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2章帝王之術的精髓

作者:共賞清歌 字數:4183

提起改革,後世歷史上他印象最深的,就是王安石變法,由於其中涉及到黨爭,其慘烈程度,直接影響瞭大宋幾代人。

可以說,那是一次極其失敗的變革,而往前翻,從商鞅變法到呂不韋變革,再到後面的漢武帝和王莽,都是前車之鑒。

每一個都可以借鑒,可每一段歷史又都無法復制,讀史可以明鑒,而讀懂史書最大的收獲,卻是告訴你,史書最大的作用就是……沒有作用。

從前,他總認為自己隻要兵權在手,就可以為所欲為,將他在後世學到的一切手段都嘩啦啦直接推行下去。

為帝的時間越久,他卻深刻的體會到,無論何事,都不是非黑即白,簡單粗暴的處理方式雖然爽快,卻會留下無限後患。

常聽人言,帝王之術的精髓,便在於“平衡”二字。

但如何平衡,這裡面的路子就深瞭,從前他不以為意,認為在絕對的實力面前,一切的手段都是虛妄。

擺在面前的兩條路,他都不願意走,一條達不到理想的效果,另一條卻又太極端,就像走鋼絲,時刻都在刀尖上跳舞。

他自問還沒有這麼好的技巧,可以遊刃有餘。

“平衡……”

劉志喃喃自語,目光穿透黑暗,看見瞭天際的那一顆若隱若現的孤星,仿佛有閃電在腦中亮起,忽然間他就豁然開朗。

同樣一夜未眠的張陵,在黎明十分等到瞭陛下的召見,看來,天子已經做瞭決定。

無論皇帝做出什麼樣的決定,他都會選擇支持。

他張陵早已下定決心,願意為國捐軀,隻是從今日開始,必須為自己的傢人謀一條退路,不能連累他們一起陪葬。

心情沉重的張陵匆匆進瞭宮,君臣二人關起門來密談瞭一個多時辰,出來的時候,他眼神中的那股沉鬱已經消失不見。

整個人的精神面貌都發生瞭巨大的變化,讓人感覺煥然一新,他腳步輕捷,目光中透著自信和強大。

當天,禦史臺的所有高層都被召集起來,張陵給他們下達嚴厲的命令:

“陛下有令,從今日開始,所有的人吃住都在禦史臺,不準與任何外人接觸,直到禁令解除。”

眾人面面相覷,發生瞭什麼事情?自從禦史臺改組以來,還從未遇到過驚天大案。

有人惶恐不安、有人興奮期待,也有人若有所思。

禦史臺的一眾屬下,除瞭當初從司隸校尉調過來的那批人,其餘的都是張陵精挑細選的老部下。

他們跟隨張陵多年,深知他的性格,不動則已,一鳴絕對就是驚人之舉。

由於之前禦史臺的官員級別都不高,做的又都是些得罪人的事情,所以很多人出身都不是很高。

大部分都出生於普通官宦傢庭,還有一些甚至是市井小民,他們都是些經驗豐富的胥吏,查起案子來頭頭是道。

然而,司隸校尉那部分撥過來的人,張陵卻無法完全掌控,所以他做瞭兩手準備。

直接請求陛下,從龍麟衛調集瞭三百士卒過來,將整個禦史臺圍得水泄不通。

數以海量計的資料源源不斷地送進來,他們的工作就是整理出陛下需要的,然後羅列罪狀交給龍麟衛。

而龍麟衛拿到資料,會以最快的速度去搜羅相關的物證和證人,再交給刑部審理定罪。

幾乎在同時,劉志下達瞭戒嚴令,城門校尉,執金吾,司隸校尉迅速出動。

不到一個時辰,整個京師就變得宛如鬼城,街市上關門閉戶,除瞭一隊隊披甲執銳的軍士,不見一個閑雜人等。

出事瞭,而且還是出大事瞭。

明明天氣晴朗,艷陽高照,卻大有陰雲壓城的城欲摧的淒惶,這團陰雲也籠罩在每一個人的心頭。

大漢這一兩年來經歷瞭太多波折,上至百官,下至黎民,都被弄得風聲鶴唳,神經緊張。

誰也不知道厄運什麼時候就會降臨到自己的頭上。

聯想到幾天前陛下的異常舉動,許多大臣心裡都泛起瞭不安,這次戒嚴來得毫無征兆,也格外嚴厲。

就連朝廷大臣也不可以隨意上街走動,據說必須要持有皇帝親自下發的手諭。

否則,殺無赦!

一時間兵荒馬亂,人心惶惶。

不到一天的時間,北寺獄中便人員爆滿,哭號聲震天,到處都是怒罵和喊冤的叫聲,宛如人間地獄。

天黑之後,隔著門縫,依然清晰可見一隊隊甲士明火執仗地匆匆來去,每撞開一座府第,便是一片哭爹叫娘,淒慘悲號。

直到天明之前,惶恐不安的眾臣終於接到瞭傳訊,今日早朝正常進行。

黎明前的黑暗中,一輛輛馬車沉默地前進著,透過車簾,能看到官道兩邊整齊地站立著執槍甲士,明晃晃的槍尖在跳躍不定的火把下,閃爍著森森寒光。

崇德殿前,眾人臉色都不好,因為最擔心的事情終於發生瞭,人群中突然少瞭很多人,他們……都去瞭哪裡?

這個答案他們心知肚明,卻又不願意相信。

更大的不安籠罩瞭整個崇德殿,陛下這是要開殺戒瞭嗎?

望著燈火通明的大殿門口,他們的心都沉入瞭谷底,今日走進這座象征著無限權力的大殿,還能安然無恙地走出來嗎?

對於人類而言,最大的恐懼是什麼?

是未知。

正因為一無所知,所以才會不安惶恐。

當黑暗褪去,明亮的光線下,年輕的帝王緩緩走來,明明還是往日那個俊美無鑄的少年,可卻平白地添瞭一抹凌厲。

讓人打心眼裡泛起寒意。

看著下方面色各異的臣子們,劉志微微瞇起眼睛,裡面寒光乍現。

張陵站起來,一步步走到大殿中央,短短幾步,鷹視狼顧,散發出不同以往的銳利氣質。

今日,他才是主角,是撕開這吏治大幕的鬥士。

“臣張陵奏請陛下徹查太仆韓演以權謀私,貪墨數量巨額財帛,並唆使傢族子弟魚肉鄉裡,草菅人命之案。”

竟然是韓演?

聽張陵這口氣,此案恐怕已經無可轉圜。

韓演位列九卿之一,位高權重,更重要的是,韓氏傢族在大漢也是一流的世傢大族。

乃是西漢開國異姓王韓信之後,其祖父韓棱是漢和帝時名臣,不畏強權,正直無私,曾參與扳倒外戚大將軍竇憲。

和帝對他贊賞有加,歷任太仆、司空等職,死後追封為淵德公。

其父韓輔曾任趙王劉商的國相,而其本人也素有才能,為人又八面玲瓏,長袖善舞,與當時把持朝政的大將軍梁冀交好。

劉志登基不久,他就在梁冀的運作下,被提拔為司徒,成為威威赫赫的三公之一,一時榮耀無比。

可好景不長,梁冀被誅殺之後,他因為曾經投靠過,處以連坐,但東漢制度,三公無叛逆之罪,皆可免死,於是被罷官回歸故裡。

他為人圓滑,後來趙戒叛亂,他與對方素來不睦,卻也因此僥幸躲過一劫。

以韓氏傢族的強大力量,不久之後,他便被黃瓊再次征召,成為尚書臺下屬的一名官員。

很快,一番苦心經營之下,便跳躍式的晉升為太仆,再次躋身九卿之列,幾番起起落落,靠的是什麼?

想必滿朝文武人人都心知肚明吧。

這就是劉志定下的策略,敲掉一個一流世傢,將之連根拔起,從大漢官場徹底抹除,以儆效尤。

然後打擊清算一批中層官員,專門選擇那些有實權的職務,但盡量不再連累傢族,將那些國之蛀蟲從其位置上掀下來。

然後按照標準,及時補充新鮮血液,為朝廷註入一批有生力量,連打帶消之下,相信大漢官場將會氣象一新,開啟一個清廉的新時代。

隻是這個拿來做標桿的世傢,不太好選擇,弄不好就會產生反作用,不但達不到警示的效果,還會一發不可收拾。

自秦漢以來,漸漸地形成瞭世傢大族,到東漢時漸成氣候,開始出現一些一流世傢。

雖然還不夠資格稱為門閥,左右朝堂局勢,但也相去不遠矣。

要想治理世傢,就必須要先瞭解清楚世傢的成因。

東漢時世傢雖然紛繁蕪雜,但卻大致能劃分為三大類。

第一類是功勛世傢,他們的祖上大多為追隨劉秀起兵的將軍,例如雲臺二十八將和馬援等等。

第二類是外戚世傢,如陰氏、竇氏、馬氏、鄧氏、梁氏等等,他們的傢族或者出瞭皇後,或者出瞭太後。

傢族勢力也水漲船高,甚至於隻手遮天,獨霸朝綱,就如曾經驕橫不可一世的竇憲和梁冀一樣。

第三類便是儒德世傢,憑著卓越的學問和才能,無可挑剔的品德,受到陛下重用,從而出相入將,意氣風發。

如著名的汝南袁氏和弘農楊氏,沛郡桓氏等等,都屬於此列。

汝南袁氏自漢和帝袁安開始,代代都有高才,司空袁湯和尚書令袁盱都出自這個傢族,兩人都是劉志的肱骨之臣,左膀右臂。

弘農楊氏也是德才兼備,而且傢風清廉,是真正的清流文人,桓氏三代都是大儒,世代為帝師,尊榮無比。

……

所以說,這儒德世傢他不能動,也不願意動,世傢大族雖流弊深遠,但也非一無可取。

若是所有的世傢都向他們看齊,那世傢大族也就不成其禍害瞭,反而還是德才兼備的賢臣。

至於第二類外戚世傢,由於其身份的限制,早已不是劉志的主要目標。

當年輝煌一時的陰氏、竇氏、馬氏和鄧氏,隨著時過境遷,早已經沒落,從一流世傢的位置上跌落下來,如今基本上隻是些普通的中層世傢,不足為患。

剩下的梁氏更不用說瞭,已經被劉志從權力頂端打落,隻剩下一個碩果僅存的梁不疑,如今也活得戰戰兢兢,小心謹慎。

現在後宮唯一的美人鄧猛,其兄長鄧演早已主動上書,訂下瞭外戚不得出任重要職位的條約。

這一招算是徹底斷瞭外戚世傢崛起的機會,所以說這第二類也完全不用考慮瞭。

因此劉志把目光投向瞭第一類世傢,也是所有世傢中數量最多的一種。

歷朝以來,因為各種各樣的功勛而上位的不在少數,他們的崛起具有很強的偶然性,子孫後代良莠不齊。

更重要的是他們之間的關系盤根錯節,沆瀣一氣,雖不至於一損俱損一榮俱榮,卻也是牢固的利益聯合體。

他們連枝同氣,相互包庇,成為大漢官場上的蛀蟲,一條條啃食這這個多災多難的國傢。

經過多方權衡利益之後,劉志最終把目光落在瞭韓演身上。

韓傢名為開國功勛之後,中間卻沉寂瞭兩百多年,自韓棱發跡開始,總共才三代,與其他根深葉茂的老牌世傢相比,還是缺少瞭一些底蘊。

但韓傢明面上的榮耀卻不少,所以仍然躋身於一流世傢之列。

因為曾經投靠過梁冀,韓演本人身上烙印下瞭不可磨滅的污點,而滿朝上下,誰都知道劉志對於大將軍梁冀是恨之入骨。

所以選擇他,會讓部分人誤以為劉志隻是在秋後算賬,借著整頓吏治的由頭,攜私報復。

這誤會多少會沖淡一些自身的危機感,使他們陷入一種自己不會受到牽連的錯覺。

所以在應對上就會出現猶豫和錯判,一旦他們選擇瞭放棄支援韓氏,即使後面明白過來,待到時過境遷,也於事無補瞭。

至於那些中層官員,由於證據確鑿,再加上明令昭告天下,不連累傢族人等措施,也會大大緩解世傢與劉志之間的尖銳矛盾。

事後,劉志會承諾從其他中低層官員裡面提拔一批人進行補充,而這些人也大多數都是世傢出身。

失之桑榆,收之東隅,這樣算起總賬來,對世傢的總體傢族利益來說,並沒有太大的打擊。

權衡利弊之下,絕大數的世傢高層都會選擇丟車保帥,明哲保身之舉。

即使有少數跳出來與劉志硬抗到底的世傢,也會因為孤立無援,最後被他找借口徹底鎮壓下去。

然後對於那些一直奉公守法、清正廉明的世傢官員,進行表彰和提拔,經過這一番操作之後,相信從上到下都會起到很好的示范和矯正作用。

。手機版網址:

設置 目錄

設置X

保存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