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戰,我國死傷慘重,邊關怕是要失守。聖上必定會再下一道征兵令。除瞭我們易傢,還能有誰可以為烏菱國戍守邊關?這征兵令必定還會落在我們易傢頭上。
別哭瞭,哭,這仗也不會停息。易老夫人面對著滿地哭泣的女眷們呵斥道。
聖上要我們易傢的人出征,那也得我們易傢有人能出征才行啊!六年瞭,我把丈夫送上瞭戰場,三個兒子也都送上瞭戰場,如今他們全都死在瞭邊關,一個都回不來,聖上還想怎麼樣!
府中男丁,隻剩下十二歲以下的幼子,難道要讓這些刀都拿不動的孩子上戰場嗎!
這仗打瞭那麼久還沒贏,難道是我們易傢的錯嗎?若不是朝中克扣軍餉糧草,奸臣屢出愚蠢之計,何至於打瞭六年還耗著。
三年前,晉國假意投降求和,爹看穿瞭晉國的計謀,不願放人過邊境,偏聖上和朝中的幾個文臣非要談和,以軍令壓著爹,把人放瞭進來。結果好不容易幾近勝利的局面一朝喪失,爹也喪生其中。
老夫人口中一句聖上,激起瞭院中所有人的憤怒。
烏菱國隻能稱得上是一個小國,這個國傢並沒有那麼強盛的兵力,一個易傢就撐起瞭大半個軍隊。
六年戰亂,讓昔日繁盛的皇都城變得冷清,但比起皇都城,犧牲更多的是易傢,昔日男丁旺盛的易傢,已經幾乎成為隻有女子的一族。
這些,我也知道,可那又如何?易老夫人靜靜地等著所有人說完才開口道,你們怨朝廷,我也怨。但是如果易傢不站出去,晉國的軍隊打進來瞭,整個烏菱國淪陷。彼時無論是城中的百姓還是易傢,全都不能幸免。國之將傾,誰也不能獨善其身!
女眷們仍舊在哭,可她們沒再反駁。
易老夫人說的,她們誰都明白,隻是至親之人戰死邊疆,她們心裡承受不住,有傷痛有憤怒,做不到將這些情緒都藏在心裡。
母親就是猜到瞭這樣一日,所以才讓我們個個拿劍練習。莫不是真要我們這些女子也上戰場領兵打仗?便是我們想,我們如今也沒那麼大的本事,上瞭戰場隻是送死而已。
我倒是願意去邊關,和弦郎長眠於同一個地方,我也無憾瞭。橫豎我已是孑然一身,再無留戀。
易傢的幾位伯母喪夫又喪子,她們沒有什麼保傢衛國的志向,敢赴邊關也不過是因為不想活瞭。
剩下的易傢小姐們大多不敢接話,各自沉默著。
她們的父兄都是國之英傑,各個英勇善戰,她們易傢女子倒也有心報國,可不過有心無力罷瞭,哪裡能像父兄一樣馳騁疆場。
還不用你們這些要死要活的婆娘去,要去也是老身先去。易老夫人的聲音沉瞭下來,不似先前那般帶著呵斥,語氣是認真的。
易傢女眷也沒有人把這話當成假的。
老夫人雖然上瞭年紀,可年輕時比四姑娘還強上許多,真正是戰場上的女將軍,後來大爺二爺長大成人,都上瞭戰場,才將老夫人替瞭下來。
母親切莫沖動,便是母親有這般壯志,聖上也不會允許的。八壹中文網
女眷們趕緊勸阻。
明日我就去向聖上請旨,聖上若是不許,老身就立下軍令狀,這仗一日不打完,老身就一日不離開邊關半步。
祖母……是與幾位伯母們一般,寧願葬身邊關,與祖父和伯父們在地下相聚,也好過留在這裡吧。沉默著看瞭許久的茯苓開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