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雄頓時出瞭一身冷汗,裡面的道理很簡單,如果楊彥出瞭意外,那明軍首先是斬殺所有降卒,以免發生意外,他李雄肯定逃不掉。
至於預想中的明國動蕩,權臣挾幼主生異心,那都是回師洛陽以後的事,跟他沒關系瞭,畢竟明國這麼大的攤子,誰都清楚一旦散掉,所有人都落不到好,隻有維持著明國,才能保證自己的利益。
‘娘的,還要老子為你擔心!’
李雄暗罵。
不片刻,楊彥已準備妥當,他的登山裝備很簡單,一件緊身且袖口褲腳都收緊的粗麻佈衣服,由於沒有登山鞋,索性不穿,赤腳攀爬,腰部一側別著支鐵錘,別一側別著把鋒利的bǐshǒu,背上綁瞭兩根兩尺長短的粗大鋼錐和一條長達二十丈的結實繩索。
整套裝備中,數繩索最重,體積也最大,二十丈是攜帶的極限,長度再加上去,重量倒不算什麼,而是那超大且軟軟的體積將會影響到身體的平衡。
楊彥深深吸瞭口氣,手腳並用,如猿猴般利索的向上攀去,讓人不由產生瞭一種錯覺,這究竟是懸崖還是平地?
在下面觀看的眾人贊嘆不已,也大為欽佩,換瞭他們,恐怕腿都打軟瞭,也均是把心懸在瞭嗓子眼。
尤其是任皇後,玉手輕掩檀口,見著一個黑點由大變小,迅速上升,俏面滿是不敢置信之色。
要知道,楊彥是大王啊,一國之尊,竟然幹這種事,偏偏還不是什麼粗鄙武夫之類,再回想起李郎,若是能有明王的一半,那該有多好啊?
‘哎~~“
任皇後幽幽的嘆瞭口氣,不禁瞥瞭眼李雄。
李雄頓時一股無名妒火直沖腦際,哪怕明知道楊彥摔下來他也得陪葬,卻仍是忍不住的在心裡詛咒!
楊彥一口氣爬到一處壁面稍有起伏之處,腳趾緊緊摳住懸崖縫隙,快速騰出一隻手,電般拔出背上鋼錐,運勁向壁面一刺,嗤的一聲輕響,鋼錐沒入半尺,仿佛構成這巖壁的不是堅硬的礫巖,而是松軟的沙土,隨即他又操出大錘,猛擊瞭幾下,把鋼錐釘入瞭尺許深。
緊接著,又拔出另一根,平行紮在右側半尺,再敲擊進去,然後就是最為困難的系繩索。
楊彥一手抓緊鋼錐,雙腳緊摳巖壁,另一隻手從背上盤成一圈的繩索中拎出索頭,一邊慢慢抽出,一邊小心的纏繞在兩根鋼錐上,待打瞭個結實的死結之後,把背上繩索向下一扔,一條長達二十丈的索橋搖搖晃晃的出現在瞭峭壁上。
剎那間,下面爆發出瞭如雷般的歡呼聲。
甚至楊彥還聽到瞭李卉兒的尖叫聲。
其實這一手看上去輕輕松松,卻很危險,尤其是繞繩索的時候,由於崖間的風力極大,僅能靠一隻手保持平衡,稍有不慎就是粉身碎骨的下場。
楊彥又不厭其煩,反覆攀上攀下五次,一根百丈長的索橋才算大功告成,當然瞭,隨著高度增加,危險性也是一次比一次大。
最終,楊彥長籲瞭一口氣,獨自一人站在山崖頂端,向山後望去,山峰連綿,無邊無際,風景還是挺不錯的,有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之感慨,可楊彥不僅沒半點心情,還反而暗暗叫苦,畢竟山峰林立,一眼望不到盡頭,即便艱難的攀瞭上去,想繞到下辯後方,恐怕還不知道要繞多遠。
‘哎,劉邦占瞭個大便宜啊!’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典故出自於史記,也變相抬高瞭韓信的謀略,這實際上是司馬遷不瞭解當時秦嶺的狀況,在漢高後二年武都大地震之前,秦嶺山間有廣闊的大澤,變相抬高瞭水位,那時西漢水和漢水連為一體,可乘船從漢中直接抵達關中,多方便?
否則以公元前幾百年的生產力水平,那時劍閣還未開鑿,秦國憑什麼攻占巴蜀?而楚國距巴蜀更近,為何不去占瞭這天府之國?
秦國靠的就是水路運輸,把大量兵員物資由西漢水入嘉陵江,一路入蜀。
楊彥不相信劉邦會放著水路不走,反過來翻山越嶺走山間小道,因此暗度陳倉,實則是渡,而不是度。
一字之差,難易如天壤之別!
楊彥搖瞭搖頭,覺得還是先探探路,於是收回目光向下看,崖下的道路細小彎曲有如一根線,下面的人群比螞蟻大不瞭多少,如此之高,換瞭一般人早就兩腿發軟,渾身打著哆嗦,不過他藝高人膽大,絲毫不懼,當即抓住繩索,身形一縱,一溜煙滑到瞭谷底。
稍事休息瞭片刻,楊彥帶上部分千牛衛向上攀爬,有瞭繩索倒也輕松,沒多久,一行十數人攀到瞭山頂。
乍一見到這層巒疊障的壯觀景象,無論男女,均是渾身一震,臉面漸漸地浮出瞭感動之色,癡癡凝視著那如畫卷般的景致。
楊彥卻掃興的打斷:“走吧,咱們去探探路,抓緊時間,別久不出谷讓劉嶽生瞭疑心就麻煩瞭。”
柳蘭子眉頭一皺道:“大王且慢,妾有個提議,不知當講不當講?”
“哦?”
楊彥饒有興致道:“說來聽聽。”
柳蘭子一指前方:“妾以為,不妨向前面走走,看看地形如何,如果合適,可以從山頂向下扔火彈,如此則無須繞道偷襲,破劉嶽易如反掌。”
這個方法的確不錯,簡便易行,比繞路偷襲省瞭不少工夫,楊彥打趣道:“呵呵,看不出來啊,蘭子也能出謀劃策瞭,走,咱們上前面瞧瞧。”
柳蘭子心裡一喜,卻裝作毫不在意,隻是淡淡的笑瞭笑。
約半個時辰之後,眾人停瞭下來,向下看去,地形地貌一目瞭然。
腳下是一片方圓近千裡的山間谷地,一大一小,有寬達百丈的谷道相連,狀如葫蘆,下辯位於葫蘆小頭處,大頭人跡罕致,隻有一座土丘名為固山,劉嶽一部正屯駐山上。
這樣的佈局,大片土地不利用起來,放在現代很難理解,但古時築城,首重軍事防禦,葫蘆嘴正對著仇池的方向,因此下辯的主要作用,是防禦來自於仇池的敵軍,而不是出岐山道的蜀軍。
眾人又仔細打量向固山,山坡營帳林立,從規模判斷,約有萬人,楊彥不由暗叫僥幸,因為固山與下辯互為倚仗,如果不考慮繞路的因素,以奇兵下山,極易陷在兩地中間,趙國必以鐵騎來襲,多半是全軍覆沒的結果,不過有瞭崖頂上的助攻又不一樣。
接下來的數日,楊彥又爬上去一趟,單獨設置瞭一條繩索,系上吊籃用以運送火彈以及弩箭、兵器等物資。
另一側山崖也同樣施為,設置瞭兩條繩索,一條攀人,一條運貨。
經過連續五天日以繼夜的輸送,在兩邊崖頂各屯積瞭五千枚火彈,同時還從山越和僚人中挑撿瞭兩千敢死之士攀上崖頂,由尤芒率領,將於適當時機墜下山崖,奔襲下辯。
而在這段日子裡,為瞭吸引劉嶽的註意,楊彥每天都帶人出谷去探查,並且著大嗓門軍士喊話勸降,一副拿岐山道出口無可奈何的模樣,令劉嶽樂得捋須直笑,還也遣出軍士與明軍對罵!
他清楚派軍出陣追不上楊彥,索性以罵戰挫明軍士氣,並鼓舞己方士氣。
六月一日,楊彥再次率領五百精騎奔往固山前方,但是與以往不同的時,谷口裡,已經有數千輛大車整裝待發。
距固山營寨兩百步左右,楊彥放眼望去,劉嶽正於陣前候著呢,仿佛每天不與自己對罵上一陣心裡不舒服似的。
就看到劉嶽遠遠喚道:“明王,每日徒逞口舌之利又有何用?本將勸你還是速速退去為佳,岐山道豈是如此輕易出得?可莫要偷雞不成反失瞭把米啊!”
.”呵,來的容易哪能輕易讓明軍退去,待他糧盡,咱們入岐山道追擊,說不定明王英雄一生,岐山道就是葬身之所啊!“
”明王,不若你退出武關,我傢陛下可與你交好,相不兩犯,如何?“
”哈哈哈哈~~“
.。頂點:m.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