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顯文閣

作者:菜無心不活 字數:3461

第229章顯文閣

南宋皇宮坐落在臨安南部的鳳凰山下。()方靈說過,她聽人言及,鳳凰山乃是臨安最具風水之地。

我一邊走一邊仔細地欣賞起來,快一年瞭,這還是我第一次刻意地去品味皇宮的一景一物。

宮中樓閣殿宇甚多,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回,簷牙高啄,其間點綴著小橋流水,假山假石,到處花叢似蹙,正路筆直,小道通幽,端的好一處勝景。遠處望去,鳳凰山大都被高大的房屋遮擋住瞭。我自然是看不出皇宮的風水好在哪裡,隻覺得這皇宮大內就像是一座巨大的花園式宮殿,其規模大小遠遠超過瞭後世北京的故宮,靈秀之處也是無不過之。

以我的學識,自是道不出其中一二,或許當年的阿房宮也不過如此吧,若杜牧再生,想必還會再寫一篇《宋宮賦》。

福寧殿的左面是金水池,金水池的旁邊就是顯文閣瞭。走到近前,隻見顯文閣粉刷一新,門匾上的顯文殿也已經更名為顯文閣,給人一種全新般的感覺。顯文閣不大,面積隻有福寧殿的四分之一,算是宮裡較小的殿閣。至於其他類似的五座樓閣(北宋時期的同類殿閣建在瞭汴京)我也沒有去過,就連趙禥的記憶中對此也是一片空白。

進入屋裡,我大致瞭掃瞭一眼,發覺這顯文閣裡面的藏書數量還多於禦書房,隻是顯得有些過於凌亂。

“小七,今日中午的禦膳送到這裡來,朕要好生看看先帝留在此地的禦筆和藏書。”

“是,官傢。”

昨日夜間方靈之言提醒瞭我,我應該更好地融入這個時代,應該將自己當做大宋朝的一員,如此才能真正地帶領大宋走向中興。

按照我以前的慣性思維,每到一個新地方,都會買份當地的地圖,先研究下城市的格局。我找瞭好一會,才找到幾本有關臨安城和皇宮的地圖及介紹。

“小七。”

“官傢,小的在。”

“你去傳全妃娘娘來此一趟。”

“是,官傢,小的這就去。()”

小七走後,我首先翻開有關南宋皇宮的資料記載。

皇宮東起鳳山門,西至鳳凰山西麓,南北向從苕帚灣到萬松嶺,方圓約9華裡(大約150萬平方米)。剛看瞭個開頭,我便驚嘆道,果然和我的感覺一樣,超過瞭故宮的占地面積(約72萬平方米)。整個皇宮中的殿堂樓閣等各類建築一共有近200處,其中最大的宮殿是皇宮的主殿大慶殿,最高的是寧乾宮(現更名為福寧殿),最為奇特的是宮中的禦花園可以直接通到鳳凰山山巔,但我竟然還沒有上去過。

自從宋高宗南渡後,便將皇宮建在瞭鳳凰山下,經數代南宋帝王的加建擴建,始成今日之格局,到瞭理宗時期,由於和蒙古連番大戰,國庫日漸空虛,這才很少加以擴建瞭。南宋繼承瞭北宋的商業氣氛,經濟發達,自然有錢用在皇宮的建設上。按照先帝的統計,整個皇宮共有殿三十,堂三十三,齋四,樓七,閣二十,軒一,臺六,觀一,亭九十,這還不包括太子東宮。先帝理宗在晚年時曾對皇宮的豪華做過一番描述,我大宋皇宮,宏偉瑰麗,工力精致,金碧流丹,亭榭樓閣,交相輝印,如天上之宮闕。

我也不知是喜是憂,心裡暗道:“原來我的這個傢竟是如此豪華啊。”

正想著,小七來報:“官傢,全妃娘娘到。”

“宣。”

全玖入內行禮道:“玖兒見過官傢。”

“玖兒,你來幫朕將顯文閣的書整理下。”

“恩?”全玖看瞭看,不明所以道,“官傢,這裡的書堆放得很整齊啊。”

“玖兒,朕的意思是說按照書籍,資料的類別將其重新歸類,然後再整理擺放,比如,這幾本書和冊子都是介紹皇宮的,就放在一起。”

“是,官傢,玖兒明白瞭。”

我笑笑,贊道:“玖兒就是聰明,一點就通。隻是這麼多的資料典籍你一個人也忙不過來,這幾日上午朕上朝後,你可以將俞修容她們一起叫來幫忙。”

“恩,官傢,這樣也好,省得姐妹們閑得無聊。”

我和全玖在顯文閣吃完中飯,全玖道:“官傢,下午玖兒要去寧坤宮陪太後玩牌。”

“恩,去吧,省得老太太一個人悶得發慌。”

全玖道別後,我又打開皇宮的地圖看瞭起來,越看越覺得這南宋皇宮之廣大,之雄偉。難怪蒙古忽必烈如此惦記著這花花世界。宮中的大部分地方我都沒有到過,那趙禥身為太子時,也是一樣,除瞭宋理宗召見時,會出入寧乾宮和大慶殿等,其餘時間基本上都呆在其東宮中,而不願意在皇宮中四下走動。

我對比著地圖,仔細研究起皇宮的分佈狀況。

臨安皇宮分為外朝、內廷、東宮、學士院、宮後苑五個部分。其中外朝面積最大,居於南部和西部,內廷偏東北,東宮居東南,學士院最小,靠北門,宮後苑也在北部,大體成前朝後寢格局。宮城四周有皇城包圍,皇城的南門為麗正門,北門為和寧門,東部有東華門,西部有西華門。宮城沒有四門,隻有南北宮門與皇城南北門相對。外朝建築主要由大慶殿、垂拱殿、後殿(又稱延和殿)、端誠殿四組宮殿群組成。大慶殿位於南宮門內,是朝會的主要場所,垂拱殿在大慶殿西側偏北,後殿在垂拱殿之北,端誠殿在後殿以東,其中的垂拱殿為常朝殿宇,是皇帝處理日常政務、召見大臣的地方,常朝値雨,或有事故,則改後殿。遇忌前假及祠祀日分,則禦後殿。後殿供皇帝便坐視事,也稱便殿,其規制簡潔樸實,陛階且一級,小如常人所居。而端誠殿則是一座多功能殿宇,作為明堂郊祀時稱“端誠”,集英殿就是端誠殿群中的一處。內廷殿宇眾多,皇帝寢殿有寧乾宮(福寧殿)、勤政殿、顯文殿等,以福寧殿為最。另有嘉明殿為皇帝進膳之所。皇後,皇妃寢殿為華殿、寧坤宮、慈元殿、仁明殿、受厘殿等。宮內還有皇帝與群臣議事的選德殿、舉行講學的崇政殿及藏書閣等。東宮內既有太子讀書使用的宮殿如新益堂,寢殿彝齋,還有博雅樓、繡春堂等園林建築。宮後苑位於內廷北面,主要殿宇有翠寒堂、觀堂與凌虛樓、慶瑞殿及若幹亭榭。學士院在宮城與皇城之間的和寧門內。

看完皇宮的簡介,我有瞭大致的瞭解。這南宋皇宮要是能流傳到後世,實為天下第一宮也。我接著又翻出瞭介紹臨安城的資料。有瞭昨夜逛街的經歷,再閱讀資料,兩相互證,的確清楚不少。

臨安的街道成五橫四縱的格局。方靈所說的天街在宋朝官方稱作禦街,是臨安城的主要街道,全長約9裡。臨安商肆遍及全城,自和寧門杈子外至觀橋下,無一傢不買賣者,這也正是禦街的景象。禦街屬於中心綜合商業區,其中有特殊商品的街市,如金、銀交易,也有一般商品的市場。個中還有“瓦子”多處,裡面包括瞭茶樓、酒店、演雜技,說書,相撲等等場所。此外,還有四條與禦街走向相似的南北向道路。東西向幹道也有四條,都是東西城門之間的通道。還有次一級的街道若幹條,均通向中部禦街。全城因地制宜,形成大小不一的網格,道路方向多斜向,並以“坊”命名,街道的成形和繁榮,正是唐朝裡坊制崩潰的證據。臨安官營手工業作坊多集中在城市北部武林坊、招賢坊一帶。瓷器的官窯在城南鳳凰山下,稱內窯。私營手工業則遍佈全城,絲紡業多為亦工亦商的作坊,集中在禦街中段官巷一帶。禦街中段的棚橋是臨安最大的書市,刻版作坊就在棚橋附近。以國子監、太學、武學組成的文化區在靠近西湖西北角的錢塘門內。

臨安城內的居住區主要在城市中部,許多達官貴戚的府邸就設在禦街旁商業街市的背後。

江南之地大多水陸相錯,臨安當然也不列外。城內河道有四條,其中鹽橋河為主要運輸河道,沿河兩岸則多為鬧市。城外有多條河流,與大運河相連,這些縱橫相交的河和湖構成瞭一幅水運網。

我不禁暗自贊道,這南宋京城無愧於天下第一都市也!我看瞭一會,起身在書架前慢慢地走瞭一圈,時不時抽出幾本藏書,隨意翻瞭翻。

顯文閣的藏書豐富,其藏典的重要性和機密性雖然不如禦書房的珍藏,但勝在內容廣泛,數量眾多,無所不含,幾乎相當於後世的綜合圖書館瞭。

難怪歷朝皇帝都要安排專人來負責整理,內容的確太多瞭。這下,我得給我的妃子們安排工作瞭,這麼多藏書或者禦筆等,要我全部看完那是不可能的,我隻能挑出對我有用的來看,而這個挑選工作就交給全玖她們去做瞭,我會讓她們針對每一本書做出摘錄,我需要哪方面的資料就去問她們便可。不過,這顯文閣大學士的名頭是輪不到她們的。

我走到最裡面的書架前,這裡的典籍都不是書本,大都是宋理宗的禦筆。我拿起最上面的一卷,翻開後見到是宋理宗為《淳佑臨安志》所作的序言,看著看著,我突然覺得在整篇文中從未出現過“京城”的字樣,不僅是這篇文章,就是以往我所看見的宋理宗的禦筆中,凡是有關臨安的,都稱作“行在所”,而不直呼其為京城。

行在所是古代皇帝所到之地的稱呼。

我繼續翻閱瞭先帝有關臨安的禦筆資料,在其中一份上我終於看到瞭宋理宗的親筆,“臨安,我大宋之行在所。自高宗帝南渡,以臨安為行所。先帝皆不謂之京,此乃我朝之原則,我朝有東西南北四京,唯有汴梁實為根本。眼下之人大都安於現狀,習慣於臨安為都,然,倘若朕再以此為京,實不就承認北方中原乃是他人之領土瞭嗎?”

設置 目錄

設置X

保存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