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為你提供的《》小說(正文第一百零四章咫尺,敬請欣賞!
武當自打老掌教王重樓仙逝後,本就不多的香火便又清減瞭幾分,所幸牌坊後的近千個老道人、中年祭酒與道童們過慣瞭清貧ri子,屋漏便縫,衫舊便縫,培幾窪菜地,養幾籠雞鴨,倒也沒什怨氣。倒是此時一個年輕道人蹲在玄武當興牌坊後頭唉聲嘆氣,身旁跟著蹲瞭幾個附近道觀裡的頑劣掃地道童,一個個爭搶著要這道士說些書上的情愛故事,這故事兒聽著可比道經要有趣多瞭,可就是過於淒涼瞭點,裡頭的男男女女怎就沒一個有好下場的,聽身邊這位說書說到瞭臨近結尾,愈發揪心瞭,這不強撐著被師父拿板子抽也要逃掉道課偷溜出來?
“太上師叔祖,這本書裡咋有那麼多燈謎、酒令和詩詞哩,該不是都是一個人想出來的吧,要是真的,寫這書的得有多大的學問才行?差不多能跟太上師叔祖比瞭吧?”一位才武當山沒兩年功夫的小道童怯生生問道,小道士生得唇紅齒白,十分靈氣。雙手托著腮幫使勁望向一旁師父的師父的師父的師叔,按理本該喊掌教的,可觀裡似乎都說這位太上師叔祖不太喜歡,就依舊按輩分來喊瞭。
“瞎說,寫這書的哪能有師叔祖的學問厲害!”一個稍微早些入山的小道士出手打瞭一個板栗,一臉的正se凜然,被教訓的年幼小道童捧著腦袋不敢反駁。
“不是瞎說。寫書的這位若與我辯論道教義理,估摸是說不過的,可這些情情愛愛,我就差瞭十萬八千裡。這便是術業有專攻的道理瞭,你們以後與師父們學習經文,碰到難題,莫要以為師父們說的都是對的。一些師父們責罰而你們卻不覺得錯的事,可以去蓮花峰上找我,若我仍是說你們錯瞭,你們還是不服氣的話,還可以下山去尋個對錯,如果有一天覺得找到瞭答案,我與師父們是錯的,可以回山告訴一聲我們真的錯瞭,假若發覺自己錯瞭,也不要覺得有甚丟臉的,記得咱們武當的山門永不閉。”年輕道士微笑道,揉瞭揉最小那位道士的腦袋,笑容溫煦。
“太上師叔祖,我覺得師父一不高興就打我們板子就是錯的啊,你覺得呢?”那小道童天真問道。
年輕道士輕聲笑道:“我小時候也挨過幾次打,可這會兒知道大多次的確是自個兒錯瞭,幾次不對的,久而久之,也就不去計較瞭,師父師兄們都不是沒脾氣的聖人,難免會有些錯。武當千年來,記載在冊的道士有十數萬,可玄武天尊的雕塑才一尊,咱們啊,包括我在內,都是凡夫俗子,得許得別人犯錯,許得自己犯錯,莫要鉆牛角尖,那就要活不快樂瞭。好不容易來世上走一遭,總悶著生氣,你便是高高在上的帝王將相,也無趣,再說瞭,咱們是出世人,榮華富貴什麼的,無非過眼雲煙,道成瓦礫盡黃金,丹藥爐中自有chun,武當為我枕,我枕是武當,就夠瞭。”
一個年紀稍長的小道士悄悄道:“師叔祖,可聽說富貴人傢都天天吃肉呢,我可饞嘴瞭,肚餓念經時我總想著就流口水。”
俊雅出塵輩分最高的年輕道士微笑道:“天天吃肉與riri粗茶淡飯可不就是一樣嗎,清風,師叔祖給你十個饅頭,第一個嘗著美味,那第十個饅頭是啥滋味?”
道號清風的小道士苦著臉道:“十個饅頭,撐死啦。”
年輕師叔祖哈哈笑道:“對啊,山上山下都是這個理,掌教師兄說過道高不如人心高,我們若貪心瞭,可就沒止境瞭,山上呂祖登仙前掛劍於南宮月角頭,那把劍最厲害處知道是什麼嗎?”
“聽師父說可以飛劍千裡!”
“肯定是斬妖除魔啊!”
……
答案林林種種千奇百怪,年輕師叔祖聽著微笑不語,等寂靜下來,才柔聲道:“呂祖看似留下三尺劍,實是留瞭道根與武當,教我們要以青鋒寶劍斬去煩惱、貪嗔與seyu。”
“seyu?”最幼道童一臉茫然。其餘幾個懵懂略知的少年道士都嘿嘿笑著。
“我讀的書叫《東廂頭場雪》,裡面一些略過的男女事便是瞭。”年輕師叔祖笑瞇瞇道。
“太上師叔祖有seyu嗎?”小傢夥刨根問底瞭。
不等師叔祖回話,小傢夥就被小師兄小師叔們痛打一頓瞭。
年輕師叔祖再次替他揉瞭揉小腦袋,輕聲道:“有的。”
身邊響起一陣驚訝的啊啊聲,卻沒有誰覺得自稱有seyu的武當山上年輕祖宗人物如此一來便不高大不學問不和藹瞭。
年輕師叔祖呵呵笑道:“自知不好,不是壞事。這與我們道士求天道一般無二,自知道不在我手,才要去求個道。”
“師叔祖,你還沒求成道嗎?”一個少年道士忐忑問道。
“不好說啊。”年輕師叔祖實誠道。
這時一批從雍州來的老年香客總算走過十幾裡的神道,氣喘籲籲來到牌坊下,年輕道士立即起身,招呼身邊小道士一起去幫忙提拿行囊。上山時,道童們嫻熟介紹武當山景與道觀,老香客們約莫是覺得小道士們可親可愛,都露出滄桑笑顏,走走停停,疲態漸消,年輕師叔祖知道後輩們不可能送到山頂,就讓他們先下山,獨自拿起所有行囊,老人們過意不去,這位一路上言語不多的年輕道士笑著說沒事沒事,老香客見他上山如行雲流水,說不出的神奇風采,的確不像是在故作輕松,便放心許多,沒瞭小道士,老香客終於問起一個略微敏感的問題,繞不開武當山新老兩位掌教,這批雍州老香客們上次來武當已是十多年前,這次差不多是此生最後一次登山燒香,他們大多對武當印象不差,隻是傢中子孫更多願意舍近求遠去龍虎山,他們的身子骨走不動,不過言語中透露出他們如能年輕個二十年,說不定這趟真就去連續出瞭三位國師的龍虎山瞭。
那個背起眾多行囊的年輕道士聽聞這些,也不說話,隻是微笑,顯得憨態。看在老香客眼中,反而要比竭力給武當山說好話來得順眼舒服很多。
一路緩行上山,臨近山頂,才遇到一位坐望雲海悟道的老道士。
老道士好不容易認清負重上山的年輕道士容貌,趕緊起身畢恭畢敬打瞭個稽首,道:“見過掌教。”
年輕道士笑著點瞭點頭,算是打過招呼。
十幾位老香客們不太相信耳朵,齊齊望向陪瞭一路便聽瞭一路龍虎山如何瞭得武當山如何清冷的年輕道士。
他們的確有聽說武當山上的掌教出奇的年輕,這一趟上武當燒香很大原因便是希冀著能與新掌教見上一面,遠遠瞧幾眼,就當沾沾仙氣也好。
武當不管這百年來如何式微,終究是曾經力壓龍虎山的道教祖庭,有仙人王重樓珠玉在前,對於新任掌教,香客們都還是打心眼視作神仙高人的。
可這位年輕神仙,咋就給咱們這幫糟老頭子背行囊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