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滿300票的加更。
.......
李翠仙現在有點煩,因為一個名叫李恒的人不明不白死在瞭她的軍中。
這個李恒一度是李璮、李彥國的部下,在一年多前的大清河戰役中,疑似奉瞭滅門尼姑楊妙真的命令,在戰場上行刺陳德興。結果被楊婆兒識破,後來還帶著人和陳德興的親衛戰瞭一場,不敵以後才逃到忽必烈那邊去的。
事情大約就是這樣的,楊婆兒、李翠仙後來都是這麼分析的。她們並沒有包庇滅門師太的意思——其實也沒有必要,老太太都七十多瞭,還能活幾天?陳德興犯得著去沒完沒瞭的追究嗎?其實,李翠仙和楊婆兒兩人的態度才是關鍵,隻要她們靠得住,不幫著老尼姑,陳德興就滿意瞭。
而楊婆兒在這方面的表現近乎完美,那日她可是浴血奮戰保護陳德興的。自此後,陳德興對她的信任和寵愛又上瞭一個臺階,完全被視為心腹瞭。
至於李翠仙,雖然沒有表現的機會,但仍然沒有失去陳德興的寵愛和信任——畢竟她和陳德興的利益完全是一致的,她的兒子是陳德興的世子。而且李翠仙一貫就表現得精明、理智、善於打小算盤。一邊是皇後和太後,一邊是公主,李翠仙會怎麼選不是明擺著的?
這次她親自出馬拉攏李彥國,又冒險臨陣為陳德興而戰,這樣的表現足可以打一百二十分瞭。如果說有什麼不完美的地方,那就是有些搶瞭陳德興的風頭!
而且,作為未來的皇後,李翠仙似乎也有些強勢瞭。說句誅心的話,陳德興如果現在就死瞭,李翠仙憑著自己在巨鹿大戰中建立的威信,根本用不著陳德興的遺詔,就可以臨朝聽政。郭芙兒、趙琳兒、陳淮清這幾位,都得靠邊站。
可以這麼說。和如今的李翠仙相比,昔日的呂雉、武則天都不算什麼瞭。
這大明仿佛有點牝雞司晨的小風險。
不過李翠仙也不擔心陳德興會因此打壓提防自己,因為陳德興一貫以來都表現的極為自信,似乎也不是個多疑之人。
可是這一次。大清河刺陳的當事人李恒,卻在李翠仙的軍中被人毒死瞭!
這仿佛就是李翠仙在殺人滅口!可是她為什麼要滅口呢?難度大清河行刺一事,還有什麼隱情不能讓陳德興知道?
這事兒,要是早幾個月發生,倒也沒有什麼。那時候陳德興還不是天下主。李唐還有相當的力量,忽必烈敗出中原。如果李恒那個時候落到李翠仙手中,絕對會被一壺毒酒瞭斷性命!陳德興也隻會誇她,不會疑她……因為那時候,陳德興根本沒有餘力去追究大清河之事。
但是現在,陳德興已經是中原之主瞭……這帝王自古都是最多疑,也是最無情的!
現在,可是伴君如伴虎瞭。
李翠仙嘆瞭一聲,她也不知道該怎麼去向陳德興解釋李恒之死,最後也隻能什麼也不解釋。照實說吧……
這時門外傳來瞭急促的腳步聲,然後便是李雄的聲音傳瞭進來:“王妃,明王大軍到瞭,城頭上的人已經瞧見日月王旗瞭!”
李翠仙現在並沒有隨大軍行動,而是在李雄所部左武衛軍護衛下,駐紮在河間府的獻州,以等候陳德興的主力大軍。
至於明唐聯軍主力,則由王陸飛指揮,繼續尾隨蒙古大軍北上。也不是要和他們交戰,不過是“禮送出境”而已。
“好!”李翠仙已經收起瞭心中的那些隱憂。李恒之死最多是根刺,紮在陳德興心頭。但是陳德興也是頗有城府之人,現在聽到這事兒,就是一笑瞭之而已。
憑著李翠仙在巨鹿大戰中的功勞。眼下的她還不必為自己的地位擔憂,大明皇後非她莫屬!
“咱們出迎吧!”
李翠仙從書桌後面站起身,整理瞭一下身上的道裝——她那麼乖巧聽話,當然是天道徒,也叫人給自己做瞭道裝。平時出宮轉悠的時候,就穿著道裝。
跟著她的幾名侍女。已經替她打開房門。李翠仙從其中一名侍女手中接過橫刀,掛在瞭腰帶上——陳德興崇尚武力,鼓勵民眾佩刀戴劍,他的後宮妃子們自然要帶頭。包括郭芙兒在內,人人都有自己的佩刀。不過此時明宮的女裝還是宋式的,沒有辦法佩刀,所以隻能著刀裝的時候佩戴刀劍瞭。
而李翠仙的橫刀,不是什麼架子貨,外觀樸實無華,刀柄上還有磨痕,顯然是經常使用的真傢夥!
“王妃!明王已經到20裡外瞭!”李雄站在門外,披掛整齊,全是武將打扮,拱手向李翠仙行瞭一禮。臉色卻微微有些難看,自然也是為瞭李恒之死。
“不必擔心!”李翠仙一手按著刀柄,大步向外走去,“明王是何等英明之君?不會計較這等小事的。”
李雄快步跟瞭上去,低聲道:“王妃,還是不要舉臣衛戍燕京瞭,免得明王起疑……”
李翠仙微微笑瞭笑,道:“不必擔心,明王一定會讓你當燕京府都督的。”
明軍陸軍指揮系統的調整,早就在計劃之中瞭。會在大明各地設立軍級的都督府,作為和軍平級的地方軍事防禦管理機構。負責地方防務、管理在鄉軍人、為野戰部隊提供日常後勤支持——此舉,實際上就是解除瞭大明最精銳的野戰各軍自行管理後勤和在鄉軍人的權力,也接觸瞭他們鎮守地方的責任。使得明軍的管理,更加接近近代軍隊。
而在所有的都督府之中,最重要的無疑就是燕京和明都兩都督瞭。將燕京都督給李雄,則是安撫歸順大明的李璮舊部的最好辦法。
這事兒,李翠仙已經替陳德興都考慮周全瞭——這個女人如果說有什麼缺點的話,就是太聰明,太會算計瞭。
其實這也不是什麼缺點,如果陳德興不是君王,有那麼一個精明能幹的賢內助,如何不是幸事?
可是君王卻……通常喜歡身邊人都是笨蛋!
……
“大王,李恒那廝,死的的確蹊蹺……”
同一時間,特務頭子劉陽已經到瞭陳德興的軍中,先是喜氣洋洋的向陳德興報告瞭巨鹿大捷的事情。還給李翠仙說瞭一筐好話——都是實事求是的,人傢的表現的確可以名垂青史瞭。
最後,則是不得不報告瞭李恒之死的消息。
“忽必烈做的!”
陳德興毫不在意地揮揮手,笑道:“孤王的這個老對頭,是不會放過任何一個給孤王使絆子的機會的。”
這話是的風輕雲淡,劉陽則長出口氣。帝後反目,在任何一朝都是讓人頭疼的事情,何況李翠仙還是個“賢後”。
“怎麼瞭?”陳德興看到劉陽的臉色有些異常,便追問瞭一句。“劉陽,你這是……難道王妃因為李恒之死在發愁?”
“這個……”劉陽苦笑著點點頭。
“她愁什麼呀?”陳德興怔瞭一下,“孤王根本不會見李恒,也不會派人去問話的……便是那廝不死,孤王也會下令將其立即處死的!”
“大王,您覺得王妃不該發愁麼?”
騎馬走在陳德興身邊的趙復突然插瞭句話,他笑道:“王妃功高而威重,又有李氏外戚相助,若再見疑於君王,隻怕宮闈多事。”
這個話,實在不是外臣該說的。不過趙復在陳德興身邊多時,知道這位喜歡把事情揭開講明——很多事情,攤開來說清楚沒有什麼,遮遮掩掩,互相猜忌,反而容易釀出禍事。
陳德興嗤地一笑,回頭看看趙復,苦笑道:“這就是禮崩樂壞的後果……仙兒是孤王的妃子,她聰明能幹,於孤王隻有好處,沒有壞處。她能把李傢的部分人馬拉攏過來,對大明隻有好處沒有壞處。這一次如果不是她,咱們能贏的那麼輕松?這樣的後妃,孤王為什麼要見疑呢?還不就是因為,咱們華夏這一千幾百年來把規矩都做壞瞭。”
他輕輕嘆口氣,道:“翠仙不僅長得漂亮,而且還能生養,又能持傢,又能旺夫。這樣的妻子,若是尋常人傢,喜歡都來不及。可是到瞭帝王之傢,卻嫌她太有本事,太聰明瞭!是這樣麼?”
趙復點點頭。
陳德興冷哼一聲:“後妃要笨,文官要愚,武將要蠢,皇子們最好會裝傻充愣,除瞭一個純孝,其他都不知道……這樣皇帝就能當得安心?”
趙復苦笑:“禮崩樂壞瞭麼……笨一點的人可靠啊!”
因為規矩壞瞭,所以皇權最大的威脅就來自帝王身邊。因此帝王就喜歡笨蛋瞭……而笨蛋當然喜歡比他們更笨的笨蛋。於是,中國古代的幾個封建王朝,就出現瞭選拔高智商笨蛋做官的遊戲規則——得把高智商的人忽悠成笨蛋,然後才能做官!
於是等帝國主義打過來的時候,連林則徐這樣的人物(年紀輕輕就中進士,智商起碼160),都認為洋人的膝蓋不會打彎,跌倒以後就爬不起來——他不能找個洋人放倒瞭,再看看人傢能不能爬起來嗎?(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