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五三章 建康現狀

作者:上林春 字數:3136

“阿翁,阿翁!”

荀灌連忙上前,扶著荀崧,剛準備瞪一個責怪的眼神給楊彥,卻是看到瞭鏡子裡的自己,也驚呆瞭。

“荀華,荀華,這是怎麼回事?為何會有我和阿翁?”

荀灌好歹沒和荀崧那樣被嚇著,轉回頭問道。

其實古人本不至於如此不堪,平時銅鏡,水面都能反射倒影,關鍵是鏡子太清晰瞭,光線幾乎百分之百反射,又完整的照映出瞭本人,乍一接觸到,荀菘和荀灌都被驚著瞭。

“啊!”

荀蕤湊過腦袋一看,頓時嚇的慘叫一聲,居然躲到瞭楊彥屁股後面。

荀華這才笑道:“老郎主、女郎,這叫做鏡子,是將軍開采石英礦,融煉以後專門做出來的,這一面鏡子,便是將軍敬獻給老郎主之禮。”

“你呀!”

荀菘指著楊彥搖瞭搖頭:“你總是出人意料,但為政者,不可沉迷於小道,還須上報君王,下安黎民啊,況準北形勢復雜,稍有不慎,便是禍在眼前,切不可因一兩場大勝便志得意滿。“

楊彥拱手道:”以鏡為鑒,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彥之制出鏡子,便是取瞭三省己身之意,荀公教誨彥之時刻不敢忘,當如履薄冰,兢兢業業,操於國事。“

荀菘喃喃著,目光現出瞭贊許之色,點點頭道:“好,此鏡老夫就卻之不恭瞭,賢侄你且坐下,與老夫說說這一年來的情況。“

楊彥老老實實坐瞭下來,他講訴的重點自然不是與石虎作戰,又或者如何坑害郗鑒與沈充,而是施政,其實不能算作純粹的施政,到目前為止,郯城沒有一戶正常的良人或自耕農,不是依附於各大鄉豪,就是被楊彥編入瞭生產隊,因此楊彥隻講瞭生產隊。

楊彥的思路,就是幹國企的思路,他的生意,是不打算和高門大族或者不相幹的豪門分潤的,這叫做資敵,先把自己的規模做出來再說,不說做成壟斷,也要有壓倒性優勢,民企公平競爭,他歡迎,若是耍手段,使心眼,分分鐘就用兵馬教你怎麼做人。

楊彥也從不認為明末就是資本主義的萌芽,相反,資本的力量一定要約束住,若是放任施為,不加控制,資本越壯大,民生就越苦。

荀菘仔細聽著,並不發言。

其間有工匠過來,在墻上鉆洞,裝配煤爐。

這次帶的煤爐煤炭並不多,畢竟江南不產煤,從淮北專程運送蜂窩煤過來除非大批量運送,不然成本太高,暫時楊彥還沒有能力組織大規模的船隊往來於淮北與江南之間,煤爐和蜂窩煤,是專為荀崧和裴妃準備的,足夠渡過一個冬季。

荀崧在問明瞭煤爐的用途之後,心裡淌過一絲曖流,但在表面上,仍是沉吟道:“聖人有雲,以政為德,以德治民,導之以德,齊之以禮,依賢侄之作為,以明令賞罰約束民眾,德在何處,禮在何處,你領之民,與部曲、軍卒何異?朝庭命你牧民,你視之如部曲,又與流民帥有何區別?“

楊彥暗道一聲,我就是流民帥啊,可這話不能和荀菘說,人傢是經年老儒,肯贊同自己那套才叫出鬼,這倒是讓楊彥頗為頭疼,他還不好如辯駁別人那樣去駁荀菘。

而且更重要的是,荀菘希望自己做個純臣,這是最基本的沖突,但楊彥並不願以虛言去誆荀菘。

支支唔唔,顧左右而言他是一回事,當面巧言砌詞又是另一回事。

荀灌卻是道:“阿翁,小女曾去過淮北,當地民眾不聞王化久矣,早已不視自己為晉人,豈能以尋常手段制之,小女倒覺得,楊彥之隻要手段稍微軟一點,便是傾刻大禍臨頭,屆時不僅禍己,還累及阿翁名聲。

況楊彥之手上有五萬人,皆豐衣足食,再回想去年過江,不過千餘兵力,一年過去,兵已上萬,且明令賞罰,眾皆信服。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聖人都如此說,阿翁你還待怎的?“

荀崧愕然望向荀灌,老目中,現出瞭復雜難明之色,這倒不是他不認同荀灌的看法,而是荀灌於第一時間就為楊彥張目,大大出乎瞭他的意料。

楊彥也抱拳道:”荀公所言甚是,彥之銘記於心,然非常時期,行非常之法,他日穩定下來,自當佈德政,宣仁教,使民感受王化之恩。“

“嗯~~”

荀崧捋須道:“是老夫操之過急,當下還是以立足為要,好瞭,此事暫且不談,你還未去王妃那裡,趁著天未黑,趕緊去拜見罷,王妃或會留膳,早點回來。“

”那彥之告辭瞭。“

楊彥拱瞭拱手,離席起身。

”小女也去看看王妃。“

荀灌跟著站瞭起來。

荀菘暗暗嘆瞭口氣,但什麼都沒說,隻是揮瞭揮手。

待得荀華把荀羨交給一名趕來的侍妾,與楊彥和荀灌退出之後,荀菘就迫不及待的照起瞭鏡子,左看看,右看看,滿臉好奇,還伸手摸瞭摸,自言自語的嘖嘖贊道:“好物事,好物事啊,這小子,哪來那麼多的花樣。“

荀蕤也探著腦袋,畏畏縮縮問道:”阿翁,為何還會有一個蕤兒?是從哪兒來的?“

”這……“

荀菘隱約有些明白,可就象隔著一層紙,怎麼都說不出來,不由老臉一紅:”今天的功課可有做完?坐下,為父考較考較你。“

”噢!“

荀蕤的臉苦瞭下來。

……

不片刻,一行車馬向著烏衣巷駛去,荀灌著裙裝,不方便騎馬,與荀華鉆進瞭車裡,兩個女人嘀嘀咕咕,不時探頭出來與楊彥說幾句,楊彥心裡有一種幸福的感覺。

不過隨著荀府侍衛講訴著這一年來建康的變化,他的心情也漸漸地沉重起來。

雖已近年末,但今年的建康明顯蕭條瞭很多,一方面是刻碎之政激起瞭豪強大戶的普遍不滿,雖不能明著起兵,但暗手不少。

比如不再向建康輸送糧食,這幾乎就是要瞭命,朝庭因處於弱勢,不能強制征糧,去年楊彥在建康時,每升谷子平均五錢,而今年年底,已飚升到瞭二十錢,足足漲瞭四倍。

糧價是根本,糧一漲,鹽也漲,鹽價由每石萬錢左右,漲到瞭五萬錢一石。

另一方面,是因王敦在大江上遊征集船隻,致使江荊和蜀地的特產進不瞭京,其中影響最大的是佈帛,價格平均翻瞭兩到三倍。

民眾叫苦不迭,肉吃不起瞭,狗舍不得殺瞭,新衣服也沒法穿瞭,可這和公卿豪強們有何幹系呢?反而趁勢蔭瞭一波,把一些活不下去的平民蔭為自傢部曲。

雖然建康民生凋苦,但楊彥也沒辦法,他的軍糧,隻是勉強夠吃的地步,絕無可能調運糧草支援建康。

就算發動蕭傢和鮑傢往建康輸糧也隻是杯水車薪,三吳的種糧大戶,還是顧陸朱張等老牌士族,傢裡的糧食堆積如山,沈周二豪都遠遠不如,這兩姓發傢太快,多以巧取豪奪手段,根基不厚實。

況且鮑氏蕭氏一旦往建康輸糧,就會被當地豪強視之如敵,以後的日子還要不要過瞭?

其實說句非常現實的難聽話,賑濟貧民,就象把石子扔水裡聽個響,響完瞭什麼都沒發生過,楊彥就算手上有糧,也不會拖來建康賑濟貧民,今天把他喂飽,明天他怎麼辦?

建康不是郯城,楊彥不能為所欲為。

如今的問題就是,江東本不缺糧,豪強大戶借著刻碎之政,反過來大發其財,這恐怕是刁協從不曾想過的事,他不知道刁協有沒有應對之法,更不清楚司馬睿父子是否清楚京中的窘迫,不過這恰恰說明瞭一點,無論執政者的出發點如何光明偉大,凡是不切時宜,不合實際者,即為苛政。

這又讓楊彥想到瞭歷朝歷代的皇子教育問題,凡是對民間有較多瞭解的皇帝,幾乎都不會差,但凡是長於深宮,不識民間疾苦者,往往不是暴君就是昏君,歸根結底,還是缺瞭體察民情,那麼,自己的孩子,是否要放入民間散養呢?

同時在楊彥眼裡,中國古代還有一項最坑爹的傳統,那就是帝師!

能給皇子當老師的,都是名儒,出於自身利益需要,自然希望下一任天子尚儒、尚文、行仁政、廢法傢,鼓吹聖天子垂拱而治,並且也向這個方向教導。

一旦皇子登位,他以帝師的身份執政或輔政,傾刻間大權在握,皇帝稍軟弱點,就被逐漸架空,士大夫漸漸把持話語權,國傢也漸漸靡爛。

楊彥將來,絕對不會使用所謂的帝師去教導皇子。

隻是把皇子放入民間散養還須細細考量,否則一旦被有心人利用,散養就失去瞭意義。

楊彥一邊思忖著,一邊聽取匯報,唯一的好消息就是在一片漲聲中,油依然賣五十錢一升,這導致瞭每天的油隻到正午就全部賣光,哪怕產量大增都沒用,畢竟吃油能抵餓,民眾大量買油。

不知什麼時候,荀灌也倚著窗棱,哎聲嘆氣,實際上荀府亦無能為力,去年支持楊彥就藩郯城,傢底幾乎掏空瞭,沒個三五年,休想緩過氣來。

設置 目錄

設置X

保存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