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八九章 今日東海

作者:上林春 字數:2866

謝謝好友一劍68的打賞

十一月底,凜冬籠罩著大地,放眼處,白雪皚皚,一片蒼茫,路途幾不見人跡,在這樣的天氣裡,一隊近百人的車隊漸漸接近瞭郯城。

“咦?從兄,快看!”

虞仡突然發現瞭瞭前方的異常,連忙喚道。

虞喜把頭探出馬車,正見沿著沐水岸邊,有一座碩大無比的建築群,無數根彎曲的管道連通著一座座高矮不下的圓塔,甚為醜陋,卻偏偏圍的裡三層,外三層。

“楊府君,從兄,那位便是楊府君。”

楊彥非常好認,一襲白袍,面如冠玉,虞仡稍一打量,就認瞭出來。

楊彥正站在一道大門前,門外站著幾名女子,姿容甚美,身著彩衣,中間一名手托一隻銅盤,上面盛放著一枚鮮艷的紅球,兩邊連著紅色彩帶,由其餘幾名女子托著,使其不墜地。

虞喜由於長年伏案,眼神不大利索,又對楊彥好奇,不知不覺中,脖子都伸出去瞭。

虞仡笑道:“從兄,咱們過去和楊府君打個招呼罷。”

虞喜略一遲疑,便擺瞭擺手:“暫時還是勿要打擾為好,先看看楊府君在做什麼,來,咱們下車走近點看。”

“也好!”

虞仡點瞭點頭。

二人帶著幾名仆從,向人群走去,待靠近瞭些,虞仡隨意拉住一名老人,問道:“老丈,請問此地為何聚起如此之多的人,莫非有喜慶之事?“

那老人頗為自豪的笑道:”兩位一看便是外人,好教二位得知,今日是鄭傢的堿坊落成典禮,將軍親自前來為堿坊剪彩,據說落成之後,可日產堿萬斤左右,東海國從此不會再缺堿,堿價也將為之大降,這是利國利民的好事啊,呵呵呵“

”哦,日產萬斤堿?“

兄弟倆交換瞭個不可思議的眼神。

堿確實好用,虞府開始改吃面食瞭,蒸出的白花花大饅頭奇香撲鼻,又松又軟,特別適合老年人食用,不僅把虞潭吃的贊不絕口,多年的老胃病也似乎有所緩解。

這可不是心理錯覺,面食本就有養胃的作用,久吃大米得胃病的概率明顯高於以面食為主食,更何況那時的大米糙的很,對胃的傷害更大。

而且因著油的漸漸普及,雖然豐富瞭烹飪方式,卻不好清洗,餐具用的久瞭,無論怎麼洗,都會蒙上一層油,但堿能去油,用堿水洗碗筷,洗出來異常幹凈,一點油污都不沾。

至於堿在工業上的作用,虞仡還不清楚。

虞喜又問道:“老丈,你說的將軍就是楊府君罷?這鄭傢是何等人物,竟勞得楊府君親來祝賀?“

老人耐心解釋道:”鄭氏傢主鄭繼,乃我郯城孫鄭徐陳四大姓之一,當年郯城一戰,各豪宗聯手也非將軍之敵,被迫向將軍投降,將軍依占田制收走瞭大量的丁役土地。

不過將軍寬厚,並未因此生忌,反而扶持各傢開辦工坊,比如魏傢,辦瞭面粉坊,陳傢以紡紗織佈為主,徐傢主要從事牲畜養殖和皮毛加工,孫傢則是造紙、印刷和造船,另還有榨油的,做鏡子的,做肥料的,各傢幾乎各有所長,今天將軍前來,是因鄭傢的工坊是第一個工業工坊,意義非凡,故將軍特此祝賀。”

兄弟倆又相視一眼,楊彥安置豪宗的手法,倒是出乎意料,虞喜不由問道:“楊府君按占田制強奪丁口土地,難道豪宗就無怨恨?”

老人道:“怨不怨恨老朽不敢妄議,但理該不至於,從古到今,投降者誰不是被嚴防死守,密切監視?也就將軍能有這般心胸氣度,更何況這幾傢失去的人口可以再雇傭回來,失去的土地又有工坊作為補償,收益遠超種田,同時郯城也安定瞭,不象從前各傢明爭暗鬥,動輒就有滅門之禍,怎會不滿?“

虞喜又問道:”那老丈您請恕某直言,您老應是郯城本土鄉人,據聞最初郯城皆為佃客,並無良人,那您老“

”哦“

老人不介意的笑道:”老朽原為孫傢佃農,孫傢歸順之後,老朽被釋為良人,並由相府著專人為老朽改姓,因老朽曾做夢,夢到擁有數十頃良田,傢裡栗米堆積如山,故改姓為田。“

兄弟倆無語瞭,這個姓改的也太草率瞭吧,不過細細一想,又暗自驚心,為佃農改姓,顯然是割裂佃客與主傢紐帶的非常有效手段,會漸漸地讓佃客失去對主傢的歸屬感,如果這個主意出自於楊彥,那此人就太可怕瞭,對人心的把握妙到毫顛。

虞仡也問道:“老丈,請問你傢有幾口人?生活如何?”

老人笑道:“老朽中年喪偶,現有一兒一女,皆已成傢,誕下孫兒兩個,外孫三個,小女早已外嫁,目前傢裡連媳婦在內,共有六人。“

”等等,等等!“

虞仡連忙道:”老丈,照您的說法,您傢該是五口人才對啊,怎會有六口?“

老人臉紅瞭,現出瞭不好意思之色,訕笑道:”兩年前,相府針對孤寡鰥夫做瞭個摸底,撿獨居者搓合,便有人給老朽說媒,是個青州逃荒來的老婦,與子女傢人離散多年,老朽見瞭,模樣倒也合眼,於是這事就成瞭,反正湊在一起過日子唄,互相間有個照料。“

”呵呵,老丈,恭喜啊!“

兄弟倆眼裡的訝色更濃,各自笑咪咪的拱瞭拱手,虞喜便道:”您傢收入幾何?日子可過得來?“

”我傢授田兩百四十畝,並給劣馬一匹,騾一頭,用於耕田拉車,老朽自己、傢中老婦與媳婦種田,其中有麥一百八十畝,桑麻各三十畝,今年麥收,平均畝產四石,得麥七百二十石,畝稅十稅一,計一百四十畝課田,交稅五十六石,自傢餘六百六十四石,再刨除購買肥料的開支與租賃曲轅犁的費用,實得五百五十石左右,扣除口糧、牲畜用糧,能結餘兩百石上下。

另今年又收瞭一季栗,同樣是一百八十畝,畝產兩石,扣除各項稅費,約結餘二百五十石,而桑麻因去年方種,故三年不課,我兒也因長於木工,被孫傢看中,招去船坊做工,每旬回傢休息一日,寒食節、元日、重陽各多休兩天,每日工作四個時辰,管飯,每月另給工錢絹佈各一匹,足值五銖五百錢。

老朽兩個孫兒,一個八歲,一個六歲,在相府開設的免費學堂習武,清晨出門,傍晚歸傢,晌午管一頓飯,每月隻需繳納百錢的紙筆費用,或相應麥栗,或自帶紙筆也可“

老人滿臉幸福,喋喋不休,把傢底一五一十的說瞭出來,兄弟倆是真正的震驚瞭。

兒子在外做工,一年六千錢,絹佈各十二匹,等於是白嫌的,傢裡光是吃麥子,就有兩百石的結餘瞭,再種的栗相當於純利,這是小康啊,恐怕建康中上等良人的生活都未必如此優越!

虞仡打斷老人,不死心的問道:“那徭役如何服?楊府君征戰連連,光是隨軍役夫就是一筆沉重的負擔,恐怕您傢也不例外吧?”

虞喜精神一振,實際上嚴格執行占田制,再風調雨順的話,良人溫飽不成問題,勤快點的,沖擊小康也有可能,相對而言,占田制的平均稅率約十五稅一,東海國十稅一,已經不低瞭,但徭役是能要人命的,很多傢庭,不是繳稅,而是因徭役傾傢蕩產。

一聽到這,老人更來勁瞭,口若懸河!

“兩位怕是不知,東海軍出征,從來不征發役夫,皆由軍卒自行趕車上路,都說爭戰擾民,可除瞭被石虎圍城的那一陣子,我等東海國人,並未感受到任何不便,說起來,這還是將軍勤操軍卒之功啊,無論寒冬酷暑,將士皆須操演,甚至遇上天災,還會出動軍卒抗洪排澇。

將軍有句話說的好,軍民魚水情,以往民見兵,畏之如虎,如今見著兵,則親如親眷。

至於徭役,按規定,丁男年役二十日,丁女年役十日,但嘿嘿,兩位恐怕料不到,相府又另作變通,創出以錢代役的法子,凡是不願服徭役者,可向相府繳錢,相府用這錢去雇人服役,不想出力就出錢,正如三國演義中所說,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皆大歡喜。“

這般手段,堪如天人,兄弟倆服瞭!

這時,有鑼鼓聲響起,老人連忙道:“兩位,剪彩儀式要開始瞭!”

。:

設置 目錄

設置X

保存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