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弦,上弦!”
掩體裡,弩手大聲呼喊著,四名士兵奮力拖動一根粗碩的麻繩,麻繩是從上弦器裡所引出,而憑借著上弦器,四名士兵就能夠較為輕松的給三弓床弩上弦。
三弓床弩,顧名思義是由三張大弓組合而成的大弩,弩臂如床榻,可發射和長矛尺寸相仿的巨箭,是山南軍隊率先投入實戰的大型弩。
三弓床弩若發射如同長矛的大箭,其射程能輕松超過六百步,但沒有上弦器的幫助,要想給三弓床弩上弦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
起初,三弓床弩有一個很拗口的名字,喚作“八牛力之拖曳式三弓合一絞車弩“,後來簡稱“三弓床弩”或者“八牛弩”,一聽這名字,就知道給三弓床弩上弦不輕松。
雖然不至於真要用上八頭牛上弦,但上弦所需人力也確實不少,然而自從有瞭上弦器,這就不是大問題,將近十年來幾經改進之後的上弦器,越來越省力。
上弦器的構造一般人不太清楚,操作三弓床弩的弩兵知道裡面的結構叫做“滑輪組”,有這些“滑輪組”就能達到事半功倍的省力效果。
刺耳的咯吱聲中,三弓床弩上弦完畢,一名弩兵小心翼翼捧起個瓦罐正要往箭槽裡放,就在這時掩體外傳來一聲悶響,隨即巨響接踵而至,氣浪吹得掩體開始顫抖。
那是一顆轟天雷在掩體附近爆炸,掩體內那名弩兵身形不穩,眼見著就要失手將瓦罐打翻,旁人眼疾手快沖上前將他扶住。
“小心些!這玩意若是爛在此處,可不能待人瞭!”
“對不住,對不住...”
“別囉嗦瞭!快裝上去!”
弩兵們忙而不亂,按照規定步驟完成三弓床弩的發射準備,掩體外又傳來爆炸聲,,都是如此。
挖掘地道攻城,是古來有之的常見攻城戰術,懸瓠守軍自然也做瞭準備來應對敵軍的地道攻城戰法,地面上嚴陣以待,地底下也絲毫不敢懈怠。
在地道裡守著“地聽”聽動靜的士兵,輪流到地面上透氣順便吃東西、喝喝水,眼下是秋天,雖然地道裡一般要比外面陰涼,但卻悶得慌。
安州軍在懸瓠城裡繞著城墻挖瞭一圈地道,每隔一段距離就設置地聽,因為是在城內的緣故,地道每隔一段距離就設有通氣孔,免得士兵在地底下悶死。
此時此刻,城東的地道裡,守在各處地聽的士兵都已經聽到瞭“沙沙”聲,這是有人在挖地道,不止一條,而且,距離懸瓠城已經很近瞭。
那是攻城的敵軍在挖地道,對方不止在地面發動大規模進攻,與此同時還調集人力物力,挖掘數條隧道進抵懸瓠城,待得挖到城墻下時,堆積大量轟天雷然後引爆,屆時城墻就完蛋瞭......麼?
正當安州士兵在地道裡聽著地聽之際,“不遠處”的東面,同樣有許多人在地道裡忙碌,他們光著膀子,在昏暗的燭光下用鋤頭不斷挖土,然後挑出去。
身後十餘步的地道上方,土壁頗為潮濕,還有些水珠落下,其上方地面就是懸瓠城東郊護城河。
官軍攻打懸瓠,其東郊的護城河已經被截斷、填平,所以即便此時地道裡有些漏些水也無大礙,青壯們晝夜不停挖掘瞭許多日,地道終於就要抵近懸瓠城墻瞭。
敵軍應該也已經挖掘瞭地道,阻止官軍挖地道接近城墻,然而挖掘地道的青壯以及監工的士兵小心提防瞭許久,卻沒發現有挖到對方地道的危險。
或許是對方另有高招能夠破解地道攻城?
管不瞭那麼多,眼見著即將挖到城墻腳下,許多人都不由得愈發努力起來,長達一裡的地道實在是太悶瞭,一旦坍塌誰都跑不掉,能趕緊結束戰鬥最好不過。
一鋤頭下去,土壁裡忽然有些許沙子滑落,那人還以為是土質如此,可旁人一鋤頭下去,竟然有沙子從土壁裡流瞭出來。
幾個年輕人還搞不清楚怎麼回事,領頭的老工匠見狀面色大變:“不好,前面是流沙,他們在前面挖深溝貯沙!!”
話音剛落,土壁破裂開來,大量沙子如同水一般傾瀉,將地道末端淹沒,挖掘地道的人們來不及逃跑,全都消失在沙中。
地上,忽然凹陷的地面讓一個士兵崴瞭腳,他掙紮著起身,正要去拿掉落地上的戰弓,卻被城頭弓箭手一箭射倒,鮮血溢出,染紅面前地面。
一個個士兵跨過這個陣亡的同袍,推著雲梯、尖頭木驢向著面前的懸瓠城墻、尖壘前進,如潮的士兵冒著箭矢,向懸瓠城發動新一輪的進攻。
十倍的兵力優勢,讓朝廷大軍能夠承受慘烈的傷亡,實行車輪戰,不分晝夜攻城,所以敵軍盤踞的城池,是他們的囊中之物。
震天的號角聲中,外圍還有一撥撥準備就緒的士兵,在等候投入到攻城戰中。
孤立無援的懸瓠城,如同漂浮在風暴之海上的一葉孤舟,面對著千重巨浪,沒有任何後退的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