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個時期以來,特別是有瞭入黨動機以來,三嘎子的思想境界得到瞭很大的提高。
他的提高得益於河北太行山之行,得益於菲春和秦大友的鼓勵與提醒,還得益於他和拉皂簽約的中藥材種植基地,得益於他的升級改造中的飼料加工廠。
今年是拉皂指導種植和收獲中藥材的開局之年。
有瞭中藥材種植基地,有瞭飼料加工廠改造升級的管理機制,他為郎傢川村鄉親們的服務意識更加迫切瞭,為鄉親們致富奔小康的思想更加強烈瞭,他的思想占位也已經達到瞭相當高的境界。
有瞭這樣的創業基礎,有瞭這樣的歷史使命和責任擔當,他突然發現,整個郎傢川村變得越來越小瞭,郎傢川村的鄉親們變得越來越少瞭,而且,他更發現瞭一個影響郎傢川村發展的致命問題——各方面發展所需要的人才素質問題。
如何解決人才短缺問題,如何解決員工們基本素質問題,已經擺在他的眼前,成為他攻堅克難,帶領鄉親們致富奔小康的重要任務。
盡管郎傢川村有二百多口人,但是,他的飼料加工廠和中藥材種植基地,每次選拔用人都非常作難。
有的是有體力沒能力,也就是老百姓嘴上常說的,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的那種類型。
還有的人看上去人模狗樣,精明能幹,而實際上則屬於,眼高手低的那種類型。
在選拔管理人員的時候,他就更作難瞭。
他過去曾經用過幾個人,來幫助他打理生意,可是,這幾個人當中,不是簡單粗暴,任性妄為,就是顧此失彼,丟東拉西,總是學不會十個指頭彈鋼琴。
為此,他苦苦思考瞭很多個日日夜夜。正在他一籌莫展的時候,鎮裡邀請他參加瞭一次,由鎮裡共青團組織的國學經典讀書活動。
在這次活動中,他結識瞭縣裡第一中學的馬校長。
馬校長四十多歲,一米八三的個頭,體質強壯,步態穩健,帶一副近視眼鏡。
他開闊的額頭後面,是短短的平頭,言談舉止,非常講究,氣質高雅,文質彬彬,看上去就是一位講究禮儀的學者型人才。
馬校長在這次活動中,做瞭題為《學國學經典,做禮儀使者》的讀書演講。
馬校長在臺上精彩的演講,以及演講開始之前和結束之後的,幾個九十度的鞠躬動作,深深地打動瞭他,他對馬校長油然而生敬意。
他認為要想讓郎傢川村的鄉親們,早日過上幸福生活,首先就應該從讀書開始,從學習國學經典開始,從學習文化開始。
隻有這樣,才能讓每一位村民成為懂禮貌,有文化,講文明的合格公民。
也隻有這樣,才能為郎傢川村的建設與發展,輸送源源不斷的各種所需人才。
而一旦有瞭這種人才,才能夠讓鄉親們更好更快地,奔向小康生活。
於是,這次國學經典讀書活動活動結束以後,他和馬校長相約在馬校長的辦公室,圍繞著如何提高村民基本素質等問題,進行瞭一次誠懇的長談。
從此,他以身作則,從我做起,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開始學經典,悟經典,寫讀書筆記。
他從菲春書店裡買來瞭《論語》、《詩經》、《道德經》、《莊子》、《孟子》、《孔子》、《左傳》、《呂氏春秋》、《三字經》、《漢書》等國學論著。還特別挑選瞭兩本助力讀書使用的工具書——《辭海》和《新華詞典》。
他不但自己帶頭學,還逼著弟弟學,他不僅讀原著,而且還做瞭大量學習感悟筆記、圈點和批註。
為此,他和馬校長建立瞭深厚的友誼。
每次馬校長外出參加國學培訓學習,或者國學論壇活動,隻要他有空都要和馬校長一起參加。
在短短的幾個月時間裡,他學習筆記就做瞭三個厚厚的本子。
他的學習效果,自我感覺良好以後,又把目光瞄向所有村民和孩子們身上。
在馬校長的大力支持下,他和弟弟貴良,主動搬到原來的豬場居住,專門騰出自己的傢,做為郎傢川村的公益學堂。
在他傢外墻上,寫滿瞭鼓勵村民學習的各種標語,內墻上也做成瞭各個板塊的板報。
進門影背墻的瓷磚上,也寫上瞭“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八個金黃色大字。營造瞭非常濃鬱的育人環境。
他把馬校長和他的團隊,也就是支援郎傢川村公益學堂的部分優秀教師,邀請到郎傢川村,組織瞭一場別開生面的國學經典報告會。從此,他的公益學堂就正式開業瞭。
他把自傢的廚房,當成老師辦公室,把正房做講學課堂。
他親自跑縣城,購置瞭學堂需要的黑板、粉筆、書本、課桌、座椅等,他還為前來講課的老師,聽課的村民,準備瞭電扇、暖氣、開水、午餐等,供他們專用。
隨著學習的深入和需要,他又自掏腰包,購置安裝瞭多媒體教室,語音筆,筆記本電腦等教學用品,提高瞭現代化教學水平。
他和馬校長相約,利用每個周末和節假日時間,按照預定的教學計劃和教學內容,分組前來授課。
授課老師都是自願參加授課活動的,完全是公益行動。
既不收取聽課村民的費用,也不收取三嘎子的任何報酬,完全是公益性質。
為瞭郎傢川村後繼有人,多出人才,出好人才,三嘎子經常挨傢挨戶做傢長和戶主積極參加聽課活動的工作。
他要求村民,不但大人學,還要帶著回傢過周末和假日的孩子們一起學。
學堂老師還給村民學員,留下實踐性作業。
比如,老師在講學結束時,給每位學員發一張調查問卷表格。
表格內容都要及時填上,涉及到很多方面。
等下次村民再次聽課時,都要面向全體學員,公開表格內容。
表格內容也很有特色。
比如,你傢小孩不學習不聽話怎麼辦;夫妻之間是不是很禮貌,多久沒有吵架,吵架是什麼原因;你多長時間向大人匯報一次學習情況,多長時間沒有給父母端碗筷瞭等等。
這個公益學堂開班以來,已經吸引瞭周圍十幾裡路的五六個鄰村村民,開車或騎摩托車帶孩子前來參加聽課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