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郡主封地那場盛世喜宴在坊間的熱度還未退去,蘇傢老小已經登上瞭回禹州的船。
回故鄉省親。
天下已大定,不用再似以前那般擔心連累親人,能回去,也該回去看看瞭。
轉眼二十多年,故鄉在記憶裡依舊處處清晰。
劉月蘭跟何大香回鄉的一路上緊張激動不已,又近鄉情怯,各種復雜情緒交替。
進入禹州地界後,蘇阿爺跟蘇阿奶更是時常出來甲板眺望,從周邊熟悉的不熟悉的景,感受漸濃的親切。
一路上最閑又最忙的人,得數毒老頭。
整日整夜的逮著大胡子作伴,狗狗碎碎盯著甜寶肚子,說悄悄話。
“甜寶跟白小子成親二十六天瞭吧?你猜猜,爺爺的曾孫兒啥時候能蹦出來?”
“二十七天瞭!還沒動靜?爺爺要不要整點藥——不成不成,要順其自然……”
“三十天瞭,該有門瞭!”
“當年小麥穗就是她老娘天天念叨給念出來的,嘖你跑啥跑?站住,聽爺爺多念叨幾次,跟我一塊念!”
大胡子黑著臉
一天天的腦子裡就剩三個字。
去你爺。
劉、何兩傢早早收到他們要回來的消息,比起要回來的人激動更甚,到瞭約定抵達的日子,一大早就齊活奔往禹州官道旁的小碼頭等著接人。
消息是殺殿的人送的,白彧掐算時間極準,哪一天什麼時辰到,一點不差。
運船抵岸,親人闊別幾十年再見,船上船下相望,兩相凝視良久,淚如泉湧。
二十多年啊。
再見時爹娘已是白發蒼蒼,女兒的青絲也染上瞭霜白。
甫見面,幾乎不敢相認。
“爹……”
“娘……”
劉月蘭,何大香蹣跚走到各自爹娘面前,一聲喚,久候的老人嚎啕大哭。
一場流放,二十五年生別。
長者垂垂老矣,終盼得相見。
“回來就好,回來就好!”久哭傷身,兩傢小輩圍上來,紅著眼七嘴八舌活躍氣氛,“走,咱先回傢!知道你們要回來,傢裡早早收拾瞭房間,準備瞭好多好吃的!親傢爺、親傢奶,姑姑姑丈……待會保準讓你們大吃一驚,看看傢裡變化有多大!”
兩方匯合,坐上停在路邊的幾輛牛車,烏泱泱浩蕩蕩往傢方向走,甚是惹人註目。
甜寶一行曾回來過,雖然已經是八年前,但是並未讓小輩們就此生分。
何廣兄妹、劉傢石頭棒槌小牛三兄弟,好容易才跟表兄妹們見上面,恨不得把這幾年傢中好光景一口氣說完。
吳氏摟著年年歲歲,一路不停的逗弄,臉上笑容沒落過。
劉傢大舅娘二舅娘挽著蘇秀兒,亦是不曾停過話匣子。
時光荏苒,所有人都有瞭極大變化,變得越來越好。
劉傢村何傢村熱鬧得像過年,村民們奔走相告,蘇傢人回來省親瞭!
明月郡主蘇九霓那個蘇傢!
他們傢蘇安蘇文蘇武仨小子都帶著媳婦回來的,一個個俏得如花似玉!
還有甜寶,也是帶著夫婿一塊回來的,就是以前給大傢夥買糧送米的那位白少爺!真真郎才女貌!
對瞭,還有他們傢秀兒!嘿,這回嫁對人瞭!嫁瞭個高大威武的大丈夫,還生瞭倆娃!聽說是一胎雙寶!
果然當初不能生的是陳傢阿德,毒老神醫親自診出來的陳傢老婆子還死不肯承認,呸!
……
蘇老爺子在禹州已經沒有親戚瞭,當年主傢犯事牽連一大串親戚,流放後彼此之間就徹底斷瞭關系跟聯系。
蘇阿奶情況也差不多,多年前雙親相繼離世後就跟娘傢親戚沒瞭來往。
老兩口此番回來,除瞭讓兒媳能回來見見娘傢人,更多是想回大槐村看一看,親自探望一下當年老鄉鄰。
得知明月郡主一傢返禹州省親,當地鎮守及縣令登門,親自給老兩口領路。
大槐村還是老兩口記憶中模樣,村口那株大槐樹依舊枝繁葉茂,唯一的區別是大槐樹對面多瞭一傢藥堂。
磚瓦房建築,正三間,正廳上方掛有牌匾,上書——大槐村藥堂。
藥堂裡的坐堂大夫,正是同樣已滿頭白發的石大夫。
鎮守言,“這個藥堂是上頭下令蓋的,專門聘瞭石大夫坐堂。十裡八鄉的鄉親們有小病痛多來這裡看診。若有傢境困難手頭拮據的,可向藥堂申請免費施藥,所有虧損開支最後由藥堂憑收據向地方衙門報銷補貼。這是皇上親自下的諭令。像這樣的藥堂不止我們這裡有,其他地方也在一一增建,隻是大槐村有幸成為第一個試點。我皇聖明,愛民如子,百姓莫不愛戴!”
白彧站在藥堂前,看著那方牌匾,悄悄握住瞭甜寶的手。
他知道,這個藥堂,是魏離對甜寶及蘇傢的偏愛。
並不嫉妒,反而,他敬佩魏離。
由小愛及大愛,魏離是最適合坐在那個位置的人。
經過藥堂往村子深處走,村中百姓莫不出來相迎。
蘇阿爺蘇阿奶不自覺紅瞭眼眶,看著那一張張或熟悉或陌生的臉,往事在眼前連篇浮現。
蘇傢舊址在村子最深處,房屋早已崩塌,卻不似老兩口所以為會見到一片荒蕪廢墟。
那裡建瞭座祠堂。
蘇傢祠。
祠堂中未奉木牌,但被打掃得幹幹凈凈,堂中有香火爐,爐中有燃盡的紅色香茬。
大槐村老村長已故,新村長是個三十多歲的中年人,面對蘇傢人很是拘謹,搓手笑著告訴他們,托蘇傢的福,這些年大傢夥的日子日漸紅火,後來自發建瞭這座祠堂。
地方百姓時常來此上香,將蘇傢當成恩人感恩戴德,每一炷香,都是百姓在為蘇傢祈福。
站於祠堂中,老兩口相扶,抿笑凝淚。
他們這些個做長輩的並沒有什麼大本事,活一輩子,一輩子都是老實巴交的泥腿子,懂的會的就那麼多。
出息的是傢裡孩子們。
正因此,看到藥堂,看到這個祠堂,他們才那般高興,那般自豪。
他們蘇傢的子孫,都極出色,不是出色於個人成就,而是出色在肯造福於民。
默默為百姓謀福的不止魏離,還有努力行商的蘇安、有進入朝堂出謀劃策的蘇文,有交友遍江湖的蘇武,有戰亂中守住瞭大越的白彧,有他們傢甜寶……
孩子們不說,他們也知道。
此次回鄉之行,比他們想象的更圓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