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六四章 堿化工產業鏈

作者:上林春 字數:2635

(謝謝好書友160227185121508的2000大賞,好友門閥掘墓人的打賞~~)

目前楊彥技術不缺,原料也不缺,很多常見的化學反應在簡陋的自然條件下就可以完成,不需要太精密的儀器設備與講究的環境,他缺的是人。

他的手底下隻有兩萬多人,還包含大量的老弱婦孺,丁壯連一萬都不到,其中半數為兵,除去造船,他已經開辦瞭硝石產業、食鹽業,造紙業、煤鐵業,還要有人耕田,人手是真正的捉襟見肘瞭,可縱是如此,他仍是精打細算,又抽調瞭五百人去開采石灰礦。

這真是托瞭亂世的福,普通人隻要有口飯吃,就不會鬧事,如果擱在往後的宋明清的時代,如他這樣濫施民力,早就怨聲載道瞭。

不過除瞭工匠時常需要加班加點,楊彥嚴格執行四個時辰工作制,並不過於壓榨剩餘價值,因此他的口啤還是很不錯的。

當然瞭,這最老的一批元老楊彥也會記著,將來會擇才逐一提撥,隨著他的壯大從而登上高位。

石灰巖位於郯城以北五十裡左右的丘陵山區,在今天的郯城縣廟王鎮王莊村境內,可開采面積在百畝以上,對於楊彥這種劃個圈就能開出礦的能力,隻能用郯子托夢來解釋。

甚至蕭巧娘還私下裡問道:“郎君,能否找到金礦?”

楊彥笑瞭笑:“你這小財迷,金子哪有那麼好找的。”

實際上楊彥是言不由衷,金子還真的有,就在膠東半島,曹嶷的地盤上,他記得清清楚楚,整個解放戰爭期間,解放軍在膠東半島合計開采瞭42萬兩黃金,有效的支援瞭解放戰爭,但目前他的手還伸不到膠東。

‘青州啊!’

楊彥不禁望向瞭北方。

對於他來說,膠東的黃金倒是不急,但石墨礦一直惦記著,有瞭石墨,就可以打造坩堝,燒制鋼水,直接澆鑄鋼制構件,尤其是鋼釘,因為鐵釘在水中易腐蝕,以鋼釘代替鐵釘,可以使船隻更加堅固,延長保養的周期。

目前,隻能老老實實的開采石灰巖,石灰巖不是開采出就能用的,還需要在1000到1100度的高溫中鍛燒,排出二氧化炭,才能得到較為純凈的氧化鈣,也即生石灰。

十天後,第一批約五十石生石灰出爐,用騾馬運到沂水邊上,就地掘瞭個大坑,鋪以生石灰,上面放著剛砍伐來的新鮮木料,另有溝渠通入坑中。

蔣釗與一眾船工均是摒住呼吸,若是這個方法能成的話,造船的效率會數倍提高,作為與船打瞭一輩子交道的人,又怎能不渴盼呢?

“放水!”

楊彥一聲令下。

船工掘開溝渠,引沂水流入,就看到一條水線灌入大坑,剎那間,水面沸騰起來,濃煙蔽日,哪怕隔著老遠,都能感覺到那撲面而來的熱浪!

“將軍,此法必成!“

蔣釗傢傳造船,光是體驗熱氣,就有瞭幾分把握,不禁激動的叫道。

”但願如此!“

楊彥微微一笑。

水咕嚕咕嚕的燒著,生石灰與水反應,釋放出的溫度超過瞭一百度,再加上熟石灰本就對動植物的細胞膜具有破壞作用,兩相疊加,足以滅殺樹幹中未死亡的細胞。

所有人都指指點點,興奮之色溢於言表,對楊彥的超出時代本事,那是既不解,又漸漸地習以為常,荀華的心裡還多瞭份驕傲。

而在楊彥眼裡,這就是一條完整的堿化工產業鏈。

生石灰放在那個時代,是最完美的幹燥劑,儲存糧食的倉庫中,灑點生石灰,可以有效吸水,防止谷物受潮發黴,也特別適合香菇和木耳的生產。

沒錯,將來有瞭足夠的人手,楊彥會推廣種植香菇和木耳,以及各種藥用及食用菌類。

而以生石灰加水,既可煮木料,又可得到熟石灰,熟石灰的用途更廣泛,除瞭建築原料和殺菌消毒,還可用於對紙漿的漂白與糖的脫酸,當時的蔗糖,因工藝不過關,普遍帶有一種酸味,如經熟石灰處理,可以制成近似於現代常見的白砂糖。

隻是淮北不產甘蔗,提純飴糖還得放到建康才行,不過熟石灰另一個關鍵用途便是與硫酸銅溶液按一定比例調配,制造農藥。

硫酸銅的制取較為麻煩,天然的硫酸銅叫膽釩,大約產於雲南和山西,楊彥要想打過去,還不知道猴年馬月,但沒關系,可以把銅培燒成氧化銅,再以硫酸制取。

那麼銅和硫酸從哪裡來呢?

銅產自於安徽銅陵,即當時宣城一帶,硫酸可以從黃鐵礦中制取,黃鐵礦產自於安徽馬鞍山,即當時的姑孰,這兩處未來還是有條件攻占的。

畢竟要想農業增產,除瞭先進的耕作方法,化肥和農藥也是必不可少。

純堿則主要應用於平板玻璃與玻璃器皿的制造,以及面食的膨松劑,動物皮毛洗滌與鞣革中的堿劑。

其實在東海郡境,今連雲港附過,就有儲量龐大的石英礦,楊彥也知道玻璃的好,但他手頭實在是沒人瞭,隻能留待以後再說。

相對而言,燒堿在那個時代,一些化工和紡織上的應用暫時還沒有條件,能應用的方向,隻是肥皂與造紙,以燒堿造紙,可以有效的分離紙漿中的非纖維素成份,使得紙面更加堅韌和細膩,再以熟石灰漂白,楊彥有信心未來的楊郎紙,足以風靡建康!

古人並不傻,如石灰產業鏈這類側重於操作的項目,不需知道原理,隻要告訴他步驟,12345清清楚楚,一樣可以做出,說到底,還是人手不足啊!

楊彥暗暗嘆瞭口氣,如果他能掌握東海國全境,就足以打造出一條近代化的堿工業化工鏈條!

……

如今楊彥手頭再也沒有多餘的人手瞭,每一個人都有事做,全軍上下就如一根繃緊的發條,有條不紊的工作著,通過量變漸漸積蓄著質變的能量。

又是三天過去,郯城降下瞭入冬以來的第一場雪,天地間北風呼嘯,一片蒼茫。

現代人看下雪,那是美景,而古代,一場大雪足以凍死諸多的貧民,不過隨著蜂窩煤的推廣,每一戶每一傢都是溫暖如春,安渡凜冬。

並不僅僅是楊彥這裡的兩萬多人,煤爐和蜂窩煤也傳入瞭郯城諸大戶的塢堡當中,煤爐沒有技術含量,熟練的工匠看一眼就能做出來,但蜂窩煤不同,如果不加黃泥,煤會很快燒光,加多瞭,火頭又不旺,配方嚴格保密,因此郯城鄉豪雖然仿制瞭蜂窩煤,卻效果不佳,要麼不夠溫暖,要麼一會兒就燒沒瞭,夜裡還得換煤,打擾主傢睡眠。

無奈之下,隻能向相府購買。

楊彥給的價格還算公道,一隻蜂窩煤兩升麥子,或者三升豆子,小戶每天需要使用幾百隻,大戶得好幾千,光賣蜂窩煤,每天的進項就有數十石糧食,積少成多,這是相當恐怖的。

不過這個價格真不貴,楊彥曾賣過木炭,一斤五錢,折合一升谷子,而一隻煤的重量就超過一斤,燃燒效率也不差於同等重量的木炭。

當時麥子比稻谷便宜,因此兩升麥子一隻煤。

食鹽也是按市價出售,鹽價一般為米價的七到八倍,即每石萬錢左右,在郯城這個地方,楊彥不收錢,全部以糧食和佈帛折算,當然,給金銀他更歡迎,油則是與建康一個價,實際上即使不種地,光靠煤鹽油的收入,已經足以養活全軍兩萬多人瞭。

這一天上午,楊彥趁著閑遐,帶著荀華和蕭巧娘去看看崔訪等士人給小孩子們的教學效果究竟怎樣,學會瞭那些文章,又會寫瞭哪些字。

設置 目錄

設置X

保存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