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陛下還是太年輕瞭

作者:共賞清歌 字數:2134

皇帝不做聲,群臣也都不想開口觸他的黴頭,氣氛就這麼詭異地沉默著。

劉志也不想再聽他們你爭我鬥,口若懸河,卻一點實質性的建議都沒有。

黃瓊是太尉,看著氣氛冷清,隻得硬著頭皮開口瞭。

“陛下,臣以為賊人不過虛張聲勢,何況五營兵馬並未受到致命損傷,如今也重新集結,固守待援。

等到涼州兵馬到達,賊兵必破。所以,平息流言,穩定京師局勢,才是當務之急。”

數天前,青州軍報再次傳來,遇到伏擊的隻有張耽那一路人馬,其餘兩路毫發無傷,連賊兵的影子都沒見到。

隻是如今群龍無首,已經縮回州府,不再主動出擊。

冀州和幽州援軍也已經進入境內,如今公孫舉的大本營也在朝兗州那邊移動。

至於涼州援軍如今在哪裡,卻無人知道,段熲一直沒有傳訊過來,青州那邊也未接到他的消息。

但按照路程計算,哪怕是騎兵,也不可能這麼快抵達,多半還在並州境內。

黃瓊一開口,眾臣見劉志沒什麼表示,又都活泛瞭起來,紛紛開始獻計獻策。

但不外乎都把責任甩到瞭司隸校尉曹騰的頭上,認為他辦事不力,這才導致局勢失控的。

劉志心中冷笑連連,他今日打定主意懶得說話,就想看看這些個公卿們的精彩表演。

何況現在明知朝內有鬼,即便有什麼對策,他也不會再放到朝上公開宣讀瞭。

照例又是口沫懸飛地爭吵瞭一個多時辰,想當然地沒吵出個結果,劉志揮手決定退朝。

也不等群臣禮贊完,便大步而去,眾人都知道他動怒瞭,大部分人都隻是搖頭笑瞭笑。

皇帝還是太年輕瞭啊,這樣就沉不住氣啦?

身為一國之君,大風大浪還在後頭呢,陛下的為君之道,任重而道遠啊。

回到中德殿,卻見楊儉已經等候在那裡,劉志估計是有瞭消息,便招招手讓他跟進來。

“陛下,近日龍麟衛調查發現,清河王府前段時間有京師來客,行蹤詭秘。”

劉志頭皮發麻,“果真?”

“此人一到清河王府就失去瞭蹤跡,國相沈行最近也活動頻繁,甚至曾經秘密來過一趟京師。”

“啪!”

劉志一拳擊在案上,心中怒火升騰,“豎子爾敢!”

雖然兩人曾經競爭過帝位,但他一直對劉蒜印象不錯,認為他是宗室中少有的清正之王。

當年自身難保的時候,都特意寫信鼓勵於他,沒想到如今給他平瞭反,劉蒜居然貪心不足,還動瞭妄念。

如果是別的諸侯王,劉志還沒那麼憤怒,偏偏是自己救過的人,讓他怎能咽下這口氣。

難怪別人都說無情最是帝王傢,隻因他一時心軟,卻落得後患無窮。

看來以後,不能隨便施舍自己的同情心瞭,現代人罪不及傢人的理念,隻怕也要徹底扔掉瞭。

古代人傢族血脈的觀念深入人心,永遠都是割舍不斷的責任與利益,自己即便放過瞭那些人,他們也不會感恩。

反而埋下瞭仇恨的種子,一有機會就會生根發芽,釀成大禍。

“給我盯緊瞭,先不要打草驚蛇,順著這條線索,一定要查出京城裡的那個幕後黑鬼。”

“喏,陛下。”

楊儉心頭激動,如果能夠破瞭這個案子,那他就立下瞭潑天大功,以後的前程自然再也無憂瞭。

楊儉退下之後,劉志負手立在窗前,思考著這件事情,到底劉蒜有沒有與對方聯手?

或者隻是他的國相沈行私自接觸,與他並不相幹。

此事也有先例,當初劉脩逼迫他造反,劉蒜寧死不從,當時的清河王國相謝屬也嚴詞拒絕,被劉脩殺害。

不過,無論他是否參與,京師的幕後主使都曾經找過他,劉蒜至少也是個知情不報。

所以此事過後,哪怕劉蒜真的冤枉,他也不可能再手下留情,借著這個機會除掉隱患,免得將來又生事端。

想到這裡,劉志的目光中露出堅毅之色,從現在開始,他不能再繼續暴躁下去瞭。

此人對他的性格瞭如指掌,知道他有些急躁,想用這種方式擾亂他的心神,做出昏聵錯誤的決定。

想開瞭,其實這件事情也沒什麼大不瞭的,離著黃巾軍的規模還天差地遠呢。

即便是張角手下號稱三十萬信徒,不也沒能叛亂成功嗎,何況如今才區區三萬之眾。

再說瞭,就算歷史的腳步一成不變,他後面還有靈帝,不會這麼快就亡國,他其實還是反應過度瞭。

到底,沒有從小接受過帝王的教育,心理素質不過關啊。

劉志痛定思痛,自我檢討瞭一番,這才重新打起精神來應付。

冷靜下來之後,再思量整件事情,感覺就變瞭。

能夠讓清河王動心的邀請,對方肯定實力非凡,讓他看到瞭成功的希望。

朝中有這等實力的人,並不多,一個巴掌就能數得過來,而且個個都是重權在握。

太尉黃瓊,梁太後,司空袁湯,司徒尹勛,尚書令袁盱,司隸校尉曹騰等等,都有這個實力。

以後他的思維要放開些,不能想當然地以為誰有可能,誰沒有可能,一切都憑證據說話。

所有看似不可能的人,說不定都有可能。

尤其是梁太後,要論權勢和雙方間的仇恨,她的嫌疑其實是最大的。

不能因為她擺出一副高姿態,又整天病歪歪的,就輕易否決瞭她的嫌疑。

畢竟,病也是可以裝出來的,前些日子,太醫令要求將她移出去,現在想來就十分可疑。

會不會是一招以退為進,故意避開他的監視,好背後搗鬼?

還有太尉黃瓊,說起來好像一點嫌疑也沒有,但據說當年他也是劉蒜即位的堅定支持者。

或許並不看好自己這個皇帝,所以還是想將賢名在外的清河王拱上大位?

……

一個個分析下去,似乎每個人都有那麼點可能,劉志又倒回來,用無罪推論推理瞭一遍。

怎麼看,都是梁太後的嫌疑最大。

不行,得立刻對她展開調查,如果真不是她,也好早日證明她的清白,免得把思路帶到溝裡去瞭。

到時候白白放過瞭真正的幕後主使,那就悔之晚矣。

設置 目錄

設置X

保存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