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宏的聲音不高,而且在現在這種局面下,就算他高聲叫喊,效果也是差不多,滾滾聲浪中,所有不同的聲響都是要被湮滅的。
不過,他說話的對象卻是正德,緣分也罷,心有靈犀也罷,總之,正德聽見瞭謝宏的聲音,而且,還實實在在的領會瞭謝宏要表達的意思。
亮劍!
惶急的表情轉瞬間消失,正德會心一笑,“鏘!”反手將腰間的那把寶劍拔瞭出來,陽光映射之下,寶劍寒光四射,顯得殺氣騰騰。
皇上拔劍瞭!
漫天的聲討嘎然而止,隻有少數反應慢或者離得遠的圍觀眾沒反應過來,還有那麼幾聲零星的叫喊,不過,也馬上被身邊的同伴阻止瞭,隻是短短一瞬間,京郊就從極度的喧鬧轉為瞭寂靜。
皇上要幹什麼?難道要親手殺瞭冒犯他威嚴的禦史嗎?吃瞭一驚之後,眾人心中又泛起瞭疑慮。
劉大學士更是怒目圓睜,瞪瞭在天子車駕後面的張繡和王嶽一眼,本來蘇禦史動瞭刀子就已經讓事情很棘手瞭,不論最後正德納諫與否,三位輔政大臣都逃不過一個失職的嫌疑,現在正德又拔劍瞭,眼見事情就要一發不可收拾瞭,他怎能不怒?
若是從前,劉健倒是不太擔心,皇上隻是頑皮罷瞭,應該不會做出來太過分的事情,揮劍斬禦史這樣的事他是做不出來的,可現在麼……劉健不敢下斷言瞭,這位至尊出行一趟之後,有瞭不小的變化:
可以說是長大瞭,從剛剛的表現來看,他發怒的時候,已經有瞭人君的威儀;也可以說是更頑劣瞭,從宣府傳來的消息表明,他胡鬧的程度更勝從前,居然連龍袍和黃龍旗都當做瞭兒戲。
這樣的皇上,怎麼能讓他身邊帶著兇器呢?劉健對王嶽、張繡的憤怒就源於此節,再說瞭,天子儀仗中又何嘗有皇上要挎著寶劍這條禮儀?閹豎和武夫果然沒法信賴,真是兩個廢物。
王嶽覺得自己很冤枉,皇上原來那身裝扮才叫一個奇葩呢,咱傢花瞭多大力氣才勸他換下來啊?那把劍,皇上當個寶貝似的不放手,誰還能搶瞭他的不成?也隻能讓他挎著瞭,要不是禦史動瞭刀子,皇上也不會拔劍不是?
不過也奇怪瞭,原來在宮裡的時候,皇上沒這習慣啊,難道這把劍還是什麼神兵利器不成?不然皇上幹嘛這麼寶貝?
旁觀的人都嚇瞭一跳,面對著皇帝劍鋒的蘇禦史也愣住瞭。
他事先做瞭萬全的謀劃,算計到瞭正德的各種反應,針對姓的做瞭各種部署,甚至還瞞著張敷華準備瞭這招殺手鐧,反復思量之下,覺得應該不會有任何意外瞭,可偏偏的,正德突然拔瞭劍,這要如何應對才是上策?
是迎上去,還是……迎上去風險可不小,自己雖然動瞭刀子,不過刀柄是在自傢手裡的,分寸也能掌握的住,可皇上卻正是容易沖動的年齡,手裡那把劍看起來也是鋒利得很,自己要是迎上去,然後被捅上一下,那沒準兒就真的名留青史瞭……名留青史固所願爾,可是沒命享用那名聲就不是蘇禦史所希望的瞭,他蘇某人可是翰林出身,將來要入閣拜相的,怎麼能死在這裡呢?
他遲疑瞭,可是有人卻是毫不遲疑的踏步而前,這人抬頭挺胸,慷慨激昂處有若當年易水河畔的俠士荊軻。
“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吾等讀聖賢書,受聖人教誨,大義所在,實不敢退避。臣聞:國有錚臣,不亡其國,傢有錚子,不敗其傢,微臣監察禦史王新亮,今曰願以一腔熱血相諫,請陛下以江山社稷為重,誅殺殲佞,整肅朝綱!”
王禦史本來心中就有憤怨,剛剛見瞭同僚的行為,更是大為懊惱,隻恨自己為何沒想到此節,也帶把刀子在身上。等蘇禦史逐漸占瞭上風,他更是心急,恨不得從錦衣衛手裡也搶把刀子過來,然後也站到禮與前面去,接受百姓們歡呼和同僚們的推崇。
正德亮劍,別人都是大驚,就算蘇禦史都是疑慮不已,可王禦史卻是大喜過望,機會啊!還有比這更好的機會嗎?
自殺勸諫天子,那頂多就是個屈原第二,算不得頭彩;而死在天子劍下,那可就大為不同瞭。能被天子親手刺殺的,肯定是大大的忠貞之臣啊!不是昏庸絕頂的天子,又怎麼會親手刺殺臣子呢?而被刺殺的臣子,則一定會成為千古傳頌的忠臣、直臣。
別說於少保或者魏征瞭,後世再提起我王新亮之時,可堪並論的恐怕就隻有古之比幹瞭,千古之臣啊!就算死瞭也值得,再說,就算被捅一下,也不一定就死啊,今天出迎聖駕,百官可是都在,咳,也包括太醫院的眾位……王禦史在心裡修訂瞭自己的遠大理想,一番話說得更是如泣如訴,聽者無不贊嘆,聞者無不淚流。
“好!不愧是我大明的禦史,果然錚錚鐵骨,名臣風范。”
“不避刀劍,威武不屈,這才叫浩然正氣!”
“有瞭這樣錚臣,大明朝中興有望瞭!”
圍觀的人群中爆發出瞭一陣贊嘆和感動,聲音震天而起,此起彼伏。雖然沒讀過書,可大傢也都懂得聖人的大義,並且得出瞭一個相同認知,那就是,敢於犯言直諫的都是忠臣,朝廷裡忠臣越多,就會把天下治理的越好。
今曰之見,大明朝的忠貞之臣又何止一兩個?怎能不讓人欣喜呢。
當然瞭,贊嘆和淚流的都是百姓,眾位禦史可都不甘落後,他們以實際行動表明瞭自己的決心和立場。王禦史話音未落,就發覺身邊多瞭很多人,轉頭一看,盡是同僚,每個人都面沉如水,眼中放射著狂熱的光芒,仿佛在對王禦史說:我們和你在一起!
王禦史能想到的,其他人當然也都想到瞭,就算沒想到的,看見王禦史的舉動,又看見他搏瞭個滿天彩,又怎麼會還不開竅?
蘇禦史那個大夥兒事先沒準備,學不來,但是王禦史的舉動卻很容易學,隻要走幾步就行瞭,就算是動作慢瞭,至少將來史書上也會有個‘等’字來概括,生平履歷上也會留下重重的一筆:曾任言官,於正德元年二月,不避刀劍,勸諫天子,勇氣可嘉,正氣凜然……“陛下,臣有本奏……”
“陛下,臣請誅殺……”
“陛下……”
轉眼間,禮與前就擠滿瞭人,要不是錢寧和一幹錦衣衛盡力阻擋,恐怕都會有人沖上天子車駕瞭。
饒是有錦衣衛的阻擋,也阻擋不瞭禦史們的狂熱,在百姓頻頻的喝彩和助威聲中,眾言官都是目放奇光,眼巴巴的看著手持寶劍的正德,那眼神仿佛就是在召喚著正德:捅過來吧,趕快捅我吧!
三大學士和九卿卻是面面相覷,言官們的舉動他們倒是能理解,言官們,職責就是彈劾天子和百官的,政績也隻能從這方面體現,眼前的機會對他們來說確是難得。隻是,若是在金鑾殿上倒也罷瞭,可在這京郊眾目睽睽之下,就有點失體統瞭。
李東陽臉色很是難看,對張敷華說道:“張部堂,如今這般局面可是你想看到的?如此作為,朝廷的體面還要不要瞭?還請張部堂約束下屬,有彈劾可曰後上表啟奏便是,何苦急於一時?”
張敷華本也有些不滿,士大夫要有矜持的,豈能如此沒有風度?可被李東陽一說,他覺得面上有些掛不住,於是他也不甘示弱,冷聲念誦起瞭都察院的職責:
“都禦史職專糾劾百司,辨明冤枉,提督各道,為天子耳目風紀之司。凡大臣殲邪、小人構黨、作威福亂政者,劾!……”
見他冥頑不靈,李東陽也是無法,他雖然是大學士,可這個時候也是沒辦法約束言官的,因為至少從朝廷的法紀和士大夫的道理上來說,言官們的行為是無可挑剔的,甚至說是模范行為,畢竟正德手裡那把劍不是擺設。
真要有人上前勸阻,隻怕馬上就會成為眾矢之的,少不得要落個逢迎媚上的名聲,就算是大學士也一樣。
旁觀者都是如此,當事人身上的壓力也是可想而知瞭。
隻不過,被無數人喊打喊殺的謝宏卻笑得更開心瞭,那笑意中帶著濃濃的譏嘲之色,謝宏看向眾言官的眼神也極是不屑。
哼!所謂的言官,不過如此罷瞭,說到底,做出來的忠貞模樣也隻是為瞭自傢的名聲,所求的,也不過是名利二字而已。
求名利倒也無妨,可這些傢夥卻是完完全全的損人利己,無論什麼樣的皇帝,他們都要挑出來毛病,然後描述成昏君,借此來彰顯自己的忠貞。
趕走韃子,開國的朱元璋好殺;遷都,定下天子守國門的成祖好大喜功;不管事的萬歷則是怠政;什麼都管的崇禎更是亡國的罪魁禍首。
而自己的這位二弟,說不用說瞭,明武宗可是號稱昏君中的昏君,大明朝第一呢。
謝宏笑容轉冷,今天有我在此,會讓你們如願麼?二弟手中的劍可是哥的傑作,就讓你們開開眼吧。
隻要二弟正確領會瞭我的意思,那就沒有問題瞭,謝宏看向黃羅傘下,正德回瞭他一個眼神,示意他隻管放心,然後面色一肅,將寶劍倒轉,指在瞭自己的胸腹之上!
捅人?正德用看白癡的眼神看瞭一眼言官們,白癡,大哥給朕做的寶劍豈能做那麼無聊的事?用大哥的話來說,那也太沒有技術含量瞭。
朕這把寶劍是拿來捅自己的!
京郊再次由鬧轉靜,所有人都被正德的舉動嚇住瞭,一時都忘瞭自己在哪裡,在做什麼,都是目瞪口呆的看著黃羅傘下的那個身影。
什麼情況?皇上被逼得要自盡瞭!?
隻有謝宏不動聲色,臉上依舊雲淡風輕,沒人知道,他心裡正在偷笑:二弟跟我果然心有靈犀啊,這麼奇葩的事情,居然一句話他就領會瞭,真是太神奇瞭,不戰而屈人之兵,這才叫高明呢。
傲然四顧時,隻見萬人束手,唯有一片呆滯,謝宏不由豪興大發,直欲賦詩一首,以抒胸臆。
有道是:黃羅傘下,大運河旁,皇袍如花,長劍勝雪,不知驚煞瞭多少英雄豪傑……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