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好友大隋後裔的1000大賞和好友一劍68的打賞
在四道目光的註視下,還有柳蘭子的好奇眼神,楊彥沉吟道:“天博大精深,涉獵談不上,僅一知半解,自漢以來,以蓋天說與渾天說居於主流,其中又以蓋天說更得推祟。”
蓋天說主張天球為半圓形覆蓋地面,始見於周髀算經,是人類對宇宙的最直觀感知,它的貢獻是確定瞭東南西北四象。
而渾天說完善於漢代張衡,認為渾天如雞子,地如雞中黃,主張天球為圓形包裹地面,是對宇宙的進一步探索。
後世有人認為渾天說等同於古希臘的地圓說,這其實是一種曲解,渾天說的本質仍為天圓地平,無論是蓋天說還是渾天說,其思想基礎離不開陰陽五行,投射到政治生活中,依舊是陽貴陰賤、綱常倫理那一套,而這恰恰是楊彥想要打擊的思想體系。
虞喜點瞭點頭:“楊府君說的不錯,虞某主張渾天說,一具渾儀可盡解其秘,漢代張衡曾制出渾儀,惜乎毀於漢末董卓之亂,之後制法失傳,不過虞某經多年研究,總算是勉強復原出一具,現置於餘姚鄉裡。“
”哦“
崔訪訝道:”虞君竟復原出瞭渾儀“
史書有載,渾儀有二,其一較大,通體黃銅制成,分內外兩重,外重由三個相交的大圓環構成渾儀的骨架,設四柱支撐,內重以軸固定在骨架的可轉動雙環上,雙環直徑八尺,之間夾置一具可以俯仰的望筒,長度也為八尺,他的最大作用是標出天北極與天南極,測量天體的赤道坐標。
另一具稱為渾象,尺寸較直徑二尺二寸,也為銅鑄,以一個大圓球包裹地平面,地平面將圓球一分為二,半覆地上,半沒地下,球表綴以星象,黃道佈以日月五星,另安二十八宿中外官,以白黑黃三色為三傢星,即甘、石、巫咸三部星經,以水力推動,昏旦中星與天相應。
渾象不單用來演示天象變化,也是研究日月五星運動規律的必不可少工具,簡而言之,根據實際觀測的日月五星相對於恒星的位置,能夠把日月五星準確地安置在黃道的不同部位,再通過繼續觀察,就可以瞭解行星相對於恒星背景的運動規律,從而測算出行星的會合周期。
虞喜頗為自得,捋須微微笑道:”他日有遐,當請崔公過府一觀,不知楊府君主張哪種學說“
他也隻是隨口一問,完全是出於炫耀心理,畢竟再是清心寡欲的人,總有著自己的追求,也很樂於向別人炫耀自己的理論學識,以獲得心理上的滿足感。
楊彥不急不忙道:“本將認為,宣夜說比渾蓋二說更加切合宇宙的實際。”
“呃”
眾人齊齊看望向瞭楊彥。
宣夜說是中國古代天文三大流派之一,因理論過於超前,故不為統治者重視,未能廣泛傳播。
該學說主張宇宙無限寬廣,天空本沒有色彩,因無限高遠才被看成蒼色,日月眾星浮生虛空之中,依賴氣的作用,或運動,或靜止,各天體運動狀態不同,速度各異,並非附綴在有形質的天上,而是漂浮於空中。
宣夜說既便以現代人的視角來看,也是有相當意義的,它的進一步發展認為連同天體、包括遙遠的恒星與銀河都是由氣體構成,可惜的是,如此卓越的思想,竟逐漸湮滅在瞭歷史長河當中。
“嘿”
虞仡嘿的一笑:“虞某雖不懂天象,卻也聽過杞人憂天之典故,若按宣夜說所言,日月星辰浮於空中,那為何不會墜落再退一步說,若是真的墜落又該如何,豈不是要把大地砸個窟窿”
楊彥以憐憫的目光看著虞仡,這真是無知者無畏啊,偏偏虞仡還一幅振振有辭的模樣。
實際上就當時而言,虞仡舉的例子正是宣夜說最為人詬病之處,雖勉強有解釋,天高窮於無窮,地深測於不測,方則俱方,圓則俱圓。
這話的意思是,日月星辰各自運行,有自己的規律,卻因缺乏觀測數據,沒法讓人信服。
幾人再次望向楊彥,很明顯,虞仡的逼問點中瞭楊彥的死穴。
楊彥微微一笑:“日月星辰之所以不會墜落,是因我等生存的大地也是一個圓球,姑且命名地球,與其他天體同樣漂浮在宇宙中,彼此之間相隔難以想象的距離,而宇宙無邊無際,既然如此,談何墜落亦如汪洋中的兩滴水滴,不存在誰墜落誰上的問題,或許天上的星辰有許多比我們這顆地球還要大呢”
鄙視、不屑、惋惜
投射過來的目光中,沒有一道是帶著懷疑或深思,就連最祟拜楊彥的柳蘭子都投來瞭惋惜的目光,這分明是在理屈詞窮之下說起瞭胡話,如果不是顧及到楊彥的身份,怕是有人會哈哈大笑。
虞仡瞬間鬥志昂揚,得意道:“虞某請問,若大地是圓形,站於背面之人為何不會掉下去難道說所有人都站在朝上的一面,可是如此”
楊彥淡淡道:“物與物之間,存有一種相互吸引的力量,名為萬有引力,比如說桃子成熟瞭會落向地面,再如向天空扔石子,無論力氣有多大,這顆石子終將落於地面,這是由於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對附著於之上的所有物體都存在萬有引力”
“這”
虞仡一時語塞,楊彥所列舉,都是普遍存在的現象,不由望向瞭他的堂兄。
虞喜拱瞭拱手:“將軍所言確有幾分道理,隻不過以此論證大地是球形著實蜚夷所思,上古先賢從未有此說法,不知將軍能否舉出實證”
楊彥反問道:“虞君既精通天象,想必曾觀測過月食,月食時,月面上出現弧形的明暗界限即可證明地球為圓,因地球的影子擋住瞭月亮,月亮也是圓形球體,環繞地球旋轉,當月亮運行至地球的陰影部分時,兩者之間的地區會因陽光被地球遮閉,故顯得月球缺瞭一塊,而此時,太陽、地球、月球處於同一條直線上。
我再舉個例子,不知虞君可曾見過海船若是仔細留意,海面上的船隻駛來,總是帆先出現,之後才是船身,這恰可證明咱們賴以生存的大地為球形。”
“對瞭,虞某想起來瞭”
虞仡突然驚呼:“有一回於浙江今錢塘江口眺望船隻,正如將軍所說,先出現船帆,再出現船身,若是將軍不提,虞某還差點忘瞭呢”
刁協和崔訪交換瞭個不可思議的眼神。
虞喜則陷入瞭沉思,他確實觀測過月食,回憶著當時的場景,眼中不時就閃出不解,或是懷疑的光芒。
楊彥暗暗點頭,他並不奢望時人能一下子接受地球是圓形這一事實,而是希望能帶來思考,帶來懷疑,促使他們去探索研究。
片刻之後,虞喜問道:“日月圍繞大地東升西落,故有晝夜之分,按將軍您的說法,如何解釋晝夜”
楊彥點頭道:“虞君問好的,之所以有晝夜之分,在於地球是一個自轉的球體,一面對著太陽,另一面必是黑夜,正如宣夜說表述,所有的星球起初為氣體,因旋轉使力歸於中心,稱之為向心力,在向心力的影響下壓縮為固體,而自轉的過程不會驟然而停,隻會越轉越慢,因過程極為緩慢,不人所覺察。”
席中幾人如聽天書,也確實,一個是古代樸素哲學,另一個是現代文明哲學體系,聽懂才是見鬼,其實楊彥的目的是盡量為科學的發展開啟一扇大門,並試著把今古兩種哲學體系結合起來,取今之精華,去古之糟粕,產生一種嶄新的思想體系。
當然瞭,這個任務很難,可是連試都不試,又怎會有成功的可能呢
如今唯一的好,就是楊彥的身份,所有人都不敢對他的言論輕忽視之,這就使得眾人雖持保留態度,卻不至於出言嘲諷。
虞喜又問道:“天有四時,以太陽所處黃道位置劃分,以二十四節氣的四立作為季節起點,若非太陽東升西落,又怎能這般劃分,且由農時來看,如此劃分並無不妥,不知以將軍之見,如何解釋四時”
楊彥道:“天時分四季,在於地球圍繞太陽公轉,每轉一圈為一年,且軌道橢圓,與自轉平面略有傾斜,每年不同的時刻,地球處於公轉軌道的不同位置,因而不同地區接受到的太陽光照不等,熱量有多有少,如此便有瞭季節變化和冷暖差異。”
說著,楊彥抬眼一一掠過眾人,細心留意著神色變化,基本上都是茫然,隻有虞喜似在深思,於是道:“說一千,道一萬,天文是一門務實之學,須以實際觀測作為參照,虞君若是不急著離開,不妨多留幾日,本將盡快制出一副天文望遠鏡,可將星辰放大十幾倍,乃至數十倍觀測,以虞君之能,看的清,道理明,便會知楊某所言不虛。“
”哦“
虞喜大感興趣道:”若果是如此,豈非神仙手段虞某拭目以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