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九章 鏜床

作者:米釀 字數:2260

忙完瞭招募士兵的活,李植開始做鏜床。

鏜床是用來給有孔工件的孔洞進行加工的機床,早在十五世紀就出現瞭,是用來加工火炮的。近代較為成熟的鏜床是一七七四年由英國人威爾金森發明的,最初也是用來加工炮筒,後來改進瞭用來加工蒸汽機汽缸。

作為一個工業設計師,李植當然知道鏜床的原理。

李植如今已經作出瞭軸承,做出鏜床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李植做的是人力鏜床。鑄造瞭幾個齒輪做傳動裝置後,李植將人力轉動的旋轉力傳到瞭鏜桿上。在軸承中轉動的鏜桿十分穩定,鏜桿高速旋轉中逐漸向前運動,就能逐漸擴大加工物的孔洞。

用鏜床來加工工件上的孔洞,比用鉆頭來鉆孔精確的多,能鏜出精度更高的孔。

李植做出的鏜床是用來加工步槍槍管的,鏜桿李植使用的是自己能搜集到的最好鋼材蘇鋼。雖然沒有合金鋼,但淬火再回火後的蘇鋼切削熟鐵是沒有問題的。

李植帶著十個鐵匠在鐵匠鋪裡忙瞭十五天,做出瞭大明的第一臺鏜床。

做好瞭鏜床,李植在鏜床上為槍管做好瞭專門的固定槽,讓槍匠用鏜床鏜槍管。槍匠們先用細鏜桿鏜,再用粗鏜桿鏜,用瞭一天時間就鏜好瞭一根槍管。

槍管鏜出來瞭,看上去挺好,但李植心裡沒底。他讓槍匠用尋常用藥量四倍的火藥檢驗鏜出來的槍管,發現火藥炸過後槍筒沒有裂紋,沒有問題。

試驗成功後槍匠們圍著鏜床左看右看,為將軍大人制造出這麼精巧的機械贊嘆不已。將軍大人一定是魯班投胎轉世,否則怎麼會每隔一段時間就能發明一個新物事出來?

跟著將軍大人做事,前途似錦。

“大人高明!”

“大人真是神仙一般的人物!”

“我造鳥銃造瞭十年瞭,還不知道可以這樣做槍管!”

聽到工匠們的贊嘆,李植得意地笑瞭笑。

有瞭這鏜床,米尼步槍的制造速度可以極大提高。現在一天就能鏜好槍管,一個槍匠隻需要七天就能完成生產一把米尼步槍的全部工序。比起以前一個月制造一把步槍的速度,鏜床能讓速度提高三倍。

以前沒有鏜床,李植隻能靠雇傭更多匠人來制造步槍。實際上李植已經把周圍幾個州縣的槍匠搜羅一空,再雇傭更多槍匠要去京城或者山0東瞭,這種思路的操作性和成本都十分不理想。但有瞭鏜床,加工槍管就快多瞭,李植也不需要繼續擴大自己的槍匠隊伍瞭。

做出瞭鏜床,李植仿佛已經看到幾千幾萬把米尼步槍堆積在倉庫。

有瞭更多的步槍,士兵們就能組織更多的打靶訓練,不怕打靶太多報廢槍支。因為經常打靶訓練,如今四千老兵的米尼步槍都快接近使用壽命瞭,需要裝備新槍。再加上四千新兵需要大量的打靶訓練,訓練需要的槍支數量是很大的。

報廢的槍支用料是可以拆開來回收的,槍支的各個部件可以分別回爐重鑄,等於報廢的槍支重新制造不需要多少材料費,隻需要人工費。而鏜床讓造槍的人工費大大降低瞭。所以槍支報廢重造就不需要多少銀子。

李植立即讓五百個工匠全部停止瞭米尼步槍的制作,全部組織起來制造鏜床,要在一個月內造出一百臺鏜床。隻要有瞭一百臺鏜床,五百工匠們輪流使用鏜床,就能在一個月內生產兩千多把米尼步槍,滿足八千士兵的訓練需求。

十一月中旬,天0津的氣溫已經很低,寒風呼嘯。城北的土窩子已經無法幫助難民們抵禦嚴寒,到處漏風。好在給難民們的房子已經建好瞭李植九月份在周圍州縣招募瞭一千五百泥瓦匠,加上難民們自己動手給泥瓦匠們打下手出苦力,兩千多戶難民傢庭的新房子已經全部在十一月中旬建好。

難民的房子鋪著瓦頂,防雨防風沒有問題,但為瞭趕工期,房屋的磚面上沒有塗石灰。水泥磚墻裸露著,看上去沒有那麼美觀。不過難民們沒有那麼多講究,他們之前在傢鄉住的大多是漏風漏雨的茅草頂土屋子,能住上磚瓦房子已經非常高興瞭。

以後等難民們收獲瞭糧食,生活富裕起來,再找人塗白石灰也不遲。

不但如此,給難民們修建的屋子也比較一千五百泥瓦匠一共建瞭三千二百間屋子,算下來要三個難民合用一間屋子。不過這也不是大問題:給貧民們建的屋子聚集在小村子裡,在屋子和屋子之間留有很大的餘地。等第一年應付過去瞭,第二年等貧民們收獲瞭糧食得瞭銀子瞭,就可以在預留的空間上擴建屋子。

另外,難民們棉被棉衣不足。

雖然被韃子掠去時候難民們也是帶著棉衣棉被的,這是窮人傢唯一值錢的東西瞭,即便被韃子掠到遼東去他們也會帶著棉衣棉被。但以范傢莊的標準來看,這些大明窮苦貧民們的棉衣棉被就十分寒磣破破爛爛的棉衣,幾個人合用的棉被。靠這樣的裝備過冬,挨凍是難免的。

李植不想自己領地上有人凍病凍死,十月份就讓人到周圍各州縣買瞭六千張棉被,又訂做瞭六千套范傢莊士兵穿的制式棉襖,棉襖上染著大大的范傢莊三個字。這些東西到瞭十一月中旬到位瞭。李植把它們送到瞭貧民們的村子,分發給貧民們。

這些棉襖都是寬大的,貧民們湊合湊合都能穿上去。當然李植也給貧民們發瞭針線剪刀棉襖尺寸差太多的話就自己動手改一改尺寸。明代的女人都是會做針線的,改一改衣服都是會的。

農民們聽說將軍大人發過冬的衣服,歡天喜地領瞭去瞭。

鄭暉組織吏員記錄哪傢哪戶領瞭幾張棉被幾套棉衣這些過冬裝備李植也不是白送給貧民們的,這些棉被和棉襖李植花瞭五千兩銀子,是要農民第一年收瞭租子後就歸還給李植的。農民第一年種春小麥,估計每戶能收入二十三、四石糧食,五口之間刨去吃食還能餘下十石糧食換二十兩銀子,買一些棉衣棉被都是買得起的。

見貧民們過冬準備不足,各種用度都不足,李植怕農民們缺過冬的雜用物資,幹脆又每戶借瞭五兩銀子給農戶,讓他們缺什麼就自己找商販購買,約好來年收瞭麥子時候用糧食還錢。農民千恩萬謝地拿瞭銀子,卻一個個不舍得用,都存瞭起來。

不過手上有瞭錢,這些貧農真遇上困難瞭就有瞭依仗。

安頓好農民,天氣立刻就轉冷瞭,寒冬來瞭。

設置 目錄

設置X

保存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