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衛是洪武三十一年,為防倭寇襲擾設立的衛所,名字取的是威鎮海疆之意。
和金州衛隔海相望,威海衛設立的理由也和前者差不多,都是為瞭防倭。雖然威海衛的規模更大,甚至還有衛學這種教育機構的存在,可這裡也同樣在永樂年間以後,漸漸荒廢瞭下來,不復軍事要地的模樣。
實際上,若是沒有那座頗為雄偉的衛城的話,這裡跟普通漁村也沒什麼區別。
這座高三丈、闊二丈,周長六裡一十八步的衛城,比金州衛的那座可大多瞭,而且磚石結構的建築格局,也同樣比後者氣派許多,倒是給威海衛增添瞭些許威武之意。
如今的衛指揮使,是指揮同知李玉。李同知祖籍鳳陽,乃是龍興之地,雖然他官位不高,相貌也平常,可祖上卻是瞭得,打從洪武爺起於微末之時,李傢先祖就已經從龍,屬於老夥計瞭。
李同知也是時常哀嘆,要不是洪武爺爺身邊能人太多,李傢祖先沒能冒頭,說不定他李玉現在也是個勛貴,在燕京城享福呢。
當然,現在的曰子也沒什麼不好,威海衛終究地處山東,繁華熱鬧雖然不如京城,可卻比普通地方強多瞭;逍遙自在處,更是比邊鎮地方強上許多,在這裡至少能混上個平安不是?
倭寇?那已經是老皇歷瞭,除瞭永樂初年的時候,那些不知死活的倭寇曾經鬧騰過一陣子,到如今已經有過百年瞭,在威海衛連個倭寇的影子都沒人見過,還有什麼好擔心的?
拋開那些無謂的擔憂,也不求進取,李同知在威海衛的曰子倒也逍遙。
當然,煩心事也不是沒有,自去年冬天起,巡撫朱大人也不知犯瞭什麼病,突然嚴詞責令沿海的各衛所嚴防海岸,並且要嚴格執行巡撫衙門的糧食限售法令。
你說說,這不是閑的嗎?李玉對此很是不以為然,這裡是山東,又不是江南,地主傢都沒有多少餘糧,即便巡撫衙門不提,誰又會去賣糧?
就拿自己這個衛指揮來說吧,威海衛轄下也有幾千畝地瞭,可自己這個指揮同知也不過勉強混個溫飽,要不是有點海鮮打牙祭,這曰子還真就不好過。
切,這些文官老爺一個個就是吃飽瞭沒事幹,搞些不著邊際的事來顯示自傢的英明,要俺老李說,就他娘的是扯淡!
不滿歸不滿,李同知倒也不敢違逆瞭上面的命令,他甚至,文貴武賤,自己這個小小的指揮同知跟人傢巡撫可是沒法比,真要是惹起瞭對方的不滿,伸個手指頭也就把自己碾死瞭。
所以,這兩項命令他也都執行瞭。
限售令好辦,貼張告示出去就是,至於有沒有人看的懂,那就不是他李同知的事兒瞭,誰讓衛學也荒廢瞭呢?讀書人那麼清貴,又怎麼會跑來衛所教授軍戶子弟?
嚴防海岸也簡單,抓幾個倒黴蛋過來賭錢,誰輸瞭就去烽火臺吹風唄,左右海上也不會有人來,走個形式就得唄。
這一天,快到晌午時分,指揮使府上又開局瞭,李玉環視一圈,突然大笑起來:
“趙老三那個倒黴傢夥,連輸瞭三天,今天居然都不敢來瞭,哈哈,是不是知道來瞭也是個輸,幹脆就自動去烽火臺瞭呢?”
“李大哥說的有理,老趙傢本來離烽火臺也是更近一點,說不定還真就直接過去瞭。他這都連續去瞭好幾天瞭,說不定還真能有點收獲呢,就象前兩年,不是就有人從遼東那邊過來買糧麼?”
“你說那四兄弟啊,真別說,為瞭口吃的,還真有不怕死的蠻子。他們也算走運,碰上瞭我這樣的好人,見他們說的可憐便放瞭他們一條生路,嘖嘖,也不知道他們有沒有活著回去,唉,看來是死在海裡瞭,不然咋就不來瞭呢?還讓本將好生掛念哦。”
李玉搖頭嘆氣的說著,好像真的對那四兄弟有多掛念似的,可在場的都是知情人,誰還不知道李同知啊?
當年他可是把那四兄弟洗劫一空,這才放瞭人,要不是對方乘坐的船太破,李同知看不上眼,沒準兒他們就隻能遊著回遼東瞭。
別看李同知這會兒搖頭晃腦的,可這人蠻橫起來,那也是個沒人姓的,他想那四兄弟八成也是真的,要不是那幾個人,以他一個衛所指揮使,又怎麼能吃上幾個月的老山參?
深深的感慨瞭一番,李玉又是吆喝瞭起來:“行瞭,別扯這沒用的,趙老三既然麻瞭爪,咱們自己賭,趕緊擺上瞭……”
“買定離手,還有下註的沒有?”這一幹人也都是熟練工,嘩嘩一陣響,一群人也是吆五喝六瞭起來,好好的指揮使府邸,一時間跟巷間賭坊一般無二瞭。
“大人,李大人!”正賭到關鍵時刻,突然門外一陣腳步聲大響,有人一迭聲的喊瞭進來。
“趙老三,你這混球不是去烽火臺瞭嗎?怎麼這個時候跑過來?莫非是昨晚把你婆娘伺候舒服瞭,又討到銀錢瞭?哈哈……”
李玉抬頭一看,卻是趙老三氣喘籲籲的跑瞭進來,一副驚慌失措的模樣,被打斷瞭興頭,他心下也是不爽,於是也是調侃起對方來。
“哈哈,趙老三,看不出來,你還有這個本事啊?莫非在烽火臺吹風吹多瞭,結果搞得精力過剩?”見指揮使大人有興致,一幫人也都是哄堂大笑,附和的說著各種葷素段子。
“不……不好瞭!船,海上有船來!”趙老三氣本來就沒喘勻,在這一片哄笑聲中,聲音更是顯得斷斷續續的,完全沒人正經理會他。
“廢話,船不在海上還能在你傢裡?少扯這些有的沒的,有錢就來開賭,不然你就去守烽火臺,別打擾瞭本將的興致,去去去。”李玉揮瞭一下手,象是轟蒼蠅一般,顯然很不耐煩。
“大人,真的不好瞭,好多船,足有幾百艘,這會兒應該已經過瞭劉公島,直奔港口來瞭!”趙老三不管不顧的大叫起來:“大人,趕快召集人手佈防吧,那船都是從東邊來的,興許是倭寇呢!”
“啊……”大廳裡霎時安靜瞭下來,除瞭有人失手將手中銀錠掉落的聲音外,再沒有其他聲響。
調侃歸調侃,可大傢都知道趙老三的脾氣,如果單以盡忠職守論,趙老三別說在千戶當中,就算是比起李玉這個指揮使,那也是強多瞭的,這人斷然是不會拿這種大事開玩笑的。
可是,幾百艘船的倭寇?那還不得有好幾千人啊?這樣的規模,就算是永樂初年那會兒,也是不多見的,怎麼會在眼下這種時候出現?
“這……這……”李玉完全慌瞭神,面對一屋子人問詢的目光,他吱唔瞭半天卻啥也沒說出來。
“李大人,不然,咱們先去文昌閣上面探看探看?”眾人見狀,心中也都是暗自鄙夷,不過這當口卻容不得遲疑,還是有人出瞭主意。
威海衛城比金州衛所正規得多,和宣府的昌平樓一樣,四個城門上面都有建築,而且還頗為講究,南面是南海大士殿,北門是真武廟,西門是迎宣閣,東門就是文昌閣瞭。
威海港三面環山,港口朝東,正對著的是一個大島,就是趙老三說的劉公島,距離港口相當近。如果對方已經到瞭劉公島,那麼去東門就應該能看個正著,也好據此決定行止。
“不錯,正是如此,走,去文昌閣。”李玉像是抓住瞭一根救命稻草一般,連聲附和道。
一幹軍將自然別無二話,隻有趙老三面色不豫,在他看來,這個時候應當迅速聚集兵馬,至少也要把警訊傳出去,然後再探看不遲。
現在這種做法,要麼李同知就是不相信自己,再不,恐怕就是李同知等人別有打算瞭,無論哪一種情況,都不是什麼好事。
李玉等人哪還有空管他想什麼?一幹人行色匆匆,不多時就到瞭衛城東面,還沒上得文昌閣,就已經有人指著港口方向叫嚷瞭起來。
“船,真的是好多船!太多瞭……”
眾人循聲看去,隻見海面上千帆競發,幾百艘船密密麻麻的鋪在海面上,幾乎將港口左近都已經覆蓋住瞭一般,那場景直讓人聯想,若是把所有的船連接起來,是不是可以在威海衛和劉公島之間搭兩座橋瞭。
當然,有這種聯想的,都是那些反應遲鈍的,真正反應快的,就如指揮同知李玉,心中卻是震駭欲絕,這麼大規模的船隊,如果是敵人,威海衛又怎麼可能抵擋得住?
他很快回過瞭神,轉頭對趙老三吩咐道:“趙千戶,本將即刻授命與你,召集軍民,抵抗倭寇,本將現在就動身,去登州府,不,去青州府討援軍,隻要你堅持五天,本將一定會帶著援軍來救援的。”說罷,他也不待趙老三答話,轉身便走。
“大人,我等願誓死護衛大人。”身旁那些親信也都是紛紛跟隨而上,一陣腳步聲響之後,趙老三愕然環顧,發現城墻上已經隻剩瞭自己一個人。
旋即,城墻下又傳來瞭一陣馬蹄聲,趙老三猛然驚覺,向馬蹄響起的方向高喊道:“李大人,您等一等啊!”
“趙千戶,此時你我皆有重任在身,這些惜別之語就不用再說瞭,曰後若是有緣,你我再見吧……”聲音漸遠,塵土飛揚間,漸漸消失不見,隻留下趙老三一臉茫然。
他左右看看,滿是不解的喃喃低語道:“大人,那些船明明就是福船,是咱們大明的船隻,你倒是看清楚再跑啊?”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