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一掃而空
晚上批示奏折時,我看到瞭刑部宋承祖上奏的關於金華原知府事任一松的審查報告,經查實,任一松自身並沒有貪污枉法之行為,隻是不務正業,隨意將大權交給原通判刑方卓,致使不少官田被賤賣於個人之手,幸未對大多數百姓造成傷害,刑部提議以瀆職罪處理。(.coM)
我嘆瞭口氣批示到,從輕處理,削職為民。這任一松和施宏生一樣,都是放錯瞭位置,如果有一天我要是組建文化部倒是可以考慮此人。
任一松是個好人,但不是個好官。
在九月一號正式頒佈《官員行事準則》之前,我也就網開一面,至少任一松不貪,而官場上不貪的官員不多,風氣污濁的官場連好人都很少見到。
人找準自己的定位十分關鍵,而興趣愛好則應該作為首選之參考因素,做自己喜歡的事往往可以事半功倍,畢竟主動與被動的差別是相當大的。
“玖兒,你看看這個。”我批完奏折,將陳晃的信遞給瞭全玖。
“安南國君陳晃?”
“恩,就是此人。”
全玖認真地看完後道:“這安南國受過我朝不少恩賜,蒙古人一來就變得兩面三刀,這次若不是儂復一事,他們也不會來朝恭賀官傢,玖兒以為此人不是什麼好人。”
我點頭道:“玖兒,朕午後和賈似道等人開會商議,大多數人都認為當以安撫為上,玖兒怎麼看?”
全玖想瞭想道:“官傢,以目前的情形看,確是隻能安撫,我朝沒有能力兩面開戰,玖兒覺得有朝一日,在官傢決定北伐中原前,便可效仿漢武,將安南和大理一並收回,至於那儂復,倒是可以好好想想,是否有利用價值。”
“利用?”
“恩,官傢您想,廣源郡一帶屬於我大宋,安南和大理交界處,如果儂復真想聚眾起事,而官傢又可收復儂復的話,或許儂復就是一支秘密奇兵,對於官傢出兵安南和大理時一定會有所幫助的,不過,就是不知道有沒有這種可能。”
“呵呵。”我突然笑道,“玖兒,神人也。”
“和官傢呆久瞭,玖兒也成神人瞭?”全玖看著我樂道。
解放戰爭時期,劉鄧大軍千裡躍進大別山,似一把尖刀插在敵人身上。如果我能收復儂復,那廣源郡也是群山環繞,可藏兵數萬,或許真的能夠起到同樣的作用。
“玖兒,給陳晃回信。”
全玖拿出硬筆記錄起來,我道:“朕已收到國君之來信,內容盡悉。(百度搜索:隨夢,最快更新)陳元使節代國君送之賀禮,朕謝國君有心。自秦時趙佗以來,安南諸地時為天朝州郡,時為藩屬,其人大都為我華夏一族,朕不會不理。今蒙古大敵當前,國君能夠以大局為重,忍辱潛心,可敬也。我大宋與安南宗藩數百年,一直親密無間,朕相信國君之選擇實出無奈。以中立相持,朕以為可,待他年朕出兵滅蒙時,安南方可永保安寧。至於儂復,朕已派人查之。”
“官傢,那玖兒叫小七進來,讓他明日找人將此信交給安南使節吧。”
“玖兒莫急,等兩天再給也不遲。”
“嗯。”全玖會心應道。
咸淳元年八月八日,大宋皇傢報正式發行。
我國最早的報紙大約出現在唐朝時期。其起源是當時的官府發行瞭一種叫做《邸報》的手抄公報,它具有報刊的某些特點,後世之人認為它是最早形式的“政府公報”,也就把它當做瞭報紙的初始。
北宋年間,民間科學傢畢升發明瞭活字印刷,大大提高瞭印刷的效率,後來經過周必大以及沈括後人的不斷更新改良,到瞭南宋,雕版印刷術發展到全盛時代,各種印本層出不窮。
隨著印刷術的普及,使得報紙在宋朝時期也得到空前的發展。
兩宋之人,特別是京城傢中稍微富裕的大都有兩份報紙,一份是所謂的官報,一份是“小報”。“小報”靠著各種博人眼球的八卦新聞,吸引瞭大批忠實讀者,上到官府高官,下至平民百姓,都“性喜新而好奇”,皆以“小報”為先,以“官報”為常。因為“小報”的影響力太大,嚴重沖擊瞭“官報”的效果,加之“狗仔隊”的道德操守也不高,時不時會報道一些假新聞,所以南宋統治者決定全面禁止“小報”發行,但由於“小報”確實很受市民喜愛,甚至許多政府官員也以看“小報”為樂,所以雖然明令禁止,“小報”仍暢銷不衰。
一大早,臨安百姓發現瞭另外一份官報--大宋皇傢報。在百姓心中,朝廷之上便是皇室,這份報紙既然以此為名,想必其權威性還在官報之上。
首版皇傢報隻印瞭一萬份,其中的三千份通過官府驛站發往各地府縣衙門,剩下的則在京城銷售。官報的發行量一般在十萬份以上,連偷偷摸摸出版的小報,其印刷量也能上萬,所以七千份大宋皇傢報在推出的首日便一掃而空。
“給我一份。”
“我也要一份。”
“就剩兩份瞭?都給我吧。”
“怎麼這麼快就沒瞭?”一位起來得較晚的百姓不高興道。
報販們倒是很高興,這麼快就全部賣完瞭,可以早點回去休息或者做下一份工瞭。
對於這座人口超過百萬的臨安城來說,七千份報紙雖然不是滄海一粟,也是夠少的瞭,何況這還是皇室的報紙。
“當今皇上還真是英明,這種官場營私舞弊的現象早就該整治瞭,我等商人所賺之利有一半都白白奉送給瞭官員,心有不甘啊。”坐在一間茶鋪的包房內正喝著早茶的鄭虎臣邊看報邊說道。
“沒錯,鄭兄說得對,看來這次皇上是想徹底整頓瞭。”一旁的林志雄笑道。
鄭虎臣看完後低聲道:“隻是不知道能否實行下去,林兄,當今朝廷可不是皇上一個人說瞭算的,還有那賈似道一黨當道呢。”
林志雄道:“拭目以待吧,或許有可能呢?”
“可能性當然有,如果賈似道真能一手遮天,這份報紙也不該出現瞭。我總覺得,這世道要變瞭。”
“鄭兄,你一向關心朝事,這世道是變好還是變壞?”
“當然是好,林兄有所不知,我的生意一半以上都是官府的項目,所以和官府接觸頗多。陪吃陪喝幾乎是每日必定的,私下時,我也聽這些官員談起朝中之事。”說到這裡,鄭虎臣往前湊瞭湊,聲音更小道,“林兄,皇上自登基以來,新開商業部,農業部還有那大宋銀莊等,據說都是為瞭分化賈似道的權力,而且當今皇上自日有食之以來,對於朝廷的掌控越來越強瞭。”
林志雄也小聲道:“那說明皇上英明,早該如此也。”
鄭虎臣點點頭道:“正是。”
“對瞭,鄭兄,你這次來京和蕭天談得如何?”
“已經談妥,上月蕭天去過我的作坊,就合作事宜基本達成一致。這次我來回訪,就是和獅峰商行簽定協議的。”
“如此恭喜鄭兄瞭。”
鄭虎臣端起茶杯笑道:“林兄,能和獅峰合作還得多謝你的引薦,我以茶代酒,敬你一杯。”
“哈哈,鄭兄,你我之間何須客套。”
“林兄,這次我和蕭天談定,其商行之貨物凡是需要鑄造的金屬制品都由我蘇州代為加工。以後我是想逐漸減少和官府的合作,將主要精力轉移到和獅峰合作上來,唉,和官府打交道真叫個累,心累。”
“那很好啊,這樣一來,我們可以常常在臨安相見瞭。”
“恩,隻是這次來沒有見到呼延公子,甚為遺憾。”
“怎麼?鄭兄,呼延公子不在嗎?”
鄭虎臣嘆道:“據蕭天說,最近呼延公子很忙,隻能下次來再見瞭。”
“話說回來,我對呼延公子可是佩服得五體投地,鄭兄有所不知,上次在福州,若非呼延公子出面幫忙,我很有可能賠得傾傢蕩產啊。呼延公子是幹大事之人,雖說有些神秘,卻不失為性情中人。”林志雄心懷感激道。
鄭虎臣又看瞭會報紙,突然道:“林兄,你是福建路人,你看看,你們福建路要成立監察公署和南衙瞭,這可是我朝第一傢啊。”
“呵呵。”林志雄笑道,“鄭兄,這點我可是早就知道瞭。”
“啊?林兄消息如此靈通?”鄭虎臣有些不相信。
“不瞞鄭兄,此事和我還有些關聯。”
“哦?說來聽聽。”
“好。鄭兄,你知道我前些日子在福州府衙和船舶司打過一場官司,主審官是福州知府事章松,後來在呼延公子的幫助下拿到瞭朝廷商業部的批文。當時幫我打官司的訟師名叫孔堅,也是我的一位好友,這孔堅原在福州府擔任幕僚,精通我朝律法。大約半月前,福州知府事章松章大人突然光臨寒舍,找到瞭孔堅,說要推薦其到福建路南衙門任職,我細問之下,章大人才告訴我,說朝廷要在福建路設立監察公署和南衙,自己受新任監察公署署令陳大人所托,要找一位精通律法者出任南衙推官,所以我比報紙上的消息早瞭數日知道。”
“原來如此。”
鄭虎臣看到報紙的最後,一下贊道:“林兄,這報紙不愧是大宋皇傢報,竟然敢指名道姓的刊登出賈馬兩府之爭。”
“是嗎?”林志雄接過報紙看完後道,“賈馬兩傢之爭在整個臨安城幾乎是傢喻戶曉,不少小報上也有刊登,但沒有這上面說的詳細。雖說隻是件小事,卻關乎到兩傢大人的聲譽,外界傳言,兩傢都想私瞭,那賈傢意思是要馬傢認個錯,這事就算瞭,而馬傢認為錯在賈傢,也要賈傢陪個禮,甚至連醫藥費都不用出瞭,但雙方均是不願低頭,這事後來鬧到瞭臨安知府事潛說友潛大人那裡,賈馬兩傢各自派人到臨安府衙,偏偏這潛大人又是一個公事公辦的主,盡管知道賈傢馬傢都不是自己能得罪瞭的,但為瞭昭示自己辦案的決心,將此案上奏到皇上那裡,也不知道是誰將這事從宮中傳瞭出來,這一下更是鬧得人人皆知瞭。”
“上奏皇上?”鄭虎臣不信道,“真的假的啊?就這點小事。”
“這也是小報上的傳言而已。”
“那後來呢?”
“後來就沒有下文瞭,這不,隔瞭十多天,又在皇傢報上登出來瞭。”
鄭虎臣想瞭想,意味深長道:“林兄,此事頗有深意啊。”
“鄭兄,恕小弟愚鈍,何意?”
“你看這最後一句,臨安百姓翹首期盼官府早日判決。什麼意思?這隻不過是一樁小案件,難道還值得皇室過問?依我看呢,這最後一句說不好就是皇上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