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八八章 兩難庾亮

作者:上林春 字數:3170

與司馬紹的志得氣昂不同,陶侃父子垂頭喪氣,庾文君看在眼裡,暗暗點瞭點頭,問道:“請問陶公,傢兄可知陛下回京?”

陶侃拱手道:“回皇後,陛下身份敏感,臣怕惹來不必要的麻煩,故未聲張。”

庾文君道:“請陶公立刻遣人去往孤傢,請傢兄來江乘迎接陛下。”

“這……”

陶侃遲疑道:“陛下與皇後舟車勞頓,而江乘狹小,不足以奉駕,不如先向建康行去,再通知尊兄,於建康城外奉迎,豈不是兩全其美?“

庾文君擺擺手道:”陛下這一兩年來,歷盡苦楚,些許簡慢不算什麼,江乘既不足以奉迎,那就地紮營便是,陛下亦倦瞭,不宜趕路。“

”這……“

陶侃現出瞭為難之色。

本來局面就不受掌控,若再把庾亮招來,恐怕會橫生節枝,他現在隻想把司馬紹迎進石頭城。

庾文君臉一沉道:”陶公是否另有要事?有事你且去,陛下不會怪罪,明日陛下自行回京。“

”那……臣去安排。“

陶侃無可奈何,拱手應下,庾文君則手書一封,由陶侃安排的兩名親衛送往建康。

全軍就地紮營,無聲無息,另有船隻有條不紊的把明軍將士渡來,碼頭上雖人頭湧湧,卻不見雜亂,陶侃不由暗自心驚,問道:“陛下,明軍是否也往建康?”

司馬紹其實挺猶豫的,由明軍護送他回建康,顯然不妥當,可是他信不過陶侃啊,相對而言,他更加相信楊彥,哪怕楊彥的居心不難猜,無非是把自己送回來制造兩皇相爭的亂局。

不過這也恰恰說明瞭楊彥沒有殺他之心,這才是最重要的,明軍讓他感覺到瞭溫暖和安全。

這乍一聽很不可思議,但是別忘瞭,是誰陪伴瞭司馬紹的人生低潮時期?

是明軍!

是誰將他從危難中拯救出來?

也是明軍!

又是誰奔波千裡保護他的安全?

還是明軍!

在潛移默化中,司馬紹竟對明軍生出瞭好感,也時常嘆息,自己為何就沒有這樣一支紀律嚴明的無敵鐵軍?

當然瞭,司馬紹不是沒打過隨行明軍的主意,可當時人還是很有道德底限的,既然認瞭主,就輕易不會背叛,除非楊彥有重大失德之舉,再從利益的角度考量,叛出如日中天的明國,去跟隨一個前途難料的被廢君王,可能麼?因此略一試探,司馬紹就打消瞭這個不切實際的念頭。

暗暗嘆瞭口氣之後,司馬紹望向瞭明軍將領季弘。

季弘也是李矩的部下,與郭誦、段秀、李槐等人一同投瞭明軍,不得不說,李矩軍中的將才還是挺多的,隻是他運氣不好,占據洛陽,夾於石勒和劉曜之間,而廣袤中原大地,諸候林立,沒有他發展的空間,才造成瞭他將多兵寡的奇葩局面。

最終便宜瞭楊彥。

但是退一步看,正是因李矩長年作戰,以弱拒強,才鍛煉出瞭一批年青將領,郭誦、段秀等人身經百戰,眼界、決斷力,乃至兵法、個人武藝,都非尋常兵將能比,能在殘酷的戰場上活下來的,都是皎皎者,因此到底是時勢造英雄,還是英雄引領時代,很難說。

這時,季弘便道:“我傢大王差末將護送晉主回建康之後,暫歸於王妃統轄,故末將的去留由王妃作主,末將並不知如何安排。”

“嗯~~”

司馬紹現出瞭滿意之色。

在建康撲朔迷離的局面下,他需要一支軍隊守護自己的安全,而明軍,就是他的定海神針,是他敢於單刀會陶侃的底氣。

司馬紹好歹當過幾年太子輔政,又當瞭一年皇帝,對權力場上的勾當是明白的,真要是無兵無卒的來見陶侃,搞不好就被軟禁瞭。

陶侃則眉心微擰。

季弘雖說的很客氣,卻很明顯,這支軍隊來瞭就不會走,加上原有的駐軍,明軍在建康竟有瞭近三萬之眾,敵國在自傢都城駐軍,擱哪朝哪代都沒法想象,形同於明國把一把尖刀頂在瞭晉室的腰眼上。

突然陶侃猛一個激凌!

他看明白瞭楊彥的佈局,明國在濮陽屯駐重兵,距襄國四百裡,輕騎兩日一夜可至,嶢關距長安五十裡,大軍朝發夕至,而建康……明軍就駐在覆舟山上啊,渡過後湖,便是苑中和宮城!

楊彥的佈局,雖未必是直搗黃龍,卻也是用刀指著你的黃龍!

因都城被直接威脅,三國向明國用兵之前得先掂量下,兵力少瞭,不痛不癢,還容易被對方打殲滅戰,兵力多瞭,則都城空虛,這是任何一位當權者都不允許的。

隻是要想清除這個威脅,也絕非易事,劉曜久攻嶢關不下,便是例證,可以毫不客氣的說,一日嶢關不破,劉曜主力就不敢出關作戰。

陶侃不由去想,建康的權貴怎會同意明軍駐紮,又從何時開始?

根源在於元帝!

當初楊彥返京,恰逢王敦發兵清君側,因此不出意外的被抓瞭壯丁,楊彥則借口兵力不足在建康就地征兵,這是個合情合理的要求,元帝允之,但楊彥兵出偏門,不與王敦作戰,而是出奇兵,趁周傢莊園空虛,偷襲義興周氏,俘獲瞭上萬口,又利用周札軍心不穩的機會一舉殲之,兵力達到近萬。

這本是不被允許的,可元帝被軟禁深宮,管不瞭外面的事,王敦又另有考慮,持默許態度,這就讓楊彥以保護裴妃為名,在建康留駐瞭一支軍隊,那時楊彥還算晉臣,朝中公卿無話可說,及至司馬紹被廢,皇帝走馬觀花的更換,朝庭局面異常混亂,竟然沒人關註瞭,明國在建康駐軍也成瞭既成事實。

‘當真好手段啊!’

陶侃暗暗嘆服。

現在回過頭來看,楊彥分明是有蓄謀的,步步為營,不急不燥,如溫水煮青蛙般在建康留下瞭一支軍事力量。

不過陶侃自己一屁股麻煩,暫時沒法理會這筆歷史爛帳,而庾亮見駕,也要等到明天,他靜下心來,暗暗思索著未來的行止。

司馬紹也回到帳中,摒退瞭庾文君,獨自坐著發呆,對於未來,他也要好好想想。

漸漸地,天黑瞭,用瞭簡單的晚膳之後,司馬紹一傢洗漱一番,在明軍的保護下,進帳休息。

……

建康青石巷,庾府。

庾亮心煩意燥,負著手來回走動。

案頭攤著庾文君的親筆信,情真真,意切切,司馬紹居然回來瞭,就在江乘,讓自己去接駕!

“大兄,去與不去,速拿個決斷!”

庚懌從旁道。

庾懌三十出頭,是庾亮長弟,歷任暨陽縣令,後被司馬沖征為司馬,不是長水校尉司馬,而是王府司馬,庾懌自然不可能去淌這渾水,故賦閑在傢,後司馬沖被楊彥廢去,庾亮舉賢不避親,征庾懌為散騎常侍兼左衛將軍,掌握宮城的部分兵權,是庾亮的得力臂助。

“呵呵~~”

庾亮苦笑道:“友婿(妹夫)既回,朝中二帝相爭已不可避免,明王居心惡毒啊!”

“哎~~”

庾懌也跟著嘆瞭口氣:“王處仲大意瞭,竟被楊彥之把人劫走,友婿自此將與他不死不休。

但更可悲的是陶士行,本以為手執大義名份無人能奈何,卻不料被狠狠擺瞭一道,被迫與友婿綁在一起,怕是脫身不得,那楊彥之,確是不凡啊。

甚至我傢亦是陷入瞭左右為難境地,當初友婿被廢,兄未能站出阻攔,友婿與小妹必懷恨在心,若是奉迎友婿,隻怕日後討不瞭好,亦會被太後怨恨,可若是不管不聞,萬一友婿重奪帝位,那我傢縱有小妹求情,亦是無事無補,大兄須慎重才是。“

庾亮點頭道:”這還是其次,滿朝公卿支持太後幼主,非是無因,實乃友婿過於剛厲,乾綱獨斷,人心漸失,故既便是奉迎回來,也不得人心,而我傢還須與陶士行為伍,自此與士人決裂。“

在新朝中,庾亮挺受重用的,鄭阿春並不糊塗,她心知元帝之所以不得終善,根源在於被青徐僑門挾制,因此有意疏離瑯琊王氏、諸葛氏、泰山羊氏等青徐顯貴,恰好王敦作反,王導為避嫌,閉門不出,連帶著整個青徐僑門聲勢大減,以庾亮為首的豫州僑門自然迎風而上。

從庾亮,卞壼,周顗弟周嵩,到謝尚叔父謝裒,大量豫州僑門充斥朝庭,吳姓士人的的政治地位也大有改善,主要是司馬昱根基淺薄,不僅是外國君主楊彥所立,天然不具備繼位的合法性,還有陶侃領大軍輔政,讓人寢食難安,故不得不團結大多數,導致瞭無心插柳柳成蔭,朝庭居然空前團結。

如果庾亮去奉迎司馬紹,幾乎就等於是和士人決裂。

庾懌問道:“大兄可是決定瞭不予理會?”

庾亮擺瞭擺手:“畢竟小妹與你我有兄妹之情,三個外甥年紀尚幼,僅僅出於情義,不去會被人說三道四,也罷,明日一早,你與季堅(庾冰)、幼序(庾條)與稚恭(庾翼)代我去迎。”

庾氏五兄弟,除瞭庾亮,去四個,也算禮數甚恭,而身份最敏感的庾亮不去,則是變相的表明瞭立場,可謂兩方面都有交待。

“如此甚好。”

庾懌也沒有更好的辦法,拱手應下。

:。:

設置 目錄

設置X

保存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