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九,你看。前邊那邊就是新兵營瞭。”翌日上午,也就是至正十四年三月初六這天。在襄陽城外,張世華拿手指著不遠處的那處將再度被使用起來的新兵營,也不由朗聲對著趙九他介紹起來。
“這處新兵營,一共將會訓練近三千兵丁,訓練期限則是三個月整。而像這樣的新兵營,此番一共將會被使用七處,共訓練兩萬人。這便也就是說,等到三個多月之後,我軍也便會得到足足兩萬訓練有素的新兵。”
“三個月,足足兩萬訓練有素的新兵。”聽到張世華這樣的話,跟在張世華身旁,落後張世華半個馬頭的趙九也不由感慨的點瞭點頭。“這般將新兵統一集中訓練,不但保證瞭士兵的素質,更是大大節省的精力和時間。
主公此法,真可謂是一舉多得之計啊!”趙九這般說著。沒有說一舉兩得,而是說一舉多得。顯然他也知道,這樣統一集中訓練新兵,更可以加重張世華對新兵們的影響,提升新兵們的忠誠。
“呵呵,阿九。你覺得,這天下如今的局勢是如何?”對於趙九奉承的話,張世華呵呵一笑,催馬前行,走上一處高坡,然後看著遠處的蒼茫天地,卻是忽的問出瞭這樣一句話來。
“天下局勢?”忽的聽到張世華這樣問,趙九的心中自也是有些不解的。不過不解歸不解,但張世華既以發問,趙九他頓瞭頓,整理瞭一下語言後,便也不由朗聲回到:“元蒙韃虜,倒行逆施。
今天下以民怨如沸,可這元蒙韃子,卻照樣視民如草芥。不知道加恩撫民,隻妄想以刑罰刀劍戮而得安。這般愚蠢行徑,簡直等於同飲鴆止渴。故在屬下看來,元蒙朝廷其滅亡,已然是大勢所趨瞭。”
“是啊!”聽到趙九這般說,張世華面色一肅,也不由認同的點瞭點頭。“唐太宗有言:‘君如舟而民如水。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方今,元蒙朝廷苛捐雜稅多如牛毛不說。
中樞為掠奪民財,更是大肆濫發寶鈔。他們拿著等同廢紙一般的寶鈔向民間百姓購買‘等價’物資,而等到百姓交稅,卻反要拿出白銀真金。這般行徑,又豈是竭澤而漁這四字形容的瞭的。這完全就是在敲骨吸髓啊!
在他們這般行徑之下。使得如今天下的百姓,要麼就是困於傢中挨餓等死,要麼便就隻能造反求活。這般局面,又豈是以死相畏、屠徐州一城便就解決的瞭的。
哼。在此時,莫要說元蒙韃子屠徐州一城瞭。他們就算將整個中原都殺成白地,又能如何。民不畏死,何以死畏之。”
“主公真知灼見,遠非臣能所及。”身旁,聽到張世華說出這樣的一番話來。趙九倒也不由再度奉承瞭張世華一番。
所以對此,張世華也不由笑瞭笑,並轉過身來,拿著馬鞭指著他道:“阿九啊阿九。你我不過大半年不見,怎麼你也學的油嘴滑舌瞭呢。”
“這個,主公真的是錯怪瞭。方才,臣端的是有感而發。”聽到張世華取笑打趣他,趙九倒也不由笑著,這般說道。
“你呀!”對此,張世華也不由再度笑著搖瞭搖頭。
“阿九,你且聽我給你說。”打趣瞭一番後,張世華面色再度肅然,不禁再度朗聲道:“去年五月,泰州張士誠占據高郵,自稱誠王,阻斷漕運。到今日為止,也差不多有近一年時間瞭。
過去這麼久,料想仰漕運方才能得以飽食的北境,定然已經陷入瞭捉襟見肘的困境之中瞭。雖說元大都在年前因為開辟瞭海路,化解瞭糧食的危機。但要知道,運河兩岸,可還有著數百萬靠漕運才能生活的百姓和數不清依靠漕運才得生財的豪族官吏呢。
我想,在這些人的施壓之下。用不瞭多上時間,元大都方面也一定會再度用兵高郵。畢竟,斷人財路,如殺人父母。再退一萬步說,就算那群豪族官吏一個個都是安安分分的忠臣孝子。
可失去瞭生活來源,要一直餓肚子的漕工們,等到瞭走投無路之時。可絕對不會管你元蒙皇帝信的是哪傢的佛祖。所以,用不瞭多久,不管是為瞭重新打通漕運,還是為瞭再度以刀兵立威。元大都方面也一定會再度用兵高郵的。”
此時,張世華目視著前方的蒼茫大地如此說著。語氣之中,也端的是信心滿滿。
所以見張世華這般,身後的趙九便也不由認同的點瞭點頭。
而與此同時,張世華見趙九點頭表示認同,也便也不由面色肅然的說道:“而到瞭那時,則便也就是我們的機會瞭。”
“主公,你是說,到瞭元大都出兵高郵的時候,咱們也出兵湖廣?”聽到張世華說出這樣的一句話來,趙九他倒也真的是一點就透瞭。
“是的。我想如果元大都那群韃子不是瘋子的話,他們一定會選擇在秋季選擇對高郵府用兵。而到瞭那時,為瞭立威,元蒙韃子也一定會抽調各地兵力,然後以絕對的優勢來攻打高郵。
所以到瞭那時,江北行省的兵力也絕對會陷入空虛。這時,自然便也就是我們攻打湖廣的好機會瞭。因為我們隻有在那個時候攻打湖廣,才不會受到來自北方的牽制。
而至於之後,元蒙朝廷攻打高郵的勝負與否。則也不會對我們造成根本性的利害關系瞭。哼,到瞭那時。如果元蒙朝廷勝瞭,將高郵再度屠滅。我相信也同樣在湖廣取得瞭勝利,掌握瞭湖廣的大部分州縣實力大漲。也就不需要在懼怕元蒙朝廷對我們的圍攻瞭。
而如果他們攻打高郵失敗瞭。那局勢則便就更加有利瞭。因為到瞭那時,元蒙朝廷便將會將他們的無能徹底的暴露出來。各個行省州縣的那些個官僚也一定會選擇擁兵自重。
因而到瞭那時,占據瞭湖廣的我們,則便也就有瞭爭奪天下的底氣瞭。”張世華這般說著。這番話說道最後時,他的眼中便也不由露出瞭一抹難以掩飾的野心。
顯然,到瞭此時,張世華已經有瞭逐鹿天下、問鼎中原的想法瞭。
不過在此時,對於張世華這樣野心勃勃的一番話,趙九卻是顯得無比的激動。
畢竟,人都是會變得。在率兵鎮守瞭北境近兩年的時間後,趙九他也早已不是那個在巡檢司中主掌這三十名弓手的小小排長瞭。
在嘗到瞭權利的美妙滋味之後,作為一個男人,趙九他自然也會野心。當然,這種野心是適度的。決不會讓他瘋狂到想要獨立或是對張世華取而代之。
因為在張世華制定的制度和情感表現下,他這樣的行為等同於是自殺。
所以如此一來,趙九的野心也就變成瞭全力輔佐張世華。因為隻要張世華的地位越高權利越大,他趙九的權柄自然也就會越大。
故而在這個時候,當張世華對他表露出爭霸天下的心思時。他便也不由面色肅然的說道:“秋日,若主公出兵湖廣,臣願請為先鋒。為主公您,掠地奪城!”
“哈哈哈哈,好。我等的便就是阿九你這番話。”對於此,張世華也不由哈哈大笑,語氣之中帶著滿意的應下瞭趙九的請求。
甚至在這個時候,張世華他不但應下瞭趙九的請求,還不由拿手遙指著新兵營的方向,對著趙九他說道:“阿九,三個月後,這兩萬新兵我便交由你來統領。而王十九、鄧虎、李二牛這三名萬戶官,則也由你來指揮。
你乃是我黑衣軍的飛虎。我希望你在戰場上,也能帶著這群新兵,所向披靡。”
“臣,以項上頭顱向主公保證,此番定然不會讓主公失望!”聽到張世華這般說,趙九他也不由在第一時間翻身下馬,義正言辭的向張世華立下瞭許諾。
……
時光宛若白駒過隙,眨眼間,三個月的時光便也就這般過去瞭。
而在這三個月的時間中,整個天下的局勢自然也再度發生瞭一些細微的變化。
首先,在汝寧府。因為有瞭張世華足足兩千領板甲的支援,所以在和李察罕的戰鬥中,孔維他也不由取得瞭一些頗為輝煌的戰果。因為兵少的原因,察罕帖木兒雖說是用兵如神。可是在孔維和安豐路方面兩相夾擊之下,察罕帖木兒卻根本無力固守他原本那廣大的地盤。
所以到今日為止,察罕帖木兒治下便也隻剩下瞭沈丘、新蔡、光山、定城這四座城池。
不過卻也正因如此,察罕帖木兒卻也拜托瞭兵力捉襟見肘的窘境。以至於在前不久的一場戰鬥中,親率兵馬和孔維他們作戰的察罕帖木兒,反倒取得瞭一場輝煌的大勝。
在那一戰中,察罕帖木兒以詐敗之計誘敵深入、以少擊多打瞭一場極為漂亮的伏擊戰。這一戰,他不但取得瞭斬首兩千的輝煌戰果,還繳獲瞭孔維足足八百領板甲。甚至他麾下的悍將任賢,率領著毛葫蘆義軍,還差點陣斬瞭孔維。
所以在這一戰後,原本借助甲堅兵精而不把察罕帖木兒放在眼中的孔維也不由膽氣盡喪。不敢在與察罕帖木兒野戰爭鋒瞭。
而除此之外,淮南平章政事茍兒和高郵張士誠的戰事結果也已然分明。
結果如何,自是不出張世華的意料。淮南平章政事茍兒先前雖然在湖廣當平章當的有聲有色。但當他調到淮南之後,他卻根本不是張士誠的對手。
他率領淮南之地的兵馬和張士誠對峙不過三月,便就叫張士誠拿著夜襲這般已經玩爛的辦法,輕易的擊敗瞭他。
這也致使張士誠對元蒙朝廷再無畏懼之心,並於六月初時,率部南下開始大舉進犯揚州路。
所以到瞭此時,江南局勢也不由再度反復。在朱元璋和張士誠這兩位梟雄的擾動下,整個揚州簡直亂成瞭一鍋粥。
這也致使和揚州路僅有一江之隔的江浙行省,也再度群賊並起。使得江浙之地為瞭維持局面,這些個崇尚佛學的元蒙官員,甚至討要錢糧的手,伸到瞭江浙的寺廟之中。
當然,這一舉動僅限於那些不受朝廷任命冊封的小廟廢寺。但單從這一點上,我們便也能看出,元蒙朝廷在江浙地區的窘迫程度瞭。
好吧,此時話且說回來。話說就在這外界掀起諸多波瀾時,在六月初八這天,足足兩萬黑衣軍親兵,在經過瞭長達三個月的軍事訓練後,也終要在今日的閱兵後,正式走出他們待瞭三個月時間的新兵營瞭。
……
“啟稟主公,新兵營全部將士,已然集結完畢,請主公檢閱!”這天上午,在襄陽城西十裡外那處被人為休整出的大校場上。作為黑衣軍知樞密院也就是即將要被張世華任命為這兩萬新兵最高指揮官的趙九,也不由邁步上前,對著看臺上的張世華,如此吼道。
“開始吧!”對此,在這炎熱的天氣中還特意穿瞭甲胄的張世華也不由面色肅然,握劍下令。
“全軍聽令,主公有命,檢閱開始!”張世華左右四周,聽到張世華的一聲命令,這一眾大嗓門的傳令兵和旗令手便也不由齊聲怒吼舞旗,在第一時間將張世華的命令傳達瞭下去。
所以就這般,廣闊而平整的校場上,這支人數足足達到瞭兩萬的新兵營將士,便也不由有序的行動起來。
整整兩萬人,每千人一個方隊。故而校場上,足足有著二十個方隊。而當這些個方隊在各自千戶官的帶領下走到張世華所在的看臺時。看臺上的張世華看著這支精氣神俱是一流的部隊,也不由情不自禁的拔出佩劍,舉劍高吼道:“黑衣軍,萬勝!!!”
“黑衣軍,萬勝!!!”
“黑衣軍,萬勝!!!”忽的聽到張世華一聲高吼。
再次局面的感染之下,看臺上的諸多將官和看臺下的千人方隊自也不由齊聲高吼。
故而一時間,這四野八荒也不由盡是萬勝之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