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四十章 會議尾聲

作者:玗石頁 字數:2054

第六百四十章會議尾聲

羅斯福最後道:“好吧,諸位,非常抱歉在這麼晚的時候還喊你們過來,分析這麼一份無用的情報。開來我真得考慮把約翰這個傢夥給撤換掉瞭.......”

美國政體從大的方面說,沒有君主,是實行共和制的國傢。美國共和制的特點是實行三權分立,但行政、立法、司法三大機構中,又以掌握行政和軍事大權的總統為核心。因此美國政體是“總統共和制”。

所以說總統掌握著軍事和行政大權,但是同時又受到國會和最高法院的制約,三權分立。

作為總統的羅斯福就不得不組建一個屬於自己的幕僚團隊,來為自己分析一些事件,自己好做出決斷,避免犯錯。

對於幕僚團隊,羅斯福是完全可以無條件信任的。

本身就是一個黨派的,大選的時候也是站在自己這邊的,絕對是可以無條件相信。

其實對這份情報持懷疑態度是完全合情合理的。

在美國立國之後相當長久的一個歷史時期中,美國外交政策所奉行的是由國父華盛頓所確立的孤立主義原則。

華盛頓所提出的是堅持不與任何國傢(主要為歐洲列強)結盟,不卷入列強紛爭,完全獨立地處理國際事務的孤立主義外交原則,其精髓為:“我們是為我們自己行動,不是為別人而行動的。“然而,恰恰就是華盛頓所提出的孤立主義原則對日後美國的單邊主義外交實踐,即推行不受他國和國際機構影響,不建立和依靠聯盟,完全獨立地依靠自己的實力處理國際事務的外交政策具有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而後上任的美國總統們就嚴格恪守著這個原則,奉行孤立主義,直到一戰和二戰爆發。

正是由於孤立主義與單邊主義的這種緊密關系,因此在自華盛頓確立瞭孤立主義的外交原則之後直至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美國的外交實踐始終由單邊主義為主導,即始終堅持不與任何國傢(主要為歐洲列強)結盟,不卷入列強紛爭,完全獨立地處理外交和國際事務。

二戰之前,國內的孤立主義情緒高漲,由上到下,王亮的情報自然而然地就受到瞭忽視,甚至有人認為這是中國人蓄意挑破美日之間的關系,企圖讓美國軍隊插手到戰爭當中去。

諳熟歷史的王亮知道會發生這種情況,他的目的隻有一個,讓美國人知道自己的實力的同時拉攏他們,建立良性關系。

幾天後,時任中央調查統計局總務組機密二股的特別通訊專傢池步洲也獲得瞭與王亮同樣的情報。

或者說,王亮的情報實際上是從這個老兄那裡抄襲來的。

池步洲立刻上報,當這個消息呈遞給蔣光頭以後,蔣十分震驚,立刻向美國方面通報。

不過結果,可想而知,還是無情地忽略。

這都是後話瞭。

***********

國民參政會召開地十分順利,整整三天的時間的討論,中間雖然有些爭議,但是隨著深入地探討,在眾多方面達成瞭諒解和共識。

王亮像是看戲一樣看著這場國民參政會。

打個比方吧,某江衛視的跑男看過吧?

這個會議跟那個跑男一樣,一切都是按照劇本來演的,事先老蔣早就安排地妥妥當當的瞭,目的不過就是做做表面的樣子,給一眾媒體一些可報道的材料。

至於現在達成的一系列文件,都是不作數滴。

什麼?簽字瞭?

娘希匹,老子可不管這麼多。

......

第四天,會議正式結束,就在王亮準備坐著小汽車回到八路軍辦事處的時候,意外發生瞭。

“老師,您慢走。”

“老師,您多註意身體。”

“老師,再見。”

王亮實在是沒有想到來重慶碰上瞭自己過去的那麼多的學生(南京講訓班時期),這些人或是晉升為瞭師級軍級的高級軍官,或者是脫下軍裝從政,都是大有一番作為的。

對於王亮,他們可是無比地敬佩和尊重。

王亮當年在課堂上揮斥方遒、指點江山、周易算卦,那可是樣樣超神。

當時這些人或許還對王亮的那些預測嗤之以鼻、不以為然。

但時至今日,他們驚人的發現當初但凡是王亮做出過預測的事情,都驚人的實現瞭,而且還是高度地吻合。

尤其是老張,張治中將軍,見到王亮之後特別激動。

當初王亮對他說如果將來到湖南省,一定要註意“新墻河”和“新河”這兩個次,還有切忌用火,否則必有大的災禍。

當時老張還沒有多麼在意,當有一天他真的被調任為湖南省最高軍事指揮官的時候,他才想起王亮的話來,開始格外註意。

民國28年(1939年)張治中作為湖南省軍事最高指揮者發動“焦土政策”,將距離長沙三百裡以外的“新墻河”被誤傳為五公裡近的“新河”,因此釀成瞭一場千古奇聞的“11·13長沙大火”。

這場大火從11月13日至17日延燒瞭五晝夜,焚毀瞭兩千年古城繁榮,長沙成為抗戰時期損失最慘重的城市之一。軍事當局的戰略失誤,湖南軍政當局辱職殃民,被認為是這場劫難的直接原因,因此張治中作為當時湘省軍政魁首亦難辭其咎。11月20日因長沙大火被革職留任處分。

正是王亮的提醒,讓老張直接避免陷入到瞭這場漩渦當中。

時至今日,他已經擔任瞭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部長兼三民主義青年團書記長等多項重要的職務,深得老蔣信任。

王亮之所以對老張這麼好,是因為這也是一個抗日名將,而且從未和中國交過手。

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他是唯一一位沒有同共產黨打過仗的國民黨將領,被人們稱為“和平將軍”。他曾多次代表國民黨去延安同共產黨談判。

設置 目錄

設置X

保存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