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7章加元服

作者:共賞清歌 字數:4171

東漢晚期的造船技術,已經很發達,尤其是荊揚和廣州一帶,出現瞭建造工藝復雜的樓船。

可以沿長江出海口,航行至遼東一帶,而且當時星相學十分發達,依靠星星、月亮和太陽等來辨別方向,精確度很高。

東漢人對於大海潮汐的認識也相當深刻,完全出乎現代人的預料。

有經驗的船長和水手,能夠憑借肉眼判斷海上天氣和洋流方向。

認真的來說,其實東漢晚期的技術已經具備瞭遠距離的航海要求,唯一缺乏的便是劃時代的發明:指南針。

海上天氣多變,經常會遇到狂風暴雨或者是陰雨綿綿,如果無法辨明方向,很容易迷失在茫茫大海之中。

也因此指南針的出現,才成為中國乃至世界公認的四大發明之一。

但根據現有的歷史考證,雖然無法知道指南針發明的具體時間,但應該至少不早於北宋。

所以中國的遠距離航海技術,也是從那時候開始突飛猛進的。

在此之前,中原文明也進行瞭長途的航海探測,晉朝時便已經有船去往印度海一帶。

可那時候的遠洋航行十分危險,幾乎就是拿命在賭。

所以說在東漢想順利進行航海探測的話,就需要增加兩樣東西,指南針和望遠鏡。

中國人對磁石的發現,源遠流長,當時磁山是尋找鐵礦的重要標志之一。

且此時的磁鐵名稱為“慈石”,認為磁石是鐵之母,鐵石受到母親慈愛之情的感召,才被它吸引過去的。

所以說,磁與鐵相吸引的特性,很早就被發現瞭,相傳始皇帝的地宮大門就是用磁石所鑄,就是為瞭防止有人用鐵器盜墓。

西漢時期,有位方士叫欒大的,便利用磁石的特性做瞭兩顆棋子,稱之為“鬥棋”。

進獻給漢武帝,並當場演示,通過調整極性,出現相吸或者排斥的現象,漢武帝驚奇不已,龍心大悅,竟封欒大為“五利將軍”。

東漢時期,實際上已經出現瞭指南針的雛形,司南。

王充在中說“司南之杓,投之於地,其柢指南”,就是早期對司南比較清楚的描述。

在此基礎上,要發明指南針,的確是水到渠成的事情,甚至隻需要他稍加點撥就可以瞭。

而望遠鏡這個東西,每一個現代孩子可能都擁有過一個類似的玩具,在沒有玻璃的情況下,完全可以用純凈的無色水晶制作出來。

當然,後期他也可以發展玻璃工藝,雖然他並不很清楚玻璃的制造過程,但大概的原材料還是知道的。

所以想制造出彩色半透明的玻璃,應該很容易,可若是想制造出現代這般晶瑩透亮的玻璃,還需要很多工藝的支撐,例如純堿的提煉等等。

此是後話,在基礎薄弱的漢代,能夠先制造出最基本的玻璃,就已經不錯瞭。

就讓工匠們慢慢去研究開發吧,一蹴而就未必就是好事情,總要讓他們有個漸進的過程。

說幹就幹,當天劉志就召集畫師,讓他們照著自己的草圖,畫出瞭長筒形望遠鏡和普通指南針的詳細圖紙。

又召集相關工匠,與他們進行瞭一番細致的解說,這與水泥和火藥不同,不需要再進行長時間的試驗和研發,隻需要照做就可以瞭。

東漢的手工藝品,工藝已經十分高超,鏤空、掏雕等高難度技術早已廣泛運用在玉器上。

而水晶在此時也是玉器的一個重要分類,稱之為水玉,多產於東海郡一帶。

純色系水晶在此時並不是最尊貴的,但道傢方士卻很推崇,認為乃玉之精英。鐘天地之靈秀,食之可增加體內的靈氣。

對於玉器的切割,雕琢,打磨和拋光技術,當時已經達到瞭令人驚嘆的水準。

所以,琢磨兩塊凸透鏡和凹透鏡,對於皇傢的頂級大匠們來說,簡直就是小菜一碟。

幾天的工夫,指南針和望遠鏡就做好瞭,劉志檢查瞭一下,有些細節還是有偏差。

於是指導他們又進行瞭二次修改,如此反復幾次之後,做出來的成品便已經差不多瞭。

望遠鏡經過他的測試,由於過於簡單,放大的倍數不太高,也就六倍左右。

而且還有個大缺點,幻光現象嚴重,使得望遠鏡裡呈現的遠景有些五彩斑斕,嚴重影響瞭清晰度。

經過他的反復回憶和揣摩,又進行瞭多達幾十次的改進和摸索,最後終於制造出瞭比較清晰的成品。

而且放大的倍數也提高到瞭十幾倍左右,完全可以滿足航海或者行軍觀測的需要瞭。

劉志對這個效果很滿意,又讓工匠做瞭雙筒望遠鏡,感覺工藝成熟之後,便一口氣做瞭幾十副。

派人給遠在邊疆的各位將軍,一人送瞭一副過去,還附上瞭詳細的說明書。

他給望遠鏡起瞭個很有古代神話色彩的名字,千裡眼。

這可是個好東西,尤其是對於領兵打仗的指揮官來說,簡直如有神助。得到此物之後,個個都欣喜若狂。

有瞭千裡眼,打仗的時候,隻要選擇一個地勢高的地方,就可以縱觀全局,隨時隨地做出正確的判斷。

平時也可以拿來觀測敵情,防止偷襲,還能不費吹灰之力就得到對方的佈陣和工事情報,簡直就是太神妙瞭。

至於指南針則生產得比較多,因為用得到它的行業實在太多瞭,軍隊的探子,商隊的向導,礦脈和道路的勘探等等。

有瞭它們,再整合全國的力量,造幾艘高大堅固的樓船,然後遴選最有經驗的水手和船長。

進行試探性的航海行動,一邊走一邊繪制海圖,並重金尋找沿途有經驗的水手,開拓出幾條相對比較安全的水路。

將宋明時期開創的海上絲綢之路,提前幾百上千年呈現出來。

作為現代人,他很瞭解海域的重要性,誰能成為海上強者,也就相當於成為瞭世界的霸主。

但他不希望把一切寄托於運氣,所以開拓安全的航道,至關重要。

隻要能夠到達南洋,再開發馬六甲海峽,就能扼住海上航道的咽喉,從這裡,無論是去印度洋,還是太平洋,都非常方便。

進一步的說,要是能將馬六甲海峽納入大漢版圖,以此作為跳板,將來等航海技術成熟以後,幾乎可以通向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不過,到目前為止,這隻能說是個遙遠的設想罷瞭,要想實現可不是短期內能夠辦到的。

別說一兩年瞭,隻怕是十年八年也隻能完成部分目標,窮其一生,甚至是下一代人,希望能夠成就海上功績吧。

現在,他隻希望能開通海上貿易通道就行瞭,海運的帶貨能力,可比陸運要強瞭何止百倍,而且速度也更快捷。

總之一句話,無論是陸上絲綢之路,還是海上絲綢之路,都不容易,一趟下來都是以年為時間單位來計算。

這是當下落後的交通工具造成的,要想加快船舶速度,以目前的技術,唯一可能的就是開發以蒸汽機為動力的輪船。

可這東西他隻在課本上見過簡易的圖形,要想制造很困難,隻能抱著跟火藥一樣的想法瞭,給一個大概的方向,讓工匠們自行摸索。

當然,他會盡量提供指導和要求,希望能夠讓他們少走彎路。

蒸汽機時代是世界工業革命的第一個大發展時期,也是近代科技文明的基礎。

由農耕社會拔苗助長,直接向工業文明發展,其中的隱患非常之多,尤其是沒有理論基礎來支撐,後續能否繼續下去,還很難說。

他假托上天傳授的基礎物理和化學知識,都很有限,由於年代久遠,記憶力發生瞭偏差,他隻能回憶出最常見的一些知識點。

沒有涉及到任何高深的專業知識,就這樣他還擔心大漢人民看不懂,無法接受。

所以在語言表達上盡量淺顯易懂,唯有理論知識全面深入人心之後,才能徹底改變他們的思維模式。

後續才會湧現出更多的專業人才,為大漢的工業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最近一年來,他沉浸在新發明帶來的快感之中,不停地開發新項目,可底子過於薄弱的他,很有自知之明。

他知道基本上自己的知識儲備已經快掏空瞭,很難再有什麼亮眼的發明創造。

所以接下來,他的主要任務,就是在意識形態上對大漢人民進行改造。

為瞭避免和儒林發生直接沖突,就必須將兩種學科,以不同的名義分化開。

荊州牧董班在當地貧苦百姓中開辦的培訓學校,給瞭他靈感,與其花費巨大精力去說服士大夫們,讓他們接受格致學。

還不如直接在一張白紙的普通百姓裡面,重新培養,就說是為瞭學習手工業所需,隻要學有所成,將來國傢會安排進作坊裡頭幹活。

這樣,既然士大夫們自覺高人一等,打心眼裡排斥格致學,那幹脆就從那個階層裡剝離出去。

反正他將學印刷瞭上萬冊,隨意投放到瞭全國各地,如果有人對比產生興趣,也能自行學習和研究。

希望十年後,他播種下去的種子,能夠小有收獲,為大漢工業的發展聚集人才。

欲速則不達的道理,他還是懂得的,想發展工業急不得,僅僅靠著他搬運一些小發明,起不瞭決定性的作用。

最多隻是能挑起有識之士的興趣,未來還是要靠集體的智慧。

夏季很快就過去瞭,劉志依然忙碌而充實,他還抽空指揮工匠們,為皇太後郾明制作瞭大漢第一副水晶鏡片的眼鏡。

作為禮物送給瞭她,郾太後生性喜愛讀書,以前常年在昏暗的蠟燭下研讀,結果熬成瞭近視眼。

現在有瞭眼鏡的幫助,眼前立馬就變得無比清晰,這讓她開心不已,像個孩子一般戴著四處炫耀。

這下子許多王公大臣們都羨慕不已,紛紛厚著臉皮直接跑到劉志面前來討要。

劉志也懶得應付,讓他們自己出錢找內務府去買,反正這技術要不瞭多久,就會傳出去,不如趁機先小賺一筆,充實一下自己的私庫。

過瞭中秋佳節,對於他本人來說,今年還有一件大事,九月間,他就虛歲二十歲瞭。

這在古代將標志著成年,並舉行隆重的加冠儀式,雖然他內心早已是成年人。

而且皇帝這個職業,最是早熟,基本上十幾歲大臣們就會把你當大人看待瞭,各種與你鬥智鬥勇,不亦樂乎。

不過皇帝的成人禮,還是一件舉國同慶的大事件,宗室將為他舉辦王朝最高規格的儀式。

漢代皇帝冠禮稱加元服,自從漢惠帝行冠禮時,宣佈“赦天下”之後,便開瞭帝王行冠禮而大赦天下的規矩。

到瞭漢昭帝加冠時,不僅大加賞賜,還減免稅賦、普天同慶。

而且漢昭帝加元服,為與臣下的冠禮區別開,表現帝王的超凡脫俗,還特地專門撰寫瞭冠辭,為後世帝王另撰冠辭之始。

由此可見皇帝行冠禮的隆重,若按古周禮,帝王在未曾行冠禮之前,是不可以親政的。

當年秦始皇便是二十二歲冠禮之後,才開始掌管朝政的,兩漢的士大夫也嚴格遵守這個禮儀。

基本上未加冠的男子,都沒有資格入仕。

中就曾記錄瞭一個故事,周防十六歲仕郡小吏。世祖巡狩汝南,召椽史試經,見周防“尤能誦讀“,欲拜為守丞。

而周防因為自己尚未行冠禮,居然直接拒絕瞭這個別人求都求不來的良機。

不過劉志情況特殊,梁冀死後,梁太後心灰意冷,主動還政於他,而郾太後又無垂簾之志。

總不可能自己弄個顧命大臣來惡心自己吧,所以大傢也就默認瞭他親政。

搞得現在這個冠禮也隻是走個形勢罷瞭,宗正府那邊早早地就來請示,是按從前的舊例舉辦,還是有什麼新要求。

此事關系到整個國傢,劉志也不可能私自決定,便召集眾臣商議,秘書省和中書省、翰林院、六部尚書等等,都參與瞭。

其中最關鍵的問題,就是是否免除賦稅,如果免除的話,又免幾年合適。

其他諸如大赦天下,普天同慶,大肆封賞等等,都不是問題。

。手機版網址:

設置 目錄

設置X

保存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