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7章措手不及

作者:共賞清歌 字數:2154

看來估計是名字有所不同,最好是派人尋找一下,看能不能找出來。

明日先傳個畫師過來,把圖樣畫出來,再按圖索驥吧。

劉志絞盡腦汁,把自己能回憶起來的東西幾乎一一篩選瞭個遍。

心中十分懊惱,為何當年沒好好學習,要是自己是個工科高材生,如今想必沒這麼為難吧。

當晚,疲憊不堪的劉志直接宿在瞭中德殿,召開非常規朝會的命令,已經連夜傳達下去瞭,明日還得早起上朝呢。

第二日上朝,劉志首先宣佈瞭公孫舉伏誅的好消息,眾臣聽瞭也都喜氣洋洋。

要知道,如此規模的叛亂,能夠在短短數月之內彈壓下去,實屬罕見瞭。

上一次江淮大亂,斷斷續續打瞭三年,勞民傷財不說,還對江淮的民生帶來瞭毀滅性的打擊。

直到如今那邊也沒有緩過氣來,不復天下糧倉的盛況。

照例又是一番歌功頌德,隻是這次差不多清一色地拍劉志的馬屁,誇他運籌帷幄,英明神武。

接下來,黃瓊很自覺地提出整頓兵災地區的吏治,畢竟有董班大軍被沛縣縣令出賣的事實在,誰也說不準有多少地方官吏與匪徒暗中勾結。

何況經過瞭趙戒之亂,公卿們都急於證明自己的清白,所以這個提議沒受到任何阻礙,直接全員贊成。

問題是,派誰去查,怎麼查?

地方與朝廷息息相關,各個世傢都有人在地方任職,誰也不願意自傢出事。

東漢朝廷的監察制度比較復雜,秉承瞭西漢時設置過的三套監察機構,而且有所加強。

其一便是禦史臺,禦史中丞主管禦史府,掌監察,秩千石。下設治書侍禦史二人,掌解釋法律條文。

侍禦史十五人,掌尚書臺組織示意圖察舉官吏違法,接受公卿、郡吏奏事。

官吏朝見皇帝或國傢舉行祭天、祀廟、封王侯、拜將相等大典時,禦史中丞或侍禦史監察威儀,禦史中丞的權力僅次於尚書令。

其二便是司隸校尉,司隸校尉既是京官,又是地方官,兼領一州事,秩比二千石。

設從事史十二人,主管察舉中央百官犯法者和本部各郡事務。參與議論朝政時,位在九卿之上,朝賀時,處於公卿之下。

監察權之大,“無所不糾,唯不察三公。”

其三為州刺史,除司隸校尉轄區之外,全國十二州刺史,每年八月巡行所屬郡國,檢閱刑獄情況,考察長吏政績。

年終奏於皇帝,刺史的屬官與司隸校尉略同。

而劉志如今又在此基礎上,另設龍麟衛,對百官也有監察之權。

說實話,劉志本人對漢代的監察制度十分不贊成,禦史臺與司隸校尉職權重合,地方刺史權力過大。

而且幾個監察部門之間分工不明,行事十分混亂,地方監察官員以小監大,極其容易引發舞弊行為。

後世將監察權力集中到禦史臺,並形成單一制度的方法,反而更清晰明瞭。

眾臣就委派監察人選吵得不亦樂乎,都想最大程度地保護自己的派系。

劉志默默聽瞭半晌,臉色越來越嚴峻,不如就趁今日試探一下,這些人對自己的改革,到底能接受到什麼程度。

“當日光武帝恢復前漢舊制,令司隸校尉和禦史臺共同監察百官。

但如今司隸校尉公務日益繁忙,難以負起監察之職,朕以為可裁撤其監察之權,盡數歸於禦史臺。”

說罷,緩緩環視一圈,沉聲問道,“諸位以為如何?”

司隸校尉曹騰一呆,迅速抬首看瞭一眼劉志,見皇帝對他安撫地一笑,便明白這事不是沖著他來的。

東漢時期的許多官員都身兼多職,在職責劃分上十分駁雜,看起來權力很廣,什麼都能插一手。

實際操作中卻麻煩一大堆,同一個案子,相互間爭功扯皮的現象屢見不鮮。

而且因為事務繁雜,官員疲於奔命,往往還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這一點,曹騰也是深有體會。

尤其是最近京師出事之後,這種感受更加深刻,若是卸掉監察之權,專心司隸校尉部州事和京師事務,反而作用更大一些。

司隸校尉獨立領司州事務的權力,一直被忽略瞭。

按理他領京師七郡,就意味著擁有相對獨立的大後方,在某些保障方面不受京師節制,可以自給自足。

也可以作為戰時的大本營,在京師嘩變時,近距離為皇帝提供可靠的避難寓所。

但實際上他在監控京畿要害的作用上,並沒有得到充分發揮,以至於河南尹暗地裡招兵買馬,都毫無察覺。

這一疏忽險些釀成大禍,細思極恐啊。

劉志忽然毫無預兆地提出改革監察制度,令得所有臣子都措手不及。

這與上次改革諸曹,提高尚書臺地位的事情有本質區別,尚書臺本身職權在那裡,隻是為他正名罷瞭。

而且其權力劃分隻涉及到太尉府,與其他官員無關。

但監察制度卻不同瞭,直接關系到每一個臣子的切身利益,誰也不願意自身利益受損吧。

一時間,眾人面面相覷,誰也不吭聲,也有許多人把目光投向瞭當事人曹騰。

奈何後者一臉的若無其事,好像與他毫無關系一般。

禦史中丞張陵也是眼觀鼻、鼻觀心,心無旁騖,巋然不動。

黃瓊卻很開心,反正司隸校尉本來就無權監察他這個太尉,再說瞭,上次陛下改革尚書臺的時候,你們一個個不是都幸災樂禍的嗎。

風水輪流轉,這下子輪到他來說話瞭,不過,監察制度改革歷來就是個敏感的話題,前漢時也屢次三番改變,孰優孰劣,眾說紛紜。

“臣有個疑問,若司隸校尉監察之權劃歸禦史臺,那麼刺史的監察職權豈非與之重疊瞭?”

劉志微微一笑,真不愧是個老狐貍,這麼快就明白瞭他的用意,簡直就是問到他心坎上去瞭。

“朕欲恢復成帝時舊例,改刺史為州牧,專心一州之政務,郡之太守,縣之縣令皆從此例。

其下負責監察之從事,督郵等等皆劃歸禦史臺統領。”

如此一來,禦史臺已經完全成瞭獨立的監察部門,其重要性成倍增加,權力之大不亞於尚書臺瞭。

“這……敢問陛下,那禦史臺又該如何節制呢?”

設置 目錄

設置X

保存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