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92章帝王學
雖然我心裡也頗為感動。但兩年的帝王生活還是令我學會瞭喜形不露於sè。我淡然笑道:“母後。您但且放心。孩兒我已經長大瞭。”
謝道清微微點頭道:“恩。母後知道。官傢已經長大chéngrén瞭。好瞭。官傢。你剛回來。明rì又是朝歇rì。今晚就好好休息吧。這一個多月來。朝事一切正常。”
“知道瞭。母後。一會我見完文天祥和陸秀夫。便早些休息。”
謝道清見我一回來就約見大臣。又囉嗦道:“怎麼。剛回來就要會見大臣。官傢。你得註意身體。要知道。你不僅是大宋千萬百姓的皇帝。。也是母後。母後唯一的孩子啊。”
“母後放心。我知道愛惜自己的身體。”
正說間。小七來報:“官傢。文大人、陸大人到瞭。”
“好。宣。”
“官傢。那母後就先回宮瞭。”
“恩。玖兒。你送送母後。母後。明天晚上。我和玖兒再到寧坤宮拜會。”
不一會。文天祥、陸秀夫隨著小七來到禦書房。一個多月不見。兩人一到我。自然也是十分激動。進屋後立即大禮跪拜道:“臣文天祥、臣陸秀夫參見陛下。”
“免禮。第一時間更新兩位愛卿。請坐。”
“謝陛下。”
“長話短說。這段時間朝中和蒙古有何大事。”
陸秀夫首先道:“陛下。從蒙古方面傳來的消息說。蒙古軍隊自上半年成立東、中、西三路大軍以來。目前建制已全。三路大軍分別在北方的山東行省、河南行省及川中一帶集結。並展開瞭大規模的練兵活動。蒙古樞密院對外宣傳。三路大軍南下。隻需兩年時間便可蕩平我朝。”
“兩年。”我笑笑。“忽必烈很有氣魄啊。”
陸秀夫道:“按照陛下的估計。蒙古人會在明年底或後年初發起攻擊。那麼這將是蒙古人第三次大規模南侵。俗話說。事不過三。來忽必烈會齊聚力量。妄圖一舉攻下我朝瞭。”
“恩。不錯。對於忽必烈而言。西方四大汗國的dúlì基本已成定局。其它地區的戰事也已結束。這一次南下。他們勢必會全力以赴。和我朝一決雌雄。這就會是一場你死我活的戰爭。陸愛卿。有關軍務方面的會議我們後天朝會後召開。朝中政務呢。宋瑞。”
文天祥道:“陛下。朝中事務基本正常。一切都是按著陛下的預想在有條不紊地進行中。截止上月底。今年的稅收已經完成瞭九成。超收是絕無懸念瞭。”
“好。深挖洞。廣積糧。財力是未來戰爭勝負的前提和保障。是今明兩年政務的關鍵。對瞭。賈似道那裡呢。最近有何動向。”
“回陛下。賈似道依舊十分低調。最近的朝會都是由太後主持。對於太後的旨意。賈似道倒是都表示支持。”文天祥猶豫瞭一下。接著問道。“陛下。臣有一事。不知當問不當問。”
我笑笑:“宋瑞。說吧。”
文天祥小心翼翼道:“陛下。既然陛下已經能夠完全掌控全局。何不將賈黨。賈黨一打盡。”
我想瞭想道:“兩位愛卿。你們都不是外人。既然今rì宋瑞問起這個問題。那朕也就說說朕的真實想法吧。首先。賈似道的黨羽遍佈我朝各地。要一打盡。牽涉面太廣。隨著賈似道的低調行事。這些人也知道。風向變瞭。他們這些人可都是政治上的老油條。近一年多來。他們也都在秉承朕的旨意行事。而且也沒有觸犯我朝律法和官員行事準則。朕可不想來一次大規模的清洗。至於這第二點嘛。簡單而言。就是在朕這一朝。可以有許多三號人物同時存在。卻不會有實質xìng的二號人物出現。今賈似道作為虛擬的二號人物。朕覺得沒有什麼不好的。”
先不去為賈似道的功過做出定論。無論哪朝帝王。。都不喜大臣們結黨營私。但歷史上的黨派之爭卻從未斷過。即便如唐宗宋祖這般英雄人物。其朝臣還不是一樣會分幫結派。
縱觀宋朝歷史。相權獨大的局面時常有之。原因就是在於作為二號人物的首相權力過大。身為皇帝。我是不允許這種現象存在的。不管是賈黨。還是其他什麼黨。都不能獨大。
朝內朝外。不少人都在猜測。誰會接替賈似道成為我這一朝的新一任首相。對於此事。我認真思考過。在我這一朝。不會再設擁有實權的首相職務。賈似道不行。文天祥等同樣也不行。我可以允許相位上數人並存的局面。。但不會再賦予任何人首相之大權。所以。留著賈似道這個無權的首相。也是我能接受的。
帝王學是一門平衡學。對統治者而言。無論哪一派過於強大。都不是什麼好事。在宋朝的這兩年裡。我深深體會到。嶽飛功高震主。軍權在握。且又無法做出姿態讓高宗帝放心。自然就會成為高宗心裡的一根骨刺。這才有瞭秦檜使jiān。高宗順水推舟。冤獄發生。
兩年來。對於官場上的很多事情。哪怕是不平之事。我都能習以為常。而這些事情要是放在後世。我都會憤而斥之。就像賈似道。要是在後世。我有權的話。估計就會直接將其斃瞭。現在我卻會考慮得多。倒不是考慮正義與非正義。而更多的是在思索。是否對我有利。
君弱臣強。這位帝君便會時刻提防著手下的大臣。生怕他們造反或者是“被造反”。所以寧肯錯殺。也不願意放過。至於外敵環繞。也會暫且放在一邊而不顧。君強臣弱。則會導致整個管理層無法實施皇帝的政策綱領。最終隻能讓皇帝認為大臣們個個無能。因此。隻有君臣慶合。才能使國傢真正走向富強。
我不管文天祥、陸秀夫是否明白。笑道:“好瞭。這事不用再議瞭。賈似道嘛。朕心裡有數。”
“是。陛下。臣陸秀夫還有一事。”
“陸愛卿。請講。”
陸秀夫言語直接道:“陛下。今年陛下外出的時間過長。讓大臣們猜測不已。臣以為。陛下當適可。”
“這事啊。君實。宋瑞。朕認為。治理國傢。當以制度律法為基礎。朕的任務是決定方向和國傢大計。而具體實施就要靠大臣們齊心協力。按照制度去執行。同時也要有律法作為監控。如果事事都要朕親力親為。那就會導致君強臣弱的不利局面。對於一個國傢的長遠發展。不是什麼好事。。”
“是。陛下。”
“兩位愛卿。今rì就到此。後rì朝會再議。”
我在禦書房瞭全玖留下的數十份奏折。問道:“玖兒。這些奏折急嗎。”
“官傢。不是很急。但玖兒和太後都認為需要官傢過目。比如。其中有一份是農業部尚書趙葵的奏折。內容是因為趙大人身體不佳。請求辭去尚書一職。”
我記不住歷史上趙葵的去世時間。愣瞭下道:“玖兒。宮中禦醫給趙愛卿檢查過瞭嗎。”
“官傢。上月中旬。趙大人偶得風寒。之後便時好時壞。經禦醫檢查。認為是年歲已高。身體機能受損之故。其身體狀況很難復原。可能沒多久瞭。連太後也親自去望過趙大人瞭。”
“玖兒。將趙愛卿的奏折找出來。朕要。”
“官傢剛剛回宮。路途勞累。今時間不早瞭。要不明rì再吧。”
“沒事。朕今晚就隻這一份。”
趙葵的奏折寫到:“陛下。臣自幼從軍。轉戰沙場五、六十年。先後與金國、蒙古國交戰數十次。勝負參半。然。自端平入洛後。蒙古人越打越強。我朝隻能轉攻為守。老臣深感汗顏。愧為軍人。自陛下登基。老臣蒙陛下器重。以八旬之軀成為農業部尚書。雖然轉為文職。但老臣從陛下的所作所為中。重新見到我大宋復興之曙光。隻可惜老臣老矣。不能跟隨陛下北伐中原。不能親眼見到陛下收復山河之壯舉。為憾。臣自感時rì不多。今有兩事上奏陛下。一是向陛下推薦農業部侍郎楊棟大人。楊大人年富力強。為人正直。可以接替老臣尚書之位。二是希望陛下揮師北進之rì。勿忘讓人焚書告知。以讓老臣在九泉之下為陛下吶喊助威。老臣趙葵於十月十一rì上奏。”
“玖兒。這兩天趙愛卿病情如何。”
“官傢。據禦醫講。時好時壞。”
我嘆道:“趙葵傢族自其曾祖‘鐵面禦史’趙抃起。歷經四世。均為我朝之重臣。實為功在社稷。朕明rì一早便去趙府趙愛卿。小七。”
“小的在。”
“小七。明早前往千島湖之事安排好瞭嗎。”
“回陛下。已經安排妥當。”
“好。明早你按時出發。另外。你去通知下禦醫中的主治醫官。讓他們明rì未時(下午一點)隨沈墨到獅峰商行。朕有事找他們。”
“是。官傢。”
“好瞭。小七。你去休息吧。玖兒。我們回寢宮。”
轉rì一早。我沒有睡懶覺。而是在袁棘、藍羽以及二十名禦前侍衛的陪同下。前往趙葵府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