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逸和蘇碩叔侄把隨從留下,跟隨管事入府,庾府並不大,遠遠的,就看到一名身披鶴氅的中年男子,面如冠玉,容顏俊美,身形高挺,負手立於園中。
管事小聲道:”這就是我傢郎主!“
蘇逸點瞭點頭,帶著蘇碩快步上前,深禮一禮:“長廣蘇逸,蘇碩參見中書監!”
庾亮轉回身,意外的發現二人均是身著重孝,不禁有些動容,擺擺手道:“不必多禮,起來說話。”
“多謝中書監!”
叔侄倆稱謝站起,庾亮什麼也不說,實際上以庾亮的身份,肯紆尊接見蘇逸和蘇碩就已經是放下身段瞭,如果是講究點的人傢,找管事執事隨意打發兩句,也不算失禮。
庾亮不說話,蘇逸卻不能不識趣,當即拉著蘇碩,撲通一聲跪在瞭冰冷的地上。
“這是何意?”
庾亮眉頭一皺。
蘇逸猛一咬牙:“今次登門拜訪,實屬冒昧,但我蘇傢數百口的性命危如累卵,故逸厚顏,特來請求中書監救命,今後長廣蘇氏上上下下近萬口,願為庾氏奴婢,聽令於中書監。“
庾亮表面不動聲色,實則內心大動。
潁川庾氏並不顯赫,庾亮父庾琛最高隻做過會稽太守,雖是秩兩千石,但是蕭傢的老祖蕭整還做過廣陵相呢,到後來還不是傢道中落,淪至連晉陵當地土豪都不如的地步?
庾氏稍好一些,很早就致力於上的造詣,庾亮年紀青青,便美名遠揚,也因此,他的妹妹庾文君才落入瞭元帝的法眼,多次求娶,方為兒媳,庾亮在元帝死後,被皇帝擢上瞭中書監的高位,風頭一時無兩。
但庾氏的硬傷也很明顯,到底根基淺薄,既沒有深厚的傢族背景,手頭也無可用之兵,庾亮能當上中書監,主要還是靠外戚的身份,沒瞭妹妹庾文君,他什麼都不是。
尤其是自楊彥獻羯人三萬首級一事仿佛刺激到瞭皇帝,事事過問,令他束手束腳,還重用南頓王宗與元帝虞妃之弟虞胤,於殿內掌禁兵,集結勇士為黨羽。
很明顯,皇帝不再甘於祭在司馬,政則士族,而是要大權獨攬,重鑄皇權政治,皇傢掌兵是重中之重,這與庾亮的政治理想是不符的。
庾亮出身士人,沒有太超前的思想,他的政治理想隨士族大流,隻是執政監國,壯大門楣,庾氏在朝庭中擁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皇帝作為國傢的象征,實權掌握在士族手裡,而庾氏,為士族之首。
因此庾亮迫切需要壯大自己的力量,今日蘇逸登門,表態甘為附庸,近萬人是一股不小的力量,他大為心動,不過一想到那撲朔迷離的朝局,自己若是接受瞭蘇逸的投效,就得為蘇逸出頭,個中蘊含的風險太大。
蘇逸叔侄緊張的觀察著庾亮,許久,庾亮嘆瞭口氣:“你兄忠心報國,處青州,泛海南來,得先帝賞識,予以任用,你兄未負先帝,於平周堅之亂中,立下赫赫戰功,因功鎮守淮陵,本可為朝庭藩籬,奈何哎!
按理來說,念及你兄功績,你來投我,我斷無不納之理,可惜庾某身為朝庭中書監,當稟持公正,以身作則,切不可因私廢公啊,你蘇氏心意,庾某隻能心領瞭。”
“什麼?”
蘇逸叔侄目瞪口呆,自己送上門投效都不要?
那時人好歹還要個臉,一旦決定投靠某人,輕易不會背叛,除非有重大的利益沖突或者在理念上完全南轅北轍,就這樣,背棄舊主還要三思而後行。
事實上,蘇逸選擇庾亮而不是王導,是經過深思熟慮的,王門勢大,僑立瑯琊郡部曲無數,而且王氏子弟中,王邃、王舒和王敦領軍於外,尤其王敦擁兵十萬,自己投過去,隻是錦上添花。
但庾氏不同,庾氏冉冉升起,卻苦於力量薄弱,自己率部投效,於庾氏而言是雪中送炭,必得重用,將來在庾氏的地位也顯然高於王氏。
隻是讓他料不到,庾亮婉拒瞭。
屋裡的庾翼也是大吃一驚,他的第一個念頭,便是大兄顧忌楊彥,不敢收納蘇逸。
蘇逸漸漸回過神,浮現出瞭類似的想法,眼神明滅不定,既有著失望,也有著憤恨。
庾亮擺擺手道:“庾某雖不能收留於你,卻可為你薦一去處,你往東海王府上走一遭,東海王求賢若渴,得知你舉族投附,必大喜。”
蘇逸突然明白庾亮的意思瞭,庾亮倒不是怕瞭楊彥,而是禍水東引,他清楚在楊彥的淫威之下,東海王沖的處境相當不妙,迫切需要引入有力臂助,自己去瞭東海王府上,雖說將來必與楊彥為敵,不過他本就對楊彥恨之有入骨,正愁沒有靠山呢,而東海王沖到底是東海王,有名份大義,又有自己的兵力相助,未必就扳不倒楊彥。
這讓他對庾亮的憤懣一掃而空,心裡反生出瞭些感激,由衷施禮:“多謝中書監指點。”
是的,在東海王沖麾下,比跟著庾亮更能得重用,畢竟庾亮的顧忌多,而東海王一無所有,除瞭依靠自己,還能靠誰呢?
庾亮微微笑道:“不必客氣,庾某不留你瞭,你速去便是。”
“蘇逸,蘇碩告辭!”
叔侄倆深施一禮,轉身離去。
直到二人的身影出瞭園子,庾翼才從屋中出來,問道:“蘇傢到底有近萬人馬,大兄把蘇傢引薦給東海王是否可惜瞭些?”
庾亮呵呵一笑:“你對當前的時局如何看?”
“這”
庾翼尋思道:“楊彥之不須多說,當初荀公看走瞭眼,以為此子堪為國之棟梁,卻不料潛懷異志,今又攻殺江北諸藩,形同於自立。
另近日坊間,牛繼馬後的謠言紛起,同時暗地裡,還有人攻擊起瞭主上相貌,據弟猜測,此乃王敦所為,王敦早於數月前便屯兵姑孰,一待時機成熟,必發難,以擁立東海王沖為名,迫主上退位。“
庾亮袖著手,修長的目中現出瞭感慨之色,點點頭道:”是啊,我大晉自武皇帝一統天下至今,也就太康年間稍微安定些,自惠帝起,天下便紛亂不休,時至今日,又要再起波瀾啊,你說,一旦王敦打起擁立東海王沖的旗號,主上會如何做?“
庾翼明白大兄是在一步步的引導自己,也很用心的思索著,好一會兒,才不確定道:”或許主上會逼迫東海王去郯城就藩?“
庾亮苦笑道:“不是或許,而是一定,東海王既離都,王敦擁立,須從楊彥之手上討人,我料楊彥之不會交還,而東海王去瞭郯城,既便不被殺,也將被囚,早晚死於非命,你再說說,若主上執意要求,東海王能否抗命?“
”哦“
庾翼恍然大悟道:”弟明白瞭,有蘇傢投靠,東海王至少有瞭兵馬,主上若不願兄弟鬩墻,東海王賴著不走,也隻能默認“
正說著,庾翼又現出瞭迷惘之色,不解道:”如此一來,建康的局勢會否更加混亂?“
庾亮冷冷一笑:”王敦本有疾,楊彥之為其診病,身體大有好轉,此次挾十萬銳卒下都,又有沈充錢鳳為其爪牙,主上怕是不妙,東海王至少有七成的可能上位,想那王敦,廢長立幼,所思不過禪讓罷瞭,為兄怎能坐視,若東海王手頭有兵,又有名份,王敦欲代晉,怕是要三思而後行。
為兄把蘇傢舉薦給東海王,正是防王傢謀篡,況東海王與楊彥之有怨,一旦稱帝,楊彥之未必好過,此為一石二鳥之計。“
“大兄高見!”
庾翼屈指贊瞭聲,便又吞吞吐吐道:“那文君豈不是受瞭委屈?“
“呵”
庾亮自嘲般的笑瞭笑:“為兄隻有文君一妹,若有半分可能,都會為她爭一爭,可思來想去,主上僅憑南頓王宗招攬來的草莽豪客,幾乎難以逆轉局勢,為兄隻能保著傢裡,兼顧著文君的安危,他日若主上被廢,可把文君接回傢,尋一合適郎君再嫁便是。“
庾翼沉默瞭。
庾亮幽幽道:”如今局勢撲朔,王傢、諸葛傢、羊傢,吳郡大族皆喑聲禁言,坐觀成敗,我傢怎可當瞭那出頭鳥,手中無兵,倒也不必卷入是非,將來若真是東海王繼大統,為制衡王氏,必會倚重我等豫兗籍士人,此時蟄伏,退一退,豈知不是海闊天空?“
作為士人,沒人願向王敦稱臣,在歷史上,士族,包括瑯琊王氏反對王敦,倒也不是膽大包天至真敢抵擋王敦的十萬大軍,而是王敦有疾,年歲又大,誰都知道活不長,才敢於群起而攻之。
但是楊彥治好瞭王敦的甲亢,王敦活蹦亂跳,此時又有哪個敢站出來呢?
庾亮便是如此,能保住司馬紹,當然最佳,他作為國舅,可獲得最大利益,如果實在保不住,隻能退一步,擁東海王沖稱帝也可勉強接受,將來再和王敦慢慢周旋,這是庾亮與高門士族的底限。
士傢大族可以輪流坐莊執政,但誰都不願頭頂上冒出個實權皇帝,王敦不行,楊彥更不行!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