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惜的是天公不作美,九十年代初期那會,國營公司經營狀況每況益下,連馬老財的公司也不例外。
再加上馬老財又老是揩公司的油,為此還坑瞭公司幾把,公司也因此損失瞭一大筆錢,隻是因為馬老財做的隱蔽,再加上他在公司的形象一直不錯,到也沒有人發現。
反正不管怎樣,最後公司倒閉雖然不是全都因為馬老財的關系,但馬老財也“貢獻”瞭很大一部分的力量。
眼見公司被自己糟蹋的不成樣子,公司也開始準備讓職工下崗,馬老財見很難揩到公司的油瞭,就打著下海的旗號,辭瞭職。沒想到這樣還被公司老總稱贊說樹立瞭榜樣,如果他知道公司當時的局面有馬老財一份在內,不知有何感想。
辭瞭職,馬老財搖身一變成瞭專業的古玩商人,隻不過,讓馬老財失算的是,以前他因為有資金優勢,確實是賺瞭不少便宜。
可是一旦辭瞭職,沒瞭以前的資金來源,所有的生活費用,都要從賣古玩的利潤中扣除,再加上物價上漲,消費增多,他還有妻兒要養,全傢的生活費用就成瞭他的負擔。
有道是環境改變人生,眼看著傢裡的日常消費越來越多,馬老財骨子裡見錢眼開,對人刻薄的性子就顯露瞭出來。
剛開始,大傢還像以前那樣和馬老財做生意,幾次下來,就發現馬老財性格上的問題,時時處處要賺便宜,對人刻薄,出價不行,好多人因此而吃瞭虧。就都不願意跟他打交道瞭。
就比如說,年局長夫人的娘傢,就吃過馬老財一次虧。
那還是馬老財下海三個月之後的事情,有一次。年夫人的娘傢整理老屋子。翻出來瞭一件清中期的青花碗,而且還是宮窯的產品。以現在的市場價值來說,應該能值個十幾萬,當然,在當時肯定值不瞭那麼多。但也能賣個七八千瞭,算是一件很不錯的東西。
當時正好有一位資深鏟子在村裡收貨,聽到這個消息就趕瞭過去,看過東西後,就表示想用兩百塊錢買下來。
在當時,一隻碗賣兩百塊錢,也是件很讓人心動的事情瞭。再說年夫人傢對古玩這東西也不懂,因此也有些心動,不過畢竟是祖上傳下來的東西,兩百塊錢賣掉又有些舍不得。於是就遲疑起來。
這樣的情況,那位資深鏟子見得多瞭,打動對方的辦法無非是加錢而已,於是一邊加著錢,一邊又死磨硬泡。
沒想到,年夫人的傢人也挺有頭腦的,見那鏟子不斷的加錢,心裡就覺得自己這東西應該是個好物件,於是就出價八百塊,少一分都不賣。
八百塊轉個手就能賣七八千,當然,一般鏟子們賣東西肯定是賣不到市場價的,不過就算隻賣到五千塊錢,也是件非常不錯的買賣瞭。這樣的生意,普通人哪能不動心的?
不過,生意人嘛,都是想自己付出的少一些,關鍵是他身上的錢不夠,於是那鏟子又接著和年夫人的傢人磨,但年夫人的傢人吃定這鏟子一定會買,就算對方出價出到六百八,都沒同意。
沒辦法,那鏟子就和年夫人的傢人說,讓他們等一下,隨後就走到村頭的小賣鋪,準備打電話向朋友借錢。
隻是這人因為心急,說話就沒說清楚,讓年夫人的傢人以為他不想買瞭,於是給瞭旁邊看瞭許久的馬老財有瞭可乘之機。
這馬老財因為有事,昨天回瞭老傢,不過晚上喝多瞭,一覺醒過來的時候已經很晚瞭,等他聽到消息的時候,緊趕慢趕還是讓那鏟子搶先瞭一步,這讓他氣得當時就在心裡罵起瞭娘。
馬老財雖然貪財又刻薄,不過古玩行的一些規矩他還是要遵守的,因此也隻能在旁邊光看著幹著急,等到那鏟子去打電話,又沒說清楚的時候,連忙跳瞭出來,說是他要買。
都是村裡人,見馬老財要買,年夫人的傢人也很高興,認為既然是村裡人,那麼馬老財肯定是不會讓他們吃虧的。
不過談價格的時候,馬老財吝嗇刻薄的性子又露瞭出來,開價七百不說,而且還一個勁的說,這個價格已經差不多是市場價瞭,他買下來也是賺個辛苦錢。
本來,年夫人的傢人已經被剛才那鏟子磨的快要失去耐心瞭,馬老財比剛才那位多瞭二十塊錢不說,而且又是村裡的鄰居,想瞭想也就答應瞭。再加上馬老財為免夜長夢多,馬上就付清瞭錢,因此心裡也比較滿意。
過瞭一兩個小時,那鏟子借到瞭錢又轉回來,再去問,年夫人的傢人說已經賣掉瞭。鏟子哪裡信?說瞭一陣好話,年夫人的傢人才一五一十的把情況說瞭。
馬老財在本地的古玩市場挺有名的,因此年夫人的傢人把事情一說,販子心裡隻能長嘆瞭一聲,算他倒黴。他跺跺腳,很後悔,告訴人傢,他剛才沒把話說清楚,其實是借錢去瞭,別說八百,就算是再加兩百,東西他也是要的。
鏟子後悔,年夫人的傢人也特別的別扭,剛才還相信村裡人,結果現實卻狠狠地給瞭他們一巴掌。
其實少一百就少一百吧,說到底遠親不如近鄰,牛夫人的傢人心裡盡管挺別扭,但等心裡的氣過去瞭,還不至於說為瞭一百塊錢就不和馬老財傢來往。
不過,有句老話說的好,世界上沒有不透風的墻,一次偶然的機會,讓年夫人的傢人知道瞭他傢的那隻青花碗居然被馬老財賣瞭六千二,這事把他們氣得真是夠嗆。
你說都是一個村的鄰居,賺點錢到是無可厚非,但你明明能賺好幾千的東西,卻說是七百就隻能賺點辛苦錢瞭,你還要不要臉瞭?
不過,事已至此,再去馬老財那邊鬧,人傢也不會理你,再說到底是一個村的,年夫人的傢人覺得鬧得太大,雙方的面子都不好看,不過從此以後,兩傢人是再也沒有來往過。
馬老財對此反而挺坦然,該幹嘛幹嘛,兩傢人不來往就不來往,而且當時年局長的位置還挺尷尬,馬老財也沒覺得在意,直到前幾個月,他才真正地感到後悔。
其實,馬老財不單單對賣傢刻薄,對同行也是如此。當時他旁邊有傢古玩店的老板,名叫任強,為人比較直爽,無論是對朋友還是做生意,都比較痛快,許多人都喜歡和這位任老板打交道。
就像剛才牛夫人的傢人認為的那樣,遠親不如近鄰,雖然古玩這行有同行是冤傢一說,不過任強為人直爽,再加上馬老財以前沒下海的時候,雙方打過幾次交道,因此,平時兩人還算合得來,平常沒事的話,馬老財也會到任強店裡去喝茶。
就這樣,時間到瞭馬老財開店一周年的日子,這時馬老財見錢眼開,對人刻薄的性子已經傳瞭出來,不過任強因為沒親眼看到過,而且兩人相處的比較好,他對此並不相信,以為是一些人妒忌馬老財生意做的好,故意傳出來的。
這天,因為自己的古玩店開業一周年,馬老財盤算瞭一下一年的收貨,心裡很高興,就買瞭點酒菜,把任強叫過來,在自己的店裡喝酒。
就這樣,兩人喝的高興的時候,馬老財又想給任強倒酒,任強卻推辭說,今天下午有個老客戶有幅王鐸的字要轉讓,因此不能多喝瞭。
這王鐸是明末清初的貳臣、書畫傢。天啟二年中進士,入翰林院庶吉士,累擢禮部尚書。崇禎十六年,王鐸為東閣大學士。1644年清朝入關後被授予禮部尚書、官弘文院學士,加太子少保,於1652年病逝故裡。
王鐸書法獨具特色,世稱“神筆王鐸”。他的書法與董其昌齊名,明末有“南董北王”之稱,他書法用筆,出規入矩,張弛有度,卻充滿流轉自如,力道千鈞的力量。王鐸擅長行草,筆法大氣,勁健灑脫,淋漓痛快。
戴明皋在《王鐸草書詩卷跋》中說:“元章(米芾)狂草尤**,覺斯則全講勢,魏晉之風軌掃地矣,然風檣陣馬,殊快人意,魄力之大,非趙、董輩所能及也。”
王鐸雖然書法造詣很高,可在歷史上,他卻因降清而被列入《貳臣傳》,被後人所垢病。受此牽連,他的書法也遭遇冷落,曾一度無聞塵世間。後來,經過一代又一代後人們的研習,王鐸的書法才拂塵生輝,越來越得到大傢的推崇和欣賞。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馬老財沒想到居然還有人把王鐸的書法作品轉讓給任強,這頓時讓他羨慕、嫉妒起來。
要知道,王鐸的書法作品在市場上可是非常受歡迎的,他記得,沒多久之前京城一傢拍賣行拍賣的一幅王鐸的行書扇面就以三萬三的價格成交瞭,一幅王鐸的書法作品,那不得十來萬,如果尺幅大一些,那更是不得瞭。
而且,馬老財雖然不知道任強有多少錢,但他相信,別說十萬瞭,連五萬都夠嗆。想到任強一次交易能賺上五萬或者更多,這當即就讓馬老財的紅眼病犯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