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嫣.穹窿綺夢》第一百一十六章知青館(3)
虹姐是婆城四雨中的老大,革命工作是挺多的。她一來參會人員就算齊瞭,阿樂宣佈:“現在開會。我真誠感謝各位老朋友的支持,在百忙之中來參與紅豆集團知青文化陳列館的建設設計諸葛亮會。今天的內容不多,一共四個程序:首先是紅豆集團副總、縹緲山莊總經理焦集瑩介紹項目的概況;其次是請我們集團的大美女設計師海清同志談談她的設計方案;再次是朋友們針對設計方案提出意見建議;最後是王語嫣同志作重要講話。”
馬大哥笑道:“段常委參加政協常委會多次,主持會議真的一套一套的,相當專業和正規。”
阿樂道:“必須的。有咱們市政協的副主席親臨會議,如果不正式就是對領導不尊重瞭。下面就請焦經理先講。”
焦集瑩道:“這得從一些知青朋友到縹緲山莊體驗桑葚采摘說起,他們對我說,他們很懷念當年在知青農場的蹉跎歲月,覺得很有意思,很留戀,很想找回那種感覺,那段記憶……於是乎,我就產生瞭為廣大的知青朋友們建造一個可以回味的知青館的創意,我把這個想法告訴瞭段總,得到段總的大力支持和鼓勵——因為段總也是一位插隊落戶的知青。我堅信建設這個知青館一定也是段總的一個心願。匯報完畢,謝謝大傢!”
阿樂道:“為我們這代知青建造一個紀念館之類,讓我們的後代前來瞻仰我們曾經的青蔥歲月,這確實是我一直以來想做而沒有找到合適的形式去完成的一件事情。焦經理的這個設想契合瞭我最近的思考,所以,給予最大的鼓勵和贊同。接下來請江海清同志簡要介紹一下知青館的設計方案。大傢掌聲有請!”
海清道:“段總要求我在最短時間內拿出一個知青館的設計草案來,沒辦法,我昨晚上熬夜加班弄瞭一個很粗淺的方案。第一是設計出知青的概念。我按照網絡上關於知青的概念設計出讓人耳目一新的具有鮮明時代特色的知青文化概念——紅色文化即毛.澤.東時代的政治和文化的氛圍。外觀上按照青磚碧瓦設計,圍墻高度范圍1.955-1.979米,寓意為知青現象發生的時間段從1955年至1979年;大門正中一枚紅五星,標志著知青是紅色的革命事業接班人;大門兩邊分別用毛主席的語錄作為對聯,左邊是‘農村是一個廣闊的天地,在那裡是可以大有作為的;’右邊是‘青是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很有必要。’館內分為六大展區——(一)旗幟引領區,主要展示領袖指示和知青的豪言壯語;(二)先進事跡區——主要展示知青們經過磨練之後,走上瞭一條光輝餐來的人生大道;(三)青澀記憶區——主要陳列知青的回憶錄之類;(四)圖片呈現區——主要陳列關於知青時代的老照片或繪畫;(五)實物陳列區——保留下來的知青時代的農具及知青們的日常生產、生活、學習用品;(六)現場體驗區——主要內容為穿上知青時代的草綠色軍裝,背上革命的挎包等模擬照相、模擬生活等。這些設計目前在我腦海中也隻是一個概念,最終要將設計意圖變成現實,還需要做大量的工作。匯報完畢,請多提寶貴意見建議,謝謝大傢!”
阿樂道:“海清同志的設計方案雖然時間很短,但基本的內容還是出來瞭。下面,我們大傢圍繞海清同志的設計內容進行有正對性的提出修改建議。”
四雨分別從攝影、文學等不同的角度,提出瞭建設知青館的美學問題和修改意見。其中,雨濃同志建議瞭一條:“我看,咱們這個館建成之後,一定會紅火起來,我建議焦經理在咱們山莊之外搞一個專為參觀知青館並且願意體驗知青生活的人們搞一個知青食堂和知青紀念品小賣部,還有一個知青體驗攝影點。這樣就更加完備瞭。”
三位作傢分別表示贊賞,大意是期待早日建成,以便參觀寫出美好的文字;清溪牧童對知青館建設提出瞭要面向廣大知青朋友征集實物和有關回憶錄,面向廣大文學攝影愛好者征集文學藝術攝影作品的建議。
馬大哥從歷史的角度和政治的高度對此給予瞭高度評價,並提出瞭具體意見:“*贊譽青年是太陽,而作為上山下鄉運動主角的知青,應該說是一代流過血淚的太陽。正因為他們受過磨難、流過血淚,因此,他們是一代放射特別光芒的太陽。我建議把大門頂上的五角星修改為暗紅色的太陽,寓意為知青——流過血淚的太陽。”
東哥也說:“習.仲勛同志認為,‘從動亂中走過來的一代青年,受到過毒害和創傷,也得到瞭其他時期所得不到的磨煉。’這裡他講瞭兩個方面的結果,即傷害和磨煉。”
牧童道:“知青受到的傷害是無與倫比的。生活上,許多知青長期不能自給,在口糧、住房、醫療等方面存在一系列困難。學習上,知青完全被耽擱,使我國的教育和人才培養出現瞭斷鏈。知青上山下鄉運動開始後,大部分青年到瞭農村、邊疆,有的地區因初中畢業生全部上山下鄉,停辦瞭高中,一些地方,大批在校的初、高中一、二年級學生,也隨畢業生到農村去安傢落戶瞭。許多學生喪失瞭學習積極性,大部分知青的文化程度至多相當於初中畢業生。另外,知青受到歧視、打擊和污辱的事也時有發生,農村.基層.幹.部奸.污.女知.青的事情時有發生。”
馬大哥道:“知青們也受到瞭磨煉。政治上,他們成熟瞭,分析、解決問題的立足點高瞭、眼光遠瞭;生活上,他們為人處事老練多瞭,‘自立、自強’成瞭他們生活的座右銘;學習上,他們很惋惜逝去的時光,十分珍惜返城後的學習時光,取得瞭很好的學習成績。例如:在八十年代中期,美國哈佛大學的中國留學生中屬於“知青型”的就近一半,至於在新時期文學史上,知青作傢更是嶄露頭角,著名作傢、重慶市作協主席黃濟人先生就是咱們婆城市的知青中的傑出代表。”
欲知後事如何,請看《語嫣.穹窿綺夢》第一百一十七章觀音巖(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