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4章帝王之怒

作者:共賞清歌 字數:4193

畢竟時過境遷,當時的經手人大多數都已經不在瞭,死無對證。

漢代講究尊卑禮儀,刑不上大夫,何況韓演曾經位列三公,身份尊貴,不可能刑訊逼供,而韓演也吃透瞭這一點。

不過,劉志既然挑中瞭他作目標,這麼大的一個漏洞,又怎麼會沒有發現呢。

自然是早有準備瞭,之所以一開始不拿出來,隻是為瞭不走漏風聲,在審訊時增加反轉效果,一舉將之釘死在恥辱柱上,不得翻身。

能夠出席如此場合的都是各方勢力代表,此情此景,許多人心裡又開始活絡起來。

韓演死不認罪,陛下若是敢強行定罪,就是犯瞭眾怒,故意打擊報復,那麼他們後續的行動方向就完全變瞭。

“罪臣確實對部分傢族子弟管理不嚴,造成他們不學無術,放縱狂悖。

但從未參與謀害先帝,罪臣不敢說什麼忠心為國,但也絕不會行謀逆之舉。”

韓演氣質清雅,相貌堂堂,說話不疾不徐,鏗鏘有力,隻見他朝上拱瞭拱手。

“還請各位幫忙上達天聽,韓某此生確實有愧於陛下,但即使粉身碎骨,也決不敢行弒殺之附逆。”

這番話引起瞭許多大臣的同情,並非被他的惺惺作態所打動,隻不過是物傷其類罷瞭。

作為主審之一的曹騰,冷笑一聲,“韓演,你莫以為已經死無對證瞭,就敢在這裡大放厥詞,現在,就讓你死個明白。”

曹騰的性格一向長袖善舞,雖然是宦官出身,人緣卻相當不錯,而且他做事是個有名的老好人,從不會當堂放狠話。

如今卻言之鑿鑿,顯然是有所依仗,並非空穴來風之言。

“來人,傳眾人證上殿。”

韓演心頭一跳,緊張地看著大殿入口,面上卻是一派坦然自若,大有我心昭昭,不怕任何質疑的味道。

幾名身穿囚衣的男子被帶瞭上來,低垂著頭,讓人看不清面貌。

其中一名容貌老邁的男子抬起頭來,明顯是個宦官,眾人都覺得有些面熟,隻是卻一時想不起來姓甚名誰。

“罪囚張惲拜見各位。”

“張惲?這是中黃門張惲?”

在座諸人都大吃一驚。此張惲何許人也?

他是大將軍梁冀最信任的宮中宦官,完全是他一手提拔起來的心腹。

雖說當時的幾位中常侍權勢滔天,但與梁冀之間隻是利益勾結,算不上他的真正心腹。

曹騰當年在劉志登基的事情上,因為利益相同,就選擇瞭與梁冀合作,但在其他的事情上,卻又堅持瞭自己的立場,沒有對劉志母子倆進行迫害。

所以梁冀倒臺之後,他不但沒有受牽連,反而還更得信任,成為劉志的心腹之臣。

但張惲雖然隻是中黃門,卻是梁冀真正的走狗奴才,也是他在宮中的耳目。

當初劉志策劃扳倒梁冀時,為瞭不打草驚蛇,就專門讓左悺和唐衡牽制他。

當時梁冀在宮中的掌控力還不如梁太後,所以很多事情都依靠張惲來代理。

他在質帝身邊安插瞭不少人手,但最信任的還是張惲,所以許多機密事情背後,都有他的影子。

如果說梁冀真的下毒,謀害瞭漢質帝,或者說韓演也曾經參與其中,那麼張惲絕對是知情人。

梁冀倒臺以後,宮中曾經進行過大清洗,張惲也從此失去瞭蹤跡,但他這種小人物沒誰會在意,所以都以為早就死瞭。

如今突然出現在眾人眼前,著實讓人吃驚,隻是張惲明明才三十出頭,短短一年半的時間不見,卻蒼老得宛如花甲老人。

他若不是自報傢門,在座的誰都不敢相信。

此刻最心驚肉跳的便是韓演,他萬萬沒想到,劉志居然深謀遠慮至此,將謀害小皇帝的證人留瞭下來。

那麼其他幾人,也一定都是至關重要的小人物瞭。

想到此,他眼皮一陣亂跳,心頭湧起無限絕望。

果然他的預感很快就實現瞭,第二名男子抬起頭來,又是一張似曾相識的面孔。

“罪囚劉廣,拜見諸位。”

“劉廣,中常侍劉廣?”

有瞭張惲的判若兩人在前,對於劉廣的形容憔悴,眾人也就不那麼驚訝瞭。

不過劉廣與張惲相比,那可曾經是個實實在在的掌權派,當年在宮中的權勢,隻是稍遜於曹騰。

他也是順帝身邊的老人瞭,頗得器重,但他後來利欲熏心,與梁冀緊密勾結在一起,做瞭許多劉志無法容忍的事情。

那時小皇帝崩殂,劉廣正是在崇德殿負責協助韓演治喪之人,所以若還有第二個人能證明韓演的罪行,自然是非他莫屬瞭。

當第三個囚犯抬起頭時,這次卻沒一個人認錯瞭,此人正是被治罪不久的太醫令孫幹。

之前在梁冀倒臺時,他並沒有被暴露,因為有梁皇後的庇護,繼續耀武揚威的活瞭下來。

直到趙戒謀反,他因為直接參與瞭迫害梁太後,才被判瞭斬立決,所以說他是幾人中入獄時間最短的。

到瞭此時,所有的人都明白瞭,對於漢質帝被謀害的案子,劉志根本就沒打算放過。

與此案相關的大部分關鍵證人都被他留瞭下來,此時若不是要借此幹掉韓演,恐怕還會繼續留下去。

很快外面又進來瞭第四位證人,正是是當初渤海王府的老內侍王冼。

這位老人是從渤海王府跟過來的唯一侍從,當年,無論梁冀如何迫害排擠,他始終都堅定不移地跟在小皇帝身邊,默默的保護著他。

隻是他畢竟人單勢薄,沒想到最後還是被梁冀害死瞭小主子,若不是想替劉纘申冤,這位風燭殘年的老人根本撐不到現在。

最後進來的是一位年輕儒生,相貌清俊儒雅,腳步堅定而沉穩,正是前太尉李固的小兒子,李燮。

當初他是唯一陪在父親身邊的幼子,李固被梁冀迫害入獄之時,是劉志安排龍麟衛的人將他救瞭出去。

後來梁冀倒臺之後,劉志下詔書為李固平瞭反,而李燮三兄弟卻不肯出仕,立誓為亡父守孝三年。

他們在傢鄉李固的墳前搭瞭個草廬,每日裡隻是讀書習文,不問世事。

等到趙戒叛亂之時,特意派人去請他們出山,許以高官厚祿,讓他們證明劉志的皇位得來不正。

要不是龍麟衛一直在暗中保護他們,恐怕當時就會遇害。

算起來,李固去世堪堪已過瞭三年,李燮三兄弟的孝期已滿,確實可以重出江湖瞭。

為皇帝陛下出任證人,這個起點可謂不低,相信此案過後,他的前程絕對一片光明。

韓演的臉色漸漸地變瞭,原以為劉志根本無心為漢質帝申冤,隻不過是借題發揮而已。

卻沒料到他早已是精心佈置好瞭一切,隻等著他自投羅網瞭。

見到面前的這幾個本應早已死去的人同時出現,他便知道大勢已去,面色一片灰敗。

“孫幹,當初梁冀是如何向你討要砒霜,又如何給先帝下毒的過程,從實招來。”

刑部尚書周廬厲聲喝問,雖然他是幾位主審官之中職位最低的,但確實卻是正經的主理刑訊的官員。

所以由他問話,是最合適不過的瞭。

關於謀害小皇帝劉纘的過程,孫幹早就已經招供瞭,所以此時也不存在隱瞞不報的情況。

而且入獄數月他早已經麻木瞭,立刻面無表情的將當年的供詞,又重新敘述瞭一遍。

眾人聽得心驚肉跳,大漢自開國至今三百多年,從未有一個臣子如梁冀這般狂妄大膽,一言不合便直接給皇帝下毒的。

此種滔天惡行,簡直就是聞所未聞。

盡管此前他們早就猜測到瞭經過,但此時聽來,心中依舊激起瞭驚濤駭浪。

在他所敘述的過程中,與韓演毫不相幹,緊接著第二位證人便是老宦官王冼。

當天梁冀為瞭能夠順利下手,讓人將他支瞭出去,但王冼中途心中不安,又跑瞭回來,隻是遲瞭一步,沒能及時救下劉纘。

但他卻親眼目睹瞭最後梁冀與孫幹一起,阻撓李固救治小皇帝的全過程,算是補全瞭孫幹的證詞。

老人聲聲血淚,字字控訴,真是聞者傷心,見者流淚。

在場諸人都曾經是漢質帝的臣子,對這個聰明伶俐的小皇帝印象深刻,但劉纘畢竟隻是個孩子,又隻當瞭半年的皇帝。

所以他們雖然惋惜,但要說對劉纘有多大的感情,那肯定是不現實的。

#送888現金紅包#關註vx.現金紅包!

此刻看著老人聲淚俱下,所有的人都沉默瞭,當然大多數人並非良心發現羞愧不安,而是知道自己沒資格開口。

緊接著作證的是張惲,他的證詞對於韓演來說才是最致命的。

小皇帝停靈在崇德殿外,屍體潰爛發黑,七竅流血,是人都看得出來是毒發身亡,韓演自然也不傻,不可能看不出來。

就在他驚慌不安的時刻,張惲代表梁冀帶來瞭指示,讓他盡快為小皇帝更衣,並且直接入殮封棺。

明知此舉不合禮儀,但韓演為梁冀的威勢所震懾,再加上對方後來又親自將他招去密談,許以前程。

百般權衡之下,韓演最後還是選擇瞭幫梁冀隱瞞罪行,倉促為小皇帝入殮封棺。

在張惲敘述的過程中,韓演臉色蒼白,低著頭一直沒吭聲,他的種種表現也從側面證明瞭,張惲的證詞都是真的。

而中常侍劉廣的證詞,也一樣隻是補全瞭張惲的證詞真實性,因為他與韓演一起執行瞭梁冀的任務。

最後上庭作證的是李燮,他拿出瞭父親李固當年書寫的原件,算是為整個事件做瞭一個完美的總結。

按照大漢的規矩,證人供述完證詞之後,嫌犯有權與他當堂對質。

因此刑部尚書周廬按例詢問,“韓演,你若有任何不服,可以與證人對質。”

韓演終於抬起頭來,他的臉色似笑非笑,帶著一種讓人心驚的淒愴和絕望。

緩緩掃視瞭一圈四周,最後搖瞭搖頭,“韓演……認罪。”

他的雙眼空洞如深淵,仿佛在頃刻間失去瞭靈魂,隻餘下一具行屍走肉。

韓氏傢族是戰國時代韓國的皇族後裔,一直以來都是尊貴無比的傢族,赫赫揚揚六百多年的傳承,到此刻卻毀於他手。

這是整個傢族的覆滅,從此之後韓氏便從世上被徹底抹殺,煙消雲散。

百年之後,誰還能記得,曾經有這麼個輝煌的傢族在世上來過?

他……是整個傢族的罪人,即便歸於泉下,也無顏面對列祖列宗,雖百死不足以贖其罪。

聽完證詞,他的認罪早已在眾人意料之中,身為士大夫,即便是死,也不會胡攪蠻纏。

貴族的榮耀感,讓他選擇瞭幹脆利落的認罪,死……也要死得有尊嚴。

現在他唯一的願望,就是能夠死的越快越好,隻因為他已經萬念俱灰,再也無顏茍活於人世間。

庭審很快就結束瞭,其結果雖然早已在眾人預料之中,但過程卻極盡曲折,讓人嘆為觀止。

此事之後,他們對於皇帝陛下的心機和手段,又有瞭更深刻的認識。

從前他們都小看瞭這位年輕的帝王,但自大和傲慢的後果,卻讓他們承受不起。

匹夫一怒,血濺五步。而帝王之怒呢?當然是伏屍百萬,血流成河瞭。

此刻他們心中無不凜然起敬,戰戰兢兢,東漢末年,由於權臣交替,皇權已經逐漸沒落。

在這些臣子們的心中,皇帝不再那麼高高在上,神秘而敬畏。

封建社會的核心權威,便在於儒傢禮制,禮制是規范君主權威的最佳利器,也是士大夫的行為準則。

但如今禮制崩壞到如此地步,可以膽大妄為到直接毒害皇帝,也難怪幾十年後,大漢就直接滅亡瞭。

實在是亡得不冤。

當初劉志選擇留下這些證人,便是因為心有感觸。

剛剛登基之時,有很長一段時間之內,小皇帝劉纘的死,就像一道噩夢縈繞在他心頭,揮之不去。

不管是因為物傷其類還是兔死狐悲,又或者是前車之鑒,漢質帝的事死都給他敲瞭一道警鐘,帶給他無限的緊迫感。

也讓他明白,隻要自己有一點不如意,梁冀是真的會痛下殺手,瞭結他這個皇帝的性命。

。手機版網址:

設置 目錄

設置X

保存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