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不知道為什麼光緒要親手幹掉自己的老師,光緒卻是很清楚,他的老師翁同龢已經落伍瞭,而且成為瞭他掌權維新的阻礙,所以他不得不忍痛割愛。自從變法這個事提上日程,年輕的光緒皇帝已經接觸到瞭許多的新鮮事物,翁同龢的諄諄教誨,他已經停不下去瞭。如果陪著自己長大的老師隻是嘮叨點,光緒或許還能忍耐,可是當老師阻擋瞭自己的步伐,違拗瞭自己的意志,光緒皇帝可就不客氣瞭。
光緒師生間的矛盾也不是一兩天瞭,而是一個長期的問題,漸漸累積成瞭不可挽回的決裂。帝黨提出師法歐洲的構想之後,光緒皇帝便開始禮遇殘存的歐洲各國使節,但是翁同龢卻有不同的意見,然後尷尬事便出現瞭。光緒想要在乾清宮接見歐洲使臣,翁同龢反對。光緒批準歐洲使臣的車馬可以直入禁門,翁同龢反對。意大利使臣訪問北京,光緒準備在毓慶宮接見,同時批準其乘轎進入東華門,翁同龢仍然反對。光緒徹底瘋瞭,你翁同龢怎麼什麼都反對,慈禧親爸爸都沒這麼對歸我。逆反期有些延後的光緒,異常憤怒,第一次與自己的老師大吵瞭一架。
光緒和翁同龢徹底鬧掰,到不是因為這些雞零狗碎的事情,而是因為一個人——康有為。康有為在民間頗有聲望,號稱是南海大儒,變法治世的能人,所以光緒很想見見這位大神,然而翁同龢依舊是不同意。翁同龢是變法的主力之一,他怎麼不可能沒聽到康有為的名聲,因為支持過康有為的強學會,他更是全面的瞭解過這個欺世盜名的大忽悠,他生怕年輕的光緒讓康大忽悠給蒙瞭,所以直接不同意光緒召見康有為。
光緒與翁同龢爭瞭幾次之後,還是退瞭一步,他準備召見康有為的同鄉張蔭垣。據說此人眼界開闊,支持維新變法,而且非常瞭解康有為的觀點。光緒皇帝讓翁同龢引薦此人,可是翁同龢依舊不肯,長時間的和光緒頂起瞭牛。翁同龢是帝黨中為數不多,掌握過實權的人,他非常清楚所謂的康黨是幫什麼人,他很不想光緒受他們影響,把整個變法給搞跑偏瞭。然而光緒不懂這些,他就看見老師不聽話,老師硬扛著自己的命令不執行。
師徒兩人對頂瞭一段時間之後,光緒還是要召見康有為、張元濟、黃遵憲、譚嗣同等人,但是翁同龢依舊主張“宜稍緩”。光緒這次說什麼也忍不瞭瞭,直接和老師扯都研究瞭一輩子瞭,你突然告訴我不考這個瞭,玩我是吧!我幾十年的苦功,你一句話全白費瞭,我不弄死你弄死誰?果興阿當年搞這套的時候,東北讀書人的基數很小,那也是一個一個甜棗慢慢喂出來的,維新派實在是幹的太猛瞭。
光緒下瞭一百多道上諭,一道也沒能執行下去,到是把八旗貴族,天下官僚,漢族軍官,傳統士子,全都給得罪幹凈瞭。這已經是焦頭爛額瞭,不成想康有為又惹禍瞭。維新派到處張揚,康有為也是竭力宣稱自己。即便光緒都聽不懂康有為說話,康有為還是處處聲稱自己是改革的總設計師,變法幕後的舵手。不少人都被他給唬住瞭,連李鴻章、榮祿等大臣,也覺得康有為似乎影響力頗大,所以在覺得變法太過操切之後,李鴻章和榮祿在總理衙門西花廳約見瞭康有為,衷心的希望康有為能夠緩一緩,別把人給逼急瞭。
康有為到瞭西花廳之後,也不管人傢找他是幹什麼,自己就先侃上瞭。縱論時局,大言變法,更是說出瞭立制度局、新政局、練民兵、開鐵路、向滿洲大規模借款等幾種措施。康有為也真是狂的沒邊瞭,李鴻章、榮祿這種當朝宰輔,在他眼裡就好像兩個什麼都不懂的可憐蟲一樣。榮祿和李鴻章對瞭個眼神也明白瞭,這貨就是真能侃,但真是幹不瞭正事。
“祖宗之法立行多年,驟然變動,裁汰過激,隻恐天下震動,唯望緩緩圖之!”榮祿和李鴻章很不愛搭理康有為這樣的狂徒,但這位康大聖人好像是維新派的精神領袖,所以無奈的榮祿還是勸瞭一句。
“殺一兩個紅頂子,法即變矣!”榮祿好心相勸,康有為卻硬邦邦的頂瞭回來,而且神色不善的看向瞭榮祿和李鴻章的紅頂子。
最快更新,無彈窗閱讀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