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八章 粉墨登場

作者:玗石頁 字數:2059

王亮在上海的時候斃掉瞭兩個軍官,反響很大,蔣光頭並不是心疼瞭,而是有意提醒王亮。

斃,可以。

但斃誰?一定要仔細斟酌。

既要達到敲山震虎的作用,又要把負面影響降到最小,當然,蔣光頭還要靠這些人給自己打江山,保江山呢。

“校長,學生謹記校長的教誨,定當謹慎行事。”王亮暗罵蔣光頭這個老**絲陰險,得罪人的事情讓自己去幹,漁翁之利到最後都讓他收瞭。

“恩,你明天就去講習班報道,我會簽署一份秘密文件,丁秘書會交給你的。”蔣光頭點瞭點頭,他要說的就這些瞭。

“是。校長,時間也也不早瞭,您也操勞瞭一天瞭,早點休息吧,學生告辭。”王亮知道兩人的談話該結束瞭,便主動告辭。

拿捏領導話的深意是在政府工作的重要技能之一,雖然王亮在這方面不是老油條,但是沒吃過豬肉,還沒見過豬跑嗎?

********

方山,從遠處望去,方山是一座不太高的平頂山(海拔約208米),遠望如一方印,古稱印山。

方山雖不高,但由於位於平原之上,仍不失巍峨挺拔。方山,因像一個巨大的印章又被稱為天印山。

六朝之後,方山的重要性雖然降低,但它依然是通往南方的必經之地。

由於地扼交通要道,方山多次卷入戰火。漢末,孫策定江東,在南京的秣陵城打瞭第一場硬仗,不僅掛瞭彩,城也沒攻下。他的主要對手南京土著軍閥笮融不僅善戰,還是南京第一個佛教徒。

當時,秣陵縣城在方山以西的秣陵關,民間傳說笮融被孫策追到方山,落馬身亡,留下笮融倒馬澗的地名。其實孫策強攻不利,隻好繞過秣陵,直取笮融的老板劉繇的老巢曲阿。

笮融後來是與老板劉繇鬧翻,內訌而死。

方山之名真正出現在戰史中,是在劉宋時,殺瞭老子宋文帝的劉劭為瞭抵抗弟弟劉駿的進攻,曾下令決破方山埭,阻止東軍進入建康。梁末,北齊軍也曾繞道方山,從南面進擊建康。方山還有一處嶽王臺遺址,嶽飛從建康南撤廣德打遊擊時確實路過方山。

方山留下最多的軍事遺址還當屬抗日戰爭初期的****地下工事。

當時,保衛南京的外廓陣地在江寧鎮、牛首山、方山、淳化鎮、湯山、龍潭一線,形成東南向的弧線,由永久性鋼筋混凝土工事、鐵絲網、防戰車戰壕等組成。方山地區尤為堅固,地下工事出入口在山腰的盡頭,居高臨下,背靠絕壁,易守難攻。

講習班的選址之所以選定在方山,這與它的環境和歷史背景是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的。

在這裡值得一提的是,戴笠的飛機是此處失事的,這就顯得有些滑稽瞭,當然,這些都是後話瞭。

“聽說咱們班又來瞭一個新的教官,據說這小子才二十出頭,就被老頭子提成瞭上校。讓個乳臭未幹的小屁孩給咱們上課,真不知道老頭子怎麼想的。”

“哼,,等這小子來瞭一定要好好整治他一下,不就是中央軍嗎?阿貓阿狗的就能來當教官瞭。”

“老頭子肯定有老頭子的考慮,我估計這次新來的應該是帶著命令來的,大傢都老老實實地吧,不然撞槍口上,想哭都來不及瞭。”

“喲,,我就不信,委員長能縱容那個小子拿槍把握崩瞭,有什麼好小心的?咱們打仗的時候,這小子還不知道在哪裡活泥巴呢?讓他給咱們上課,講個屁啊?”

一個可容納五百人的大講堂內學員們七嘴八舌地討論著,這裡的風氣相對的比較開放。

來參加學習的學員也是各個派系的中上層,桂軍、川軍,滇軍,中央軍......

起步是上校旅長,封頂的是中將軍長,不過占多數的還是擔任實職的少將。

這些人都是軍隊當中的翹楚,四十出頭,正是事業的上升期,所以說起話來也是春風得意的。

這個培訓班就類似於現在的中央.黨.校,給有前途的領導幹部充電的地方,一般能到這個地方來的,都是重點培養的,不久的將來必然會得到提拔,

所以這些軍官都以此為榮,驕橫無比優越的心態也是時時刻刻彰顯著。

這幾天負責教學的教官都是中將、上將,面對德高望重打過大仗的將軍,他們自然不敢造次,上課都像小媳婦一樣,中規中矩的,生怕給長官留下什麼不好的印象,對以後的升遷有不利的影響。

不過當聽到要有一個二十出頭,還是上校的人要來講課的時候,他們笑瞭,是宣泄壓抑瞭將近一周的火氣的時候瞭。

“教育長到!全體起立!”一個上校旅長擔任著喊口號這一個角色。

上校能當旅長,肯定是有點本事的,但是到瞭這個地方,恐怕從這些學員裡面隨便拎出一個來,官職都要比自己大的多,所以他隻能夾著尾巴做人。

刷!所以人都站起來瞭,絲毫不拖泥帶水。

在一級上將面前,這些軍官是絕對不敢犯渾的。

說完,何應欽就走上瞭講臺,後面跟著的自然就是王亮瞭。

何應欽,曾任黃埔軍校總教官,軍委會參謀總長,國民政府行政院長。1935年4月授陸軍一級上將。

1924年任黃埔軍校總教官。北伐時,任國民革命軍第一軍軍長,兼任潮梅警備司令,由廣東潮梅平定福建;後任東路總指揮入浙。

1927年寧漢分裂時在龍潭大敗孫傳芳,之後調任全軍總司令部總參謀長。

1929年,任海陸空軍總參謀長。

1930年,任國民政府軍政部長,此後多次任軍委會行營主任,擔任“剿匪“前線指揮。何應欽於九一八事變後與日本交涉華北問題,負責簽署塘沽恊定及何梅恊定。

西安事變時,,何應欽暫代總司令,主張武力討伐張學良。

(未完待續。)

設置 目錄

設置X

保存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