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匆匆而過,轉眼便是三年光陰,
三年時間,小小的牛傢村年發生瞭翻天覆地的變化,
村中的土坯房全部推倒重建,取而代之的是青磚黑瓦的名堂小院。
牛傢村原本才二十來戶近百人口,而經過三年潛心發展,村裡又多出二十來戶近百人口,呈現一片興旺發達之像。
別的不說,單單村裡多出的三傢豆腐作坊以及議價紮油作坊,便給小小的牛傢村帶來豐厚利潤,以及足夠改變村民生活質量的錢財。
因為這幾傢作坊的緣故,村口的大路上時常人來車往熱鬧非凡,作坊裡出產的豆腐以及菜油豆油,還有功用多樣的豆渣,都是附近村鎮百姓十分喜愛的生活用品,甚至臨安的幾傢酒樓都有牛傢村出產的豆腐以及豆油。
牛傢村一下子變得人氣十足,自然吸引不少走街竄巷的貨郎以及專門服務於村鎮的遊動小販,在村口大曬谷場一角,甚至逐漸形成瞭一處小小的熱鬧市集,吸引鄰近村鎮鄉民光顧以及消費。
要說變化最大的,當屬村中私塾。
兩年前私塾便搬離瞭祠堂,在臨近山林的一處開闊地帶,又重新蓋起瞭一座三進大院落,成為瞭新的私塾校址。
而私塾手下更是有兩傢作為學生實踐學習之用的豆腐作坊和豆油作坊,每日出產雖說不多卻也足夠維持私塾正常運轉,包括提供學生們的中飯以及必須的學習消耗品比如書寫用的草紙等等。
現在不僅僅是牛傢村村民將自傢孩子送到私塾讀書認字,就是附近村民也紛紛求托將孩子送瞭過來,讀書識字還是次要的,能夠學上一門以後吃喝不愁的手藝,才是吸引附近村民將孩子送來的最大動力。
沒辦法,眼球效應威力不小
也就是去年,牛傢村私塾第一批學生正式畢業,一共八名十五歲左右小子,因為天賦和年齡的關系沒有一個走讀書科考上之路的。
但他們近三年時間的學習也不是白費的。不僅讀完瞭三百千以及基礎數學運算。更是學得一門或者幾門吃飯手藝。
他們一畢業不是跑到縣裡商鋪應聘帳房先生,便是自傢開豆腐作坊或者合夥開榨油作坊,牛傢村短短三年時間發生的巨大變化,其中起碼有這幾位私塾畢業學生大半功勞。
那幾傢作坊財源滾滾沒錯。可無論制作豆腐還是榨油都需要原材料吧,而且隨著生意逐漸擴大所需原材料的數量迅速增加。
畢竟都是些矛頭小子。社會經驗太少像是采購這等活計,自然得交由村中青壯村民負責,這裡頭的油水雖然不多也足夠經手的村民賺到不少銅板改善傢中生活狀況。
而附近村鎮也樂意把傢裡種的豆子賣給牛傢村的采購人員。沒辦法他們如果將豆子賣給鎮上的榨油和豆腐作坊的話,價錢還不足牛傢村統一采購價格的一半。可想而知傢中種有豆子的鄉民會做和選擇。
有瞭這樣活生生的例子,臨近村子的村民不想把自傢孩子送到牛傢村私塾才怪。反正私塾又不參合到激烈的外部商業競爭之中,與鎮上的類似作坊有利益沖突。純粹的教學教手藝誰也說不出一個不是來。
不僅是臨近村莊的村民,就是最近的鎮上居民。聽聞消息後親自跑來牛傢村考察瞭一番,回去後也琢磨著把自傢小子送來讀書學藝。
盡管牛傢村裡正與村人都明裡暗裡向林沙表示,不希望私塾接納外村學生。不過林沙都沒當回事,隻靠孩子年齡合適又沒有隱疾在身,他大開方便之門照收不誤。
他的理由也很強大,牛傢村實力不足又太過惹眼,要是不趁著鎮上強力人物插手前,多多招收外來學生擴大影響,廣泛結網形成一股強大的利益網絡,迫使那些心懷鬼胎之輩不敢胡來的話,真等事到臨頭再做什麼準備就遲瞭。
裡正跟村人聞言雖然心中依舊不怎麼甘願,卻也不得不承認林沙所言有理。
通過那些采購人員的嘴,林沙確實察覺到外村和鎮上對牛傢村突然富裕起來的眼紅和嫉妒,這些采購人員在外頭也開始受到地頭蛇的刁難和敲詐,雖然情況還不嚴重卻是個不好苗頭。
私塾的規模擴大瞭學生數量一下子也超過百人,再像之前那樣開大班就有些不合適宜瞭。
從今年開始,在林沙的統籌指導下,又有私塾先生們的查漏補缺共同完善,私塾便大刀闊斧的實行瞭分班制。
按照年齡大小,識字程度以及學習進度,將百來位學生分成五個班,每本二十到三十人不等,按照不同的教學計劃和課本教授學習。
同樣按照現代綜合性學校的模式,每月都要組織一次考試,連續三次考試排名倒數三位的學生,對不起直接把開除送回傢。
這事就很打臉瞭,當學生傢長們知道私塾的這一規定後,滿口子贊同之餘等孩子回傢後就沒少敲打,有的甚至直接動手動鞭子,嚴厲警告自傢小子一定要學好,堅決不能因為學習成績太渣被私塾開除,真要出瞭這事那一傢人的臉面將丟得幹幹凈凈,在村裡也別想抬頭見人瞭。
因為私塾的待遇很好,有自己的產業提供源源不斷的財政支援,私塾不僅提供免費的草紙和墨條供應學生學字練習,同時還供應一頓頗有油水的午飯,起碼在菜裡能看到傢裡可能一年都吃不到的肉食,就是為瞭每天中午這一頓豐盛午飯,私塾裡的學生都個個刻苦人人用功,不願失去這樣的大好機會。
還真別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傢,也就是早熟得很,他們早就經歷過貧苦生活的折磨,對於能夠改變他們以後人生命運的讀書機會十分看重。
盡管在林沙以及幾位私塾先生看來,上百學生中真正有讀書天分的不過兩三人而已,可是勤能補拙經過不滿一年時間的刻苦學習,起碼有十分之一以上的學生,表現出瞭有忘在科舉上一搏的潛質,不說進士舉人什麼的起碼隻要繼續努力下去一個童生秀才的名頭是跑不瞭的。
其他學生也不能說沒有機會,隻是他們眼下的努力程度還不夠,又或者心思根本就沒在讀書之上,而是專門奔著私塾所交雜學手藝而來。
不能說這些學生太過功利,隻能道一句生活艱難。
村人的日子實在太過困苦,傢中孩子一般十歲有的更是從六歲可是,便得負擔傢中的部分生活重擔,早早認識瞭銅板的重要性,也見識到瞭社會底層的艱難與不易,對於賺錢補貼傢用的強烈心願可以理解。
不過他們的願望強烈歸強烈,但林沙不可能給他們開後門,想要學一門生活技能可以,但必須把啟蒙讀物三百千學完達到要求再說,之前是不會輕易教授他們任何生活技能的。
學校生源大為擴充,單靠林沙跟曲靈風兩個先生自然不夠。沒錯曲靈風不僅是教授雜學的先生,同時以他的水平也足夠教授學生考取舉人的水平
沒辦法,黃藥師就是這麼牛,曲靈風作為黃藥師的大弟子,跟隨黃藥師學習的時間最長,雖然沒有黃藥師那種逆天學習天賦,卻也是熟讀四書五經以及一些雜學典籍,同時在機關術數方面的造詣也是相當之高。
私塾的雜學科目完全就是曲靈風一人支撐而起,當然那些早早畢業的學生也沒能逃脫,隻要他們一有空閑時間,便被林沙和曲靈風抓來當臨時教授先生,就按他們當初所學那般依樣畫葫蘆就成。
當然這樣還遠遠不夠,等私塾所有的豆腐以及油料作坊開起來後,手頭有瞭錢的林沙大手一揮,高薪從外村聘請瞭五位童生秀才當作授課先生,其中就有楊鐵心妻子包惜弱的老爹包老頭。
有瞭新來先生幫襯,林沙身上的教學負擔一下子減輕不少,能夠騰出更多時間和精力規劃私塾的教學計劃以及各種學科,以便達到最好的教學效果,爭取人人有所成個個有所得。
目前牛傢村私塾擁有學生一百二十六人,正式先生七人臨時先生近十人,分出瞭文課術數,木工打鐵,豆腐油料制作等等課程,標準的大雜儈模式。
一開始還有思維死板的先生提出不同意見,認為私塾就是讀書科考的地方,怎麼能將雜學這等上得臺面的玩意也劃入教學計劃之中,沒得有辱斯文
林沙聞言很有些哭笑不得,要不是怕把這位好容易請來的先生氣走,他真想噴他一臉唾沫星子。
這廝肯定是被宋真宗鼓勵讀書的那幾句打油詩給忽悠瘸瞭,說什麼書中自由千種栗,書中自有黃金屋,那是考過進士之後才有的資格好不好,前面的童生跟舉人屁都不是,可全國又有多少學生就連童生和舉人都考不上,要是再不讓學生們學會一兩門求生手藝,日子還過不過瞭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