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二章 六百萬貧下中農

作者:巨兔木木 字數:4331

各項事務已瞭,特普欽便要離開他耗盡畢生精力的黑龍江瞭,朝廷要他調任盛京將軍。.org雅文吧特普欽就是盛京人,一把年紀能回老傢是天大的喜事,但是看著黑龍江的滾滾江水,老將軍的心裡,卻是無限的不舍。

“將軍北復故土之時,在我靈前燒上幾張紙錢,告訴我一聲啊!”特普欽臨走前隻求瞭果興阿這一件事。

“老將軍回去盛京,好好修養身體,定有你我於廟街對飲之時!”廟街是失地比較北的地區,果興阿用此來表達瞭自己收復故土的決心。

“拜托瞭!”特普欽對果興阿深深的施瞭一禮,然後灑淚而去。

送走瞭特普欽,果興阿也要回吉林去安排內政,在離開璦琿之前,他對固安軍各部的部署做瞭細微的調整。以博日圖的輕騎兵旅部,駐防哲裡木盟地區,威懾哲裡木盟、錫林郭勒盟、昭烏幹達盟等蒙古王公。以納什的暫編第四步兵團駐防吉林省的烏蘇裡江以東的地區,以吉英的第二步兵團駐防吉林腹地,並協防博日圖的輕騎兵旅。阿克敦的暫編第三步兵團則駐防三姓地區,並沿江部署防禦,與伯力地區的俄軍對持。李枝的第二輕騎兵團以齊齊哈爾為中心,駐防黑龍江東部地區,闞長城的第三輕騎兵團以海拉爾為中心,駐防呼倫貝爾等黑龍江西部地區。譚紹光的騎步兵一團、孔震的炮兵團一部駐防璦琿,鞏固江防,隨時監視對岸俄軍動向。曹夢的輕騎兵一團則沿江巡查,作為機動兵力,隨時支援各部。畢雲濤的步兵一團,作為預備隊駐防哈爾濱,隨時準備應對各地的突發情況。以上各部,除譚紹光、畢雲濤、曹夢、博日圖、阿克敦所部外,全部兼有生產建設兵團任務,在地方教導百姓開墾耕種之外,還要組織編練民兵。

走到哈爾濱的時候,果興阿又給前線各部下瞭兩道命令。第一,除固安軍外的原有各部清軍,一律打散編制撤至哈爾濱,由畢雲濤重新整編訓練,軍官進入教導隊培訓考核後再行安排,如有違令者就地正法。第二,斷絕與北岸俄方的一切貿易往來,封鎖黑龍江、烏蘇裡江航道,禁止任何船隻以任何理由往來,僅允許沿江百姓在獲得軍方許可後,在部分水域打漁。凡私越停火線者,一律拘捕,各類物品全部沒收,其人送往軍屯服兩年苦役後,遣送回俄控區域。

果興阿的第一條命令,執行的非常順利,果閻王的大名早就傳遍瞭黑吉,哪有人敢來送死。第二條命令卻引起瞭點連鎖反應,中國這方面到是沒問題,大傢也不需要老毛子的東西,俄方就瘋瞭,他們迫切的需要中國的糧食。所以俄方連續遣使向譚紹光抗議,但譚紹光除瞭搖頭之外,沒有任何的回復。被逼急瞭的老毛子隻能派遣內河艦隊武力沖關,結果自然是挨瞭炮兵部隊的一頓暴打。而且這次比上次璦琿之戰打得還狠,因為孔震跟果興阿回吉林之前,特意給留在江邊的部下留瞭十幾門一百五十毫米口徑的重炮,譚紹光還幫忙修瞭炮臺,自然打的更狠。雅文言情.org老毛子不僅沒能沖關成功,還賠上瞭最後的十幾條船。最惡心的是,有七艘中型俄軍內河艦船陷入瞭炮臺的交叉火力,在炮兵有意的留手和威懾之下,七艘基本完好的艦船居然向譚紹光投降瞭。老毛子自己的內河艦隊隻剩下瞭小貓兩三隻,譚紹光卻搞起瞭內河艦隊。這七艘船換上瞭固安軍的新式輕型火炮,沒事就在江裡轉悠一圈,巡邏的同時,也壓得俄軍內河艦隊的殘兵敗將根本不敢出港。

譚紹光讓戰俘教自己部下玩船的時候,隻是想威懾一下老毛子,順便保護一下在江裡打漁的百姓。但是誰也沒有想到,用內河艦船,向俘虜學操船,練出來的水兵,會成為容閎、博敦等人歸國前,果興阿海軍的主幹。譚紹光一個陸軍名將,怎麼也沒想到,日後中國海軍“留洋派”和“內河派”的紛爭,居然是由他這個有點暈船的人埋下的伏筆。

當然俄方被譚紹光暴打瞭一頓之後,也沒有就此甘休,他們打不過固安軍,隻能通過外交途徑向北京的清政府施壓。俄國公使伊格那季耶夫接到東西伯利亞的情報之後,第一時間找上瞭總理各國事務的奕欣,要清政府對滿洲的事件做出賠償,嚴懲果興阿,並馬上開放邊境貿易。奕欣的答復也非常的誠懇,他沒辦法,因為他根本管不瞭果興阿。果興阿開赴黑吉之前,已經和奕欣、肅順和兩宮太後商量好瞭他對外事務的由頭,撫遠大將軍兼黑吉將軍隻是大清內部的說法,果興阿對外的稱呼應該是中華清帝國北滿洲自治政府。自治領這種事在國際上早有先例,奕欣說他管不瞭果興阿,伊格那季耶夫也沒有辦法。而且伊格那季耶夫親身經歷過果興阿圍攻北京城的變亂,他也能理解果興阿根本不鳥奕欣的實際情況,所謂強硬的抗議,也隻能是隨便說說而已。

面對氣憤無比的伊格那季耶夫,奕欣也非常的理解他,他除瞭權利上對果興阿的自治不滿,名稱上他也不舒服。清帝國就清帝國,果興阿非要加上中華兩個字,實在是讓人討厭。不過這個時候果興阿又幹瞭一件大事,讓伊格那季耶夫和奕欣都有瞭臺階可下,果興阿再一次證明瞭奕欣管不瞭他。果興阿把黑吉境內包括五司和道府的全部清廷官員都給遣送回瞭朝廷,黑吉的官員全部由他自己搞定。雖然很氣憤,但是有瞭這個事,奕欣可以微笑的看著伊格那季耶夫瞭。

黑吉的果興阿可不隻是把人給奕欣送回去瞭,連大清原有的黑吉分界和道府制度,他都全給廢除瞭。果興阿是需要精耕細管的,大清原有的道府和盟旗劃分則太粗放瞭,所以移鎮長春的果興阿,要全部推翻瞭自己來。納什駐防的烏蘇裡江以東地區,被果興阿劃分為東江省。阿克敦駐防的三姓地區,因為是三江合流地區的三江平原,被劃分為瞭三江省。譚紹光駐防,李枝生產建設的地區仍為黑龍江省,但是闞長城駐防的區域單獨劃分為興安省。畢雲濤駐守的哈爾濱及其南北的大片地區,則合並成瞭全新的松江省。吉英駐防的吉林及長春至延吉一線,則成立吉林省。果興阿有心把博日圖駐防的哲裡木盟也收進來,弄一個通遼或者雙遼省出來,但蒙古王公們的勢力還是太大,隻能暫時以蠶食為主。

自己做傢裡,就把自己的地盤從兩個省變成瞭六個省,果興阿玩的非常嗨,不過等文官們把統計的北滿地區百姓情況匯報給果興阿,果興阿就高興不起來瞭,他面對的麻煩有點大。北滿地區共有在冊居民四百多萬,而因為流民逃荒等原因,還有一百多萬籍冊上沒有的百姓,再加上北邊遷回來的三十多萬人,總數人口數才區區六百萬而已。民族上漢、滿、蒙、回、錫伯、赫哲、鄂倫春等等全都有,還有二十多萬的朝鮮族。而且這幫朝鮮人的來歷還有點問題,他們聚居在延吉一帶,誰也說不清他們是祖輩一直居住在這裡的,還是趁著大清封禁東北,從朝鮮逃過來墾荒的。這幫傢夥除瞭能歌善舞、會做辣白菜之外,還異常的滑頭。官府若是統計田產,他們就是世居於此的本地人。官府若是收稅,他們就是逃荒而來的小邦饑民,乞食於上國僅一季而已,得活命之後便返回故國,哪裡能夠繳稅。

果興阿可沒吉林將軍那麼好糊弄,一句話就解決瞭朝鮮族人問題。若是自認中國人,就好好耕作,服從政府安排,按時的繳納稅賦。若是隻想占便宜,不承認自己是中國人,就全都回朝鮮去。固安軍馬上就要建立邊防站,再敢無故越境,立即格殺。

一幫仗著民族身份,想偷稅漏稅的小朋友,還是好處理的,果興阿為難的是大頭的六百萬貧下中農。毫不誇張的說,整個北滿地區除瞭個別的貴族富戶,絕大部分人都住的是窩棚,吃的是野菜,一年四季隻有一身衣服。如果不能改善這一大群人的生活狀態,果興阿接手的就不是一個根據地,而是一座巨大的難民營。而且果興阿這的人實在是太少瞭,六百萬人還沒有一個歐洲大國的軍隊多,將來怎麼依靠他們去爭鋒世界。

所以在寬城子的破衙門裡,果興阿苦思瞭三天,又和皮潤民等人商議瞭五天,才勉強想出瞭一個相對靠譜的主意。北滿州地大物博,荒地連天遍野,這幫人之所以混的連飯都吃不飽,主要是因為技術落後。漫長的小冰河期,讓東北的許多地方都不適合耕種,所以遼寧以北的居民大多數都退化回瞭漁獵部落水平。當氣候回暖之後,他們已經忘記瞭如何耕種,又沒有先進的農具和適合的作物,自然是越混越慘。同樣的環境裡,剛剛從關內遷來的移民,就可以快速的開墾荒地,大肆耕種,不但能夠自給自足,還能*欽的江防部隊。找到瞭大概的方向,問題就好解決瞭,原住民不會種地,讓關內的移民來教他們種就好瞭。

再有就是土地方面,關內有大量的地主,農民很多都是佃農,關外也大部分都是佃農,但卻沒有多少地主,因為開墾出來的土地都在八旗貴族手裡。因為旗籍隸屬關系的問題,百姓們僅憑辛苦勞作是無法改變自己生活的,他們的一切勞動所得,都屬於他們的佐領和世傢,他們能得到的隻有很少的一部分。八旗制度是把軍、政、財三方面都集中到瞭集體,然後歸屬於大奴隸主所有的一種制度,所以果興阿在解決政權和軍權問題的時候,已經把土地的事都解決瞭,所有的原有貴族都被果興阿給弄到瞭城裡,他們原有的一切都歸瞭果興阿。現在果興阿把這一切都交給政府就好瞭,雖然名義上果興阿依舊是一個以個人為單位的大領主,不過他把一切都變成瞭政府運營,成為瞭一種變相的國傢土地所有制。這樣旗下人、旗奴的耕地問題就都解決瞭,他們頭上大小的奴隸主被一掃而空,隻剩下一個果興阿,而果興阿相當於國傢。至於不歸八旗管束的人,就更沒有土地問題瞭,朝鮮人私自開墾的直接沒收,小地主依舊是果興阿贖買,部落方面就更省心瞭,他們根本就沒有土地的概念。

而且在皮潤民的啟發下,果興阿發現八旗制度還有點用,這種軍政一體的制度,特別適合用來管理偏遠落後的農村,而且還能夠解決果興阿一直想提出的國籍和公民權問題。隻有人民有瞭公民權,知道自己是哪國人,才能培養起人民的愛國情操,也便於各類行政管理。但是果興阿現在拋出國籍和公民的概念,根本沒人聽得懂,又因為和朝廷的微妙關系,操作起來困哪非常的大。所以果興阿決定授予他統治區內的所有人旗籍,用旗籍來代替國籍這個名稱,實際意義卻是差不多。而且因為八旗原本是軍事組織,在調配和管理方面,也就方便瞭許多。

在這個思路下,果興阿推出瞭他的農村政策,即以村為單位,實行生產大隊制度,並以派駐的士兵為生產大隊長。生產大隊是生產、行政組織,平時在大隊長的帶領下,從事生產勞動,並完成政府指派的徭役任務。同時生產大隊也是一個軍事組織,一旦遇有戰事,便立即以隊長為指揮官,成為民兵排,直接參與戰鬥。這套政策,具備極高的可行性,因為原來的八旗制度大體就是這樣。關外的居民都非常熟悉這一套東西,不會有什麼抵觸情緒,對百姓來說,隻是換瞭一個領導人而已。制度雖然類似,但是思想卻完全不同。

對於即將大規模到來的關內移民,果興阿也要把他們納入到這個體系之中,所有的移民都會被打散分配到這些原有的村子裡,按照成為這個龐大集體的一份子。當然果興阿也不是要把所有人都送到農村去種地,他是按學問分的。新到達的移民,認字的一律進城,接受速成教育後,他們可以成為工人,甚至進一步深造,成為更優秀的人才。隻有不認字的人,才會被分配去農村,在種地和交人種地的同時,由生產隊長教他們認字。至於最後他們會成為什麼人,能夠取得什麼樣的成就,就看他們自己瞭。

設置 目錄

設置X

保存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