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權衡利弊

作者:米糕羊 字數:1657

一覺醒來,發現自己附身陳國天子陳叔寶,北朝大軍已兵臨城下,對方不是身穿黃色戎服的隋軍,而是如同黑潮般的周軍。

隋國已經滅亡,本該滅亡的周國卻延續下來,和原本的歷史有些不一樣,這是個被穿越者改變瞭的時代,該怎麼辦?

看著身邊貌若天仙的張麗華,看著煙雨迷蒙的十裡秦淮,他,決定逆天改命。

數日之內造出跨時代的武器,裝備瞭前膛槍、前膛炮的陳軍,將來犯周軍打得望風而逃,他率領全面火器化的北伐軍,一路高歌猛進,最後抵達江北黃州西陽城外。

在他面前出現一支奇特軍隊,這軍隊的武器本不該出現在這個時代,每個士兵頭戴防毒面具,手持後裝線膛槍,配備後裝步兵炮和毒氣彈。

那個男人,站在一輛過明,很容易讓初來乍到的人誤以為寧氏塢堡是宋壽城,而宋壽城是寧氏塢堡。

另一點,是宋壽在冊的戶籍數隻有千餘戶,看紙面數據十分可憐,甚至連中原一個大村都比不上,但王這幾日明裡暗裡觀察,光是宋壽周圍耕作農田的農民,戶數恐怕都遠超於此。

隱戶,是這個時代司空見慣的事情,寧氏作為當地豪族,大規模隱瞞名下戶籍也很正常,但隱瞞的戶數逾兩萬,那就不正常瞭。

這個數字,王是如何估算出來的?

很簡單,鹽。

安州瀕海,州治宋壽城東南郊有欽水,欽水南流入海,形成瞭一個寬闊的海灣,宇文溫本不太清楚安州在後世是什麼地方,不過欽水給瞭他提示。

嶺表安州,大概就是後世的廣西欽州,而欽水入海口處的海灣應該就是欽州灣,所謂靠海吃海,海邊有一種重要的特產,就是海鹽。

這個時代海鹽的制作靠“煮”,就是煮幹海水得到剩下的鹽,王觀察到欽州灣有許多灶戶,隻是粗略觀察便可知道灶戶為數不少,他漫不經心的向寧氏打聽煮鹽業的情況,借此估算大概有多少灶戶。

有瞭灶戶的大概數量,然後以每戶每月的煮鹽量,粗略估算出鹽產量,然後根據寧氏透露出的口風,反推出海鹽在安州本地的大概消耗量。

因為鹽是每傢每戶必須的東西,而每戶每年消耗的鹽數量很穩定,所以王借此推算安州當地大概有多少戶。

估算結果是不少於兩萬戶,但州衙在冊的戶籍,不過千餘戶,當然寧氏給出的灶戶數肯定不是真實數目,估算法誤差很大,但至少能估算個大概數量。

可即便如此,也能看出來安州隱瞞的戶數很龐大,這說明安州寧氏的實力,可不是如寧猛力所說那般可憐,會被西原蠻襲擾得不堪重負。

而遠離大海的內陸西原蠻,對鹽的需求量很大,寧氏手上有充足的鹽,能夠以此拉攏許多西原蠻部落,所以一旦有需要,能夠拉出一股人數不少的“友軍”。

即便是烏合之眾,但那也是能殺人的隊伍,也是寧氏對付其他西原蠻的有力幫手。

而寧猛力之弟寧宣,之所以能成為合浦太守,是因為寧氏對合浦郡下手,排擠當地世襲刺史、太守,形成事實控制,而越州刺史隨後也變成傀儡。

因為當時陳國剛解決瞭疑似要造反的廣州刺史馬靖,一時間無力對合浦的變故做出反應,才讓寧氏的冒險舉動大獲成功,新任廣州刺史捏著鼻子認瞭這個既成事實。

宇文溫之所以知道這件事,正是原陳國嶺南大都督王猛提前交的底。

寧氏控制瞭合浦,意味著控制瞭安、越兩州沿海的煮鹽業、采珠業,這一點,冼夫人也已提前向宇文溫交過底。

合浦珍珠馳名中原,而寧氏靠著向所謂的“西原蠻”販鹽,每年獲利不知凡幾,而寧氏和高涼馮冼氏一樣,擁有龐大的海貿船隊。

兩傢的船隊,往來於嶺表南部海岸和交州甚至南海諸國之間,為兩傢帶來豐厚的利潤,是支撐馮冼氏、寧氏嶺表首屈一指豪強的經濟支柱。

高涼馮冼氏的地盤靠近廣州,官府還好管束一些,而遠在安州的寧氏,天高皇帝遠又富甲一方,如果再通過大規模開墾梯田囤積糧食,又獲得大量鐵器,恐怕...

恐怕是養虎為患。

這是王的看法,宇文溫深表同意,因為基於本能,任何一個中央朝廷肯定要提防邊境豪族,一旦任其做大,會導致一連串邊防問題。

北宋初年靈夏李元昊、明末遼東女真甚至西南奢安,就是慘痛的教訓。

但他依舊決定要懷柔寧氏,不是因為盲目自信,而是因為權衡利弊之後,覺得隻要利大於弊即可,寧氏既然有歸順之意,那何苦逼反對方?

更何況安、越穩住瞭,才能穩住交州,穩住那個叛服不定千年,最後終於脫離中原版圖的交州!rw

設置 目錄

設置X

保存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