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大羅之傘 人心之變(下)

作者:減肥專傢 字數:2066

在其他人還琢磨光暈的“學問”之時,餘慈的眉頭微不可察地挑瞭挑,這些紅點,與他感知星星點點的“反應”,重合率也太高瞭些。

瞥瞭眼蘇雙鶴,這位飛魂城的首席大巫,確實有常人難及之能,剛剛書畫巫咒,竟然是將之前湖上與四宗陣營作對修士的聲紋、氣息等,巧妙化入,一一對應,形成瞭微妙又堅固的聯系。隻憑這一點,就能看出,方圓數百裡確實都納入到他的神意覆蓋范圍裡,且周詳入微,對湖上局面真如掌上觀紋一般。

這就是大劫法宗師的威能,隻要有心,千裡、萬裡范圍之內,真沒什麼能瞞過他的。

以其大巫之尊,也不至於親自點名咒殺,但讓程濟世將巫咒送入放入浮空的天梁山島,分明就是借刀殺人,將那裡破壞性的惡劣環境,轉化為攻伐之力。尤其是正轟擊島嶼的天劫雷霆,就算目標沒有長生人,也能起到幹擾壓制的作用,如果靠近島嶼,更會遭致不測。

這是更有技巧性的手段,精妙之處,一語難盡。

主樓上的修士,畢竟都是有水平的,也先後發現瞭裡面的門道,當下奉承贊嘆之聲不絕於耳:

“這些標識瞭朱紅顏色的,就是剛剛發聲作亂之輩吧!”

“於萬人之,鎖拿目標,抽離氣息,頃刻咒成,也就是鶴巫之尊,能輕易為之瞭。”

“放在天梁山島上這手極妙,果然是鎮壓諸邪,若他們不動也罷,一旦還要作亂,萬雷加身,就是自己去尋死瞭。”

蘇雙鶴倒也不見什麼自矜之色,以他的身份地位,若真的給這些小輩們捧暈瞭頭,才真叫笑話。而且這些人溜須拍馬,都還沒到點子上,讓他頗有遺憾——有些時候境界太高,也是曲高和寡啊!

偏在此時,耳畔傳來又一聲贊語:“鶴巫親為巫咒,又以天劫之力鎮壓,卻能舉重若輕、進退自如,不沾絲毫業力,確實令人嘆為觀止。”

蘇雙鶴微怔,轉眼看去,見說話那人正拱手笑語,並不見他人臉上的奉承諂媚之容,然而字字精到,切實際,與他人直有天壤之別。

餘先生……

蘇雙鶴心裡微微一突,但那人的言語,著實字字打在他心間,撓在他癢處,讓他不自覺露出笑容。

不管這人立場如何,為人怎樣,至少在“眼光”這一項,遠比在座的任何人都要強一個檔次,甚至對長生境界的一些奧妙,也有涉獵,這就很瞭不起瞭。

看向餘慈的目光,自然又有不同。

當然,他自己心裡明白,他在使動巫咒的時候,裡面也是逃瞭個滑,沒有親自將巫咒送到島上,而是讓程濟世過瞭一遍手,少瞭動靜切換的麻煩,而這一點就不足為外人道瞭。

也在此時,白衣翩然回返,那一把大羅傘已然不見,臉上亦無有喜怒,甚至都不奇怪餘慈為何轉移到瞭樓上,由侍從指引著上樓,對上首的蘇雙鶴,還有身為地主的孟都公子略一行禮,又徑自在餘慈席後落座。

蘇雙鶴見白衣清冷自持的模樣,臉上表情愈發緩和,席間本來還存著的一些僵硬之處,也在此時大大減退。

不管怎麼說,餘先生上瞭位,冷煙娘子也請上來瞭,各方的顏面暫時也得到瞭留存,大夥兒暫時喘口氣總成吧。

至於某些人的尷尬處,真正的大人物不在乎,也隻能自己吞下去瞭。

見美人兒登樓,蘇雙鶴本待張口增席,可話到嘴邊,忽地猛醒一事,看向白衣的眼神驟然間起瞭變化,這一點反應很快就為餘慈所察知,正看過去的時候,另一邊孟都公子開瞭口:

“餘道友,貴同門如今可還好麼?”

不等餘慈說話,他又轉向白衣,難得他豪邁雄壯的身形臉盤,也能笑得溫和:“冷煙娘子持傘凌波,憑空虛渡,仙姿如舞,觀之也足慰平生。”

白衣頷首回應:“孟都公子過譽瞭,是餘老爺的符籙精妙。冷煙不過是在湖上走一個來回而已。”

“仙凡之別,豈是易為?”

再贊嘆一聲,孟都公子又向餘慈持杯相敬:“餘道友,在下冒昧瞭……”

難得他來回轉換目標,依然給人以禮數周全之感,還在不動聲色間袒露心跡,又沒有任何輕薄的味道。

餘慈看這人也挺有趣,便笑應道:“無妨,也多謝孟都公子關心,我那師弟倒也無妨,隻是喝醉瞭酒,讓他睡一覺就好。”

“我等修行人,難得一醉,醉則難醒,亦是傷身。敝宗有秘制醒酒湯,最擅調理此癥,正好送一份過來。唔,其實船上也有得力的人,若令師弟醉得厲害,就到艙休息吧。”

主樓上大部分人都隻當是客氣,隻有極有限的人才隱約察覺別樣的味道。

餘慈心念微轉,隨即應道:“也好。”

看侍者已到,他提攝出已在心內虛空的張妙林,直接扔到樓梯口,果然是酒氣熏天,意識昏蒙,真不知道是怎麼從碧波水府的圍堵支撐瞭那麼久的。

看人影憑空化現,主樓上又是一陣騷動,別人如何想法,餘慈不去理會,隻去看蘇雙鶴的反應。

此時此刻,蘇雙鶴臉上笑容未褪,隻是主樓上光線映入眸深處,變幻出復雜的光彩。

下一刻,蘇雙鶴開口,聲音柔和:“今日見餘小友這般俊才,實引為快事。小友的思定院是在南國海龍城?”

“是。”

“如今南國可是世間最安穩的地方,偏偏咱們北地三湖,繁華不再。此時到北地來,應該也有事待辦吧?”

坐在蘇雙鶴側後方的雪枝忽有些奇怪。她與蘇雙鶴共處多年,對那位的一些微妙反應非常敏感,她深知,隻有在蘇雙鶴非常慎重的時候,才會有這種“刨根問底”的意向,問得越是詳備,越說明他的重視程度。

何至於此?

餘慈卻是笑吟吟地回應:“在下到北地,主要是尋親訪友,遊學歷練,也是想要到當年上清宗的遺址憑吊一番。”

*********

補昨天的。

設置 目錄

設置X

保存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