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3章篩選機制

作者:共賞清歌 字數:2173

一天的朝議下來,去年年尾積壓的大事件,基本上都解決瞭個大半。

就在眾人以為今日已經差不多該結束瞭的時候,皇帝終於又提起瞭一件事情。

“宗室自查清退財產已經完成,將由禦史院和宗正府聯合組成調查團,進行審核。

凡是已經主動達到標準的,將不再追究其責任,若是所差數額巨大者,事後按照錢額多寡來劃分責任。”

大臣們面面相覷,陛下這是來真的啊,他們還以為隻是敲打敲打而已。

沒想到居然真的要上調查團瞭,看來這一次又有許多人會被薅奪封號瞭。

從千秋節之後的一系列動作,都讓朝臣們有種莫名的緊迫感,仿佛陛下急著要將朝廷大整改一番似的。

而且為瞭這個目的,行事也一改之前的穩健作風,顯得有些操之過急。

可為什麼呢?

這個答案沒人知道,但內閣幾位大臣們都預感到有什麼事情要發生瞭。

而且還是能夠震動朝野的大事件。

開年大朝會結束之後,劉志將新組成的內閣成員們留瞭下來,同時留下來的還有太子劉瑾。

“以後的朝政諸位就要多承擔一分責任瞭,朕準備把宜德殿、阿閣和西觀,三大宮室,做為內閣會議之地點。

將來議會的召開也在此處,不知諸位還有什麼意見?”

宜德殿就是之前的長秋宮,後來劉志把皇後遷移到瞭北宮,這裡經過一番改造之後,便空瞭下來。

加上西宮改造的西觀和阿閣,三大殿宇形成瞭一個宮殿群,正好與南宮東邊的東宮殿宇群相對應。

這個格局也說明瞭內閣的重要性,一左一右將大漢的政治中心崇德殿、中德殿護衛在中間。

“臣等必盡忠職守,為陛下分憂!”

都是劉志親近的重臣,多餘的話也不必說,直接賜下晚餐,邊吃邊聊。

“參議員的增補制度,基本上已經定下來瞭,眾議員的篩選制度,諸位打算如何制定?”

要搞清楚這個問題,就必須要搞清楚眾議員的作用,整個議會都是為瞭立法和修法所成立的。

參議員的職責也是圍繞這個任務展開,但律法所涉及到的行業和地方實在是太多瞭。

幾十個人自行修改增補,肯定不夠全面和專業,許多地方都容易出現錯漏和不清楚的地方。

而眾議員的作用也就清晰瞭,就要就各種法律法規的不完善之處,提出專業的修改意見。

所以,他們應該都是各行各業的翹楚,以及地方上的基層官員,隻有他們才瞭解具體情況,提出專業的建議。

因此眾議員提出修改方案,參議員進行磋商把關,最後整理出合理的法規,交由皇帝審批。

雖然最後的結果還是由皇帝批準,但是一般沒有特殊理由的情況下,估計都不會輕易駁回議會的結果。

所以議會的權力非常大,他們所提供的法律條文,會直接影響到各行業的利益,這一點,朝廷大佬們都清楚得很。

因此篩選機制的公平公正,就直接涉及到瞭國傢的利益,容不得半點的馬虎。

“臣認為,地方官員代表的選拔要容易一些,按照政績考核的結果,選取事實當年職務的人員即可。”

作為新上任的首輔大臣,袁盱自然不能像以前那般沉默寡言瞭,內閣說白瞭,就是幫陛下分擔政務的機構。

再也不可能像以前在秘書省的時候那麼輕松,有事情的時候,必須要負起責任瞭。

他的提議很快就得到瞭其他內閣大臣的贊成,這個辦法簡單有效,依托於大漢成熟的政績考核系統,一舉兩得。

傷腦筋的是行業代表的選拔,這裡面可能涉及到太多的利益糾葛,稍微不註意,就失去瞭公平的原則。

結果一旦出現偏頗,就會直接影響到律法的公正性瞭,到時候很容易淪為某些私人利益的代言。

近些年來,大漢的主要行業,都已經成立瞭行業協會,像紡織業,鋼鐵業,采礦業和建築業,都有大型的商會。

隻是由於各地發展的不平衡,暫時還無法覆蓋到全國,但本行業比較發達的地區,都有商會。

各個商會又聯合起來,成立瞭聯合商會,要想選拔專業代表,就必須從這些商會入手。

隻是有些小行業,如金銀手工藝品制作,漆器行業,陶瓷行業等等,就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

除此之外,對於農民、商鋪、行商之類的廣義人群,就更不好劃分瞭。

很快內閣大臣們便發現,要想選拔行業代表,就必須要先完善行業協會,然後在此基礎上再進行選擇。

會議的氣氛十分輕松,皇帝與大臣們各抒己見,充分表達瞭個人見解。

這與朝會上的氣氛完全不一樣,少瞭許多勾心鬥角,派系爭鬥等等的情況,解決起問題來,要簡單直接得多瞭。

劉志親政這麼多年以來,還是頭次覺得這麼愜意,果然組建內閣這步棋是對的。

唯一的缺點就是,如果處理不當,主弱臣強的話,有可能會被內閣聯合起來架空皇帝。

這種情況在後世不可謂不多,解決之道也不是沒有,那就是兵權必須要掌握在皇帝手中,而且還不能讓文武集團勾結起來作亂。

其中的平衡之道,就要看皇帝自己的本事瞭。

眾人的議題從眾議員的選拔,換到瞭行業協會的規范上面,在座的都有多年的政務處理經驗,其中大部分都是幹實事的人。

他們提出來的建議都還是比較中肯的,一頓飯吃下來,該談的也就差不多瞭。

“很好,就如此定下來瞭,至於細節方面,諸位商量著辦,擬好瞭給我呈上來就行。

宜德殿那邊要怎麼佈置分配,幾位也自行決定吧,袁公要盡快把內閣立起來,投入到正常運轉中去。”

袁盱急忙躬身應諾,身為首輔大臣,他深感責任重大,肩上的壓力重如泰山啊。

七名內閣成員一起走出南宮,幾人相互看瞭看,都是一臉的凝重。

“陛下如此信任我等,諸公以後還要多加努力,共同協助陛下維護大漢朝廷的平穩發展。”

袁盱回身,向著六人鄭重行瞭一禮,眾人也舉手齊額,以大禮相回。

起身,相視一笑,大漢的首屆內閣大臣們,此時心中都充滿瞭豪邁之情……

。手機版網址:

設置 目錄

設置X

保存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