社會結構,是真正具有顛覆性的革命。
不過這位記者也不由得在心裡嘀咕,真要實現這一技術並且得到大規模的普及,延遲退休什麼的不用想瞭,肯定會出現。
說不定退休年齡會延遲到一百多歲之後去瞭,活到一百多歲還是春秋鼎盛,這技術的實現,對人類社會的改變絕對是顛覆性的且是方方面面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