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章江淮戰區
對於蒙古大軍的南下,我所做的軍事準備都是建立在我所知道的歷史基礎上。(百度搜索:隨夢,最快更新)宋蒙之間,關鍵的一戰是1267秋末開始的襄陽大戰,這場決定南宋命運的戰爭距今還有兩年之久,而這期間我並不知道還有其它戰事發生。
無論是以火槍手為主的新軍,還是現有水師,禁軍的重整都不可能一蹴而就。戰爭可沒有那麼簡單,僅僅憑借領先時代的火槍就能戰無不勝,這種情況隻能出現在中。戰爭打的是綜合實力,軍力,物力,財力,甚至是人的毅力,這麼多力都是缺一不可的。
我打開急報,上面是淮南西路統制范勝所奏,大致意思是,八月初二晚蒙古阿術率軍突然攻擊廬州前沿的安化鎮,正將高興帶領三千人馬出城迎擊,雖守住安化,但高興和副將孟興同時陣亡,詳情後報。
“小七。”我看完後道。
“小的在。”
“擺駕樞密院。”
“是,陛下。”
“師臣。”
“老臣在。”
“傳樞密院,兵部,政務院前往樞密院開會商議。退朝。”
一路上,賈似道內心有些忐忑不安,暗忖道,莫非是郝經之故?
我坐在前往樞密院的鑾駕上,漸漸冷靜下來。
蒙古忽必烈和阿裡不哥爭奪汗位的戰爭剛剛結束不久,應該不會有太多的力量發動大規模南侵戰爭,其國內之財力物力都不允許。以忽必烈的雄才大略,自然不會不知道以蒙古此時的國力是沒有能力發動全面南侵戰爭的。
那忽必烈這次兵臨廬州又是何為呢?
樞密院議事大廳內,早一步到達的夏貴等人將廬州一帶的軍事地圖掛在瞭正面的墻上。雖然沒有後世沙盤的立體感,卻也能看得清清楚楚。
我以前隻在電影裡見過軍事地圖,這回還是第一次真實地接觸到。
這幅軍事地圖將廬州一帶的山地,平原,河流,鎮,村等都標註得一清二楚,隻是上面並沒有後世地圖上用不同的顏色筆畫出的箭頭符號。
“都坐下吧。(.cOM)”我坐在主位上道,“夏愛卿,你先來說說廬州府的駐軍情況。”
夏貴起身道:“陛下,淮南西路有鎮邊軍三萬人,廂軍一萬五千人,目前廂軍的改制已經基本完成,除去不符合條件的士卒以外,有近六千名廂軍編入瞭鎮邊軍,因此共有三萬六千人,主要分佈在廬州,安慶一帶。另外在安慶還有沿江水師約三千人。廬州府是淮南西路治所所在,駐紮有二萬名鎮邊軍,由統制范勝,統領**和苗再成等率領。”
夏貴走到地圖前繼續言道:“陛下請看,我朝原來與金國以淮河為界,後蒙古吞並金國,我朝的防線基本上退守到廬州一帶,淮河南岸的壽春雖仍在我朝掌控之中,但周邊之地卻盡被蒙古掠去。戰報上所說的安化鎮就在廬州府正北面約三十裡處,是廬州外圍的重鎮,與鄰近的安肥鎮一起構成廬州外圍的主要防線。”
“那壽春有無消息?”
“回陛下,目前還沒有。”
“如果兩鎮皆失,則廬州危亦。”陸秀夫仔細看著地圖道。
“正是,陸大人言之在理。”夏貴道。
“蒙古阿術有多少兵馬?”
“陛下,暫時還沒有得到準確的消息,樞密院和兵部已經發文前去瞭解瞭。”
這仗打得也真是窩囊,事先一點沒有征兆,蒙古大軍便已經出現在廬州前沿陣地,而且己方連折兩元大將,竟連對方的人數都沒弄清。情報機構實在無能,而廬州守軍更是無能,蒙古大軍到瞭眼皮下才作出反應。
看來龍牙的情報機構也得加快速度北進瞭。
“對瞭,這淮南西路屬於哪個戰區統管?”我突然問道,我一直以為淮南西路是歸李庭芝管轄,李庭芝怎麼也會有這種疏忽呢?
夏貴看瞭一眼賈似道,小聲說道:“陛下,從名義上說是屬於江淮戰區,隻是目前淮南西路基本上是由樞密院和兵部直接統領。”
“這是為何?”
“陛下。”賈似道幹咳兩聲道,“這事由來已久,老臣本想就此事向陛下呈上奏折,沒想到事情突發。陛下,自高宗南渡以來,為抵禦北方金國入侵,我朝將邊境沿長江分為三大戰區,分別是負責長江上遊防禦的四川戰區,負責長江中遊防禦的京湖戰區和負責長江下遊防禦的江淮戰區。在這三大戰區中,四川戰區和京湖戰區基本上保持原樣,隻有江淮戰區的變化最為復雜,主要是因為江淮分為淮東淮西,江淮戰區時而分時而合,間或還牽涉到沿江制置司,所以有時一分三,有時三合一。”
我的已知記憶告訴我,南宋末年的防線是四川,襄樊,揚州,我根本不知道淮南西路之事,而我穿越成為趙禥後,也基本上是放在內政建設上,除瞭新軍,我對於軍事一直過問得很少,由於賈似道極其黨羽掌握著禁軍之故,我是采取一邊立新軍一邊整頓的策略,而整頓原有的軍隊也是先從水師和廂軍開始,對於核心的禁軍我打算放到最後。在我皇位穩定之前,我沒有想急於去和賈似道攤牌,並且襄樊之戰還有兩年,我認為時間還是夠的,但沒想到中間突然冒出一個廬州之戰來。
其實,廬州之戰在歷史上確有其事,隻是戰爭規模不大,所以基本沒有記載,我卻認為是因為我的到來而引起的蝴蝶效應。
我終究是人,不是陸秀夫所言的“神人”。
“師臣,為何會出現這樣的局面?”
“陛下,這其中主要有兩大原因。第一是從地理位置行政區域上來看,我朝其它戰區都是建立在一個行政區域上的,而隻有江淮戰區是以淮河長江來命名的,並非是按一個行政區域來的,所以,江和淮很容易被分開,各自成為獨立的戰區,江淮之間,兩淮之間距離都很遠,且地形各不相同,所以邊防佈置也各不相同,淮東多水,故以水寨為主,淮西多山,故以山寨為主,比如安化鎮便是山寨。第二是從協調作戰來看,如果分而制之,則會造成東西兩路不顧大局各自為政,難以保證雙方互為依靠,互相救援。所以一直以來,是分是合始終沒有定論。”
戰區的分與合,關系到整個防禦體系,其影響重大。一般而言,導致戰區調整的主要因素是來自敵我雙方軍力的變化,不同的時期,不同的情形,戰區的調整會有不同的效果。然而,整個南宋朝,其江淮戰區的分合始終搖擺不定,變化之頻繁的確讓人費解,而且其變換之原因主要還不是因為形勢的變化,而更多的是因為人的因素。
我稍事停頓,消化瞭一下賈似道的話語,又問道:“師臣,那現在的兩淮戰區又是何種情形?”
“陛下,端平元年,先帝將戰區一分為三,淳祐十年,又合為兩淮戰區,景定五年中,先帝又將其拆分為二,淮南東路戰區,以李庭芝為揚州制置使,負責東路軍務,淮南西路戰區卻沒有任命制置使,隻是讓廬州鎮邊軍統制**等人統轄軍隊,暫時接受樞密院和兵部的指揮,而老臣至今還兼任江淮制置使的職務。所以,現在的江淮戰區既不算分也不算合。”
宋理宗優柔寡斷,在其任內,多次分也多次合。
戰區的分合各有利弊,對於性情搖擺不定的宋理宗,分分合合也是適合其性格的。
當然這裡面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賈似道和李庭芝的關系。當年,兩人同在大帥盂珙帳下聽令,後盂珙離世薦賈似道代之,而賈似道也十分器重李庭芝的才能,後來,賈似道鎮守京湖,起用李庭芝為制置司參議,不久,由於李庭芝表現極佳,在賈似道的極力推薦下,李庭芝受到朝廷的提拔,命他移鎮兩淮,直至擔任揚州制置使。但賈似道漸漸感到,李庭芝忠於朝廷,忠於趙氏王朝遠甚於忠於自己,於是便沒有讓其擔任江淮制置使統轄兩淮。
我覺得這分和合確是難以選擇,搖搖頭道:“師臣,那依你之見,蒙古進攻廬州一事,該如何處置?”
“陛下,老臣以為,首先當弄清廬州的情形,這一點老臣估計近日廬州府便會有消息傳來,其次是判斷忽必烈之意圖,他是想全面南侵還是偶爾為之。”
“太師所言乃是關鍵。”兵部尚書范文煥贊同道,“弄清蒙古的意圖才可分別待之。”
我點頭表示同意道:“兩位愛卿說得不錯。”
陸秀夫想瞭想問道:“陛下,我朝淮南西路之防禦力在所有戰區中最為弱小,是否需要派兵救援?”
我沒有直接回答,而是反問道:“君實,如果你是阿術,後面你會怎麼做?”
陸秀夫起身道:“陛下,若先不論蒙古人的意圖,單純從軍事角度猜測,臣以為有以下兩種可能。陛下,各位大人,請看地圖,如果臣是阿術,一是拿下安化,安肥兩鎮,包圍廬州;二是繞過廬州,經六安,過霍山,桐城,直抵安慶。如此一來,戰線變長,蒙古騎兵速度快,機動性強的特點便可以顯現出來。倘若我城中守軍出擊,則極有可能在野戰中被其殲滅;倘若固守城池,則他們可以盡掠周邊農作收成。”
“恩,君實,那你認為蒙古之意圖是何?”
“回陛下,臣以為蒙古人進攻廬州,乃是嬉戲隨意之作。”
“哦?這是何意?”我問道。對於陸秀夫,大傢都知道深為李庭芝所器重,而且為人冷靜,在軍事上的見解非同一般,自然不是妄言之人。
“陛下,各位大人。蒙古剛剛經過汗位之爭,以目前之國力,並無一舉南下之能,且淮南西路以山地為主,並不適合大規模騎兵之戰,即便蒙古鐵騎驍勇善戰,若要全面南征,也至少需要十萬大軍以上,加上輜重後勤,淮西之地不適也。從這兩點分析,臣以為他們的目的並非要和我朝發生大規模的交戰,臣猜想,蒙古人隻是為瞭某種未知的目的,才兵臨廬州的。”
陸秀夫之言讓在座之人都緩瞭口氣,覺得心裡稍稍安定下來,隻要蒙古軍隊不是著力南侵,那麼最多也就是搶掠一番便會返回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