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八章 黃河岸畔仁義留名 求訂

作者:漢風雄烈 字數:2179

“本寨替天行道,除暴安良,行事向來無有偏差。此情天地可鑒。今番攻取大名府,亦是斬除貪官污吏、殺盡勢惡土豪,與爾百姓無關。索取百萬錢糧隻為接濟水泊外十數萬嗷嗷待哺之難民,過道朝城亦本無觸犯之意。卻不料人無害虎心,虎有傷人意。梁山泊一片仁義竟遭王定賊子算計,此恨誓不與幹休。與爾等知曉,若將首惡拿下,獻出城關,當不犯此間一草一木,大軍收兵回山去瞭。如乃不聽忠告,頑強抗拒,便用飛砲轟打,城池破時,生靈塗炭,休生後悔。”

朝城梁山軍營壘裡,陸謙提筆寫下瞭這番話語,叫親隨們多多來抄寫,再將諸多的告示一一縛在箭上,射入城去。隻這告示射入城內,半晌不見動靜,幾名梁山軍士近前探望,反被城上一蓬箭射來,打瞭埋伏,爭些兒送瞭性命。

陸謙不由大怒,這朝城裡的王定是吃定瞭自己瞭麼?還有這朝城的百姓,一點動靜也沒,是認定梁山泊打不下朝城?這是“啪啪”的在打他陸大寨主的臉皮。

但陸謙並沒就此下令攻城。因為他手中沒有石砲,別說是梁山砲瞭,就是宋軍傳統的石砲也是一個沒有。大名府武庫裡搜羅來那些石砲,便是九梢炮、十三梢炮那樣的國之重器,現下也全變成瞭零部件,如砲梢這種有價值的珍貴木材都被打包運回梁山,而其餘的底座這類的器物,就都被劈碎當柴點燒瞭。

可陸謙依舊不覺得區區朝城有多麼難打。

那守在城頭的丁壯隻是尋常百姓,他們握著的也隻是民間獵弓,殺傷力、射程比之軍弓都差得遠瞭。梁山泊人馬披掛有戰甲,箭矢的殺傷力被消弱到瞭極致。

而這城中硬弩許是隻王定手中存有,但又能有幾具?

當下就傳下令來,伐木砍樹,打造攻城器具。次日天亮,陽光照撒著大地,陸謙便就親引著親衛兩營出現在瞭城下。那周遭確實也有其餘部隊,但更多是在駐守,守護運輸線。自始至終,這朝城都隻是梁山泊撤退途中的一個小插曲。

那王定也沒想著要掐斷梁山泊的退路,要奇襲梁山泊,重創梁山泊。否則他當日就不會第一回合裡就露出底牌瞭。這廝便就是要博取個噱頭!而隻這虛名對他來說就已足夠瞭。

上千重步兵,為十重陳列,齊步上前“咚咚咚……”,連聲、齊整的巨響,宛若是直接敲打在人們心靈的巨鼓,震人膽魄。跟隨其後的幾百名戰俘,抬著一架架長梯,跟隨在左右營之後,他們後頭更是有一支百十人的輕騎在緊緊地監視著。

“將軍……”城頭上,王定身後一指揮使輕聲叫道。他此刻的心跳一陣加快,那梁山軍的上千鐵甲兵就仿佛是一片壓向人頭,想要被城頭上的民弓、軟弓給射傷,那真是千難萬難。

倒是當他們手中的弓箭射出箭矢後,城頭上那些半點甲衣都無的青壯們,卻是想不受傷都難。

“嗖嗖嗖……”

齊整的箭矢破空聲回響在城頭,一排排方向高度一致的箭矢似乎平地裡起瞭一群鳥雀,疾快的向城頭落去。

“撲哧……啊……”入肉的聲音,以及垂死、慘痛的尖叫傳來。

雨點般密集而下的箭矢,就像是一波接著一波的打磨鍛煉,時刻都在磨礪著城頭兵壯的神經。是一波更強過一波的扣問,不停地敲打在守城兵壯的心頭。

面對著箭如雨下的情景,沒有真刀真槍幹過的民壯,免不瞭的會心慌意亂。這就仿佛是後世熱兵器時代,那些初上戰場的新兵一樣,他們聽著那密集的槍聲就膽戰膽寒。

如今也是這般。

密集的箭矢和死傷之人淒厲的慘叫叫他們人人膽裂,個個心驚。

都不用甲兵正式攻城,城上的軍民便立腳不住,紛紛倒退。城頭上王定準備下的滾木礌石和灰瓶金汁全做瞭無用功。正自亂哄哄地,陸謙大笑著把手中馬鞭一指,後陣那些抬著長梯的降兵們蜂擁上前去,再之後就是一幹頭領引帶著的親衛營甲兵。

這般廝殺直叫勝得輕松如意。待到梁山軍殺上城頭時候,大勢已不可逆轉。

大軍殺入城中,當下陸謙和眾頭領都入縣衙,見一幹丁壯將一文官一武官擁到,卻是城中青壯見勢不妙主動擒拿瞭魚逃走的知縣和王定,是唯恐梁山泊生恨,燒殺搶掠做來。亦是痛恨王定無端捋虎須,引起刀兵。

那知縣早早的軟瞭骨頭,一味求饒。王定卻是怒目挺立,不肯下跪,腿上吃打瞭幾棍,方被強壓跪下。陸謙喝道:“你這賊廝,無故生事,害人害己,還有何說道?”王定破口大罵道:“我為官軍,彼是草寇,官軍殺賊天經地義。隻恨這遭失機,被這班奸民變亂拿來,沒有說話,隻拚這顆腦袋!”

陸謙哈哈大笑,“好個賊廝,這般時候瞭還做大言。如非你功名心切,要踩著俺梁山泊做光,朝城何遭此劫難?汝行此妄事時,便就不想著一遭事敗,城池破時,隻怕免不瞭滿城屠戮,萬戶遭殃。為你一人功利生這般的是非,屈害良民,時到今日尚有何顏面存活於世?”當下就喝令推下去斬殺瞭。割下頭來,懸掛衙前示眾。

如此又推上那知縣,陸謙便問眾百姓,這官兒政績如何?百姓齊說:“不好不歹,如那廟裡的木胎泥塑。比瞭前任官,還算是個善人。”

這般一說眾人還有甚不解的?就是個庸碌無為的糊塗官罷瞭。但便是如此不折騰百姓的庸官,如今天下也是難得瞭。

“恁地隻是個庸弱的官兒,殺之無益,饒恕瞭罷!”便喝左右松綁,叫那知縣得瞭性命,抱頭鼠竄而去。陸謙又打開倉庫,取出積儲的錢米,散給滿城窮苦百姓。一幹廝殺中有死傷的亦都做瞭撫恤,雖然他心底裡並不怎麼甘心的。但是“大局”為重不是?老趙傢在民間的影響力還是不可小覷的。

當是叫那朝城傢傢感激,戶戶稱揚,齊說梁山泊義士恁地好,倘得常年在此,我們反能過一點好日子。待到陸謙叫軍押解戰俘繳獲,拔隊出城,這兒的許多百姓反而扶老攜幼,出城觀看,稱頌梁山泊紀律嚴明,秋毫無犯。似乎先前死難在城頭的百姓就都不是他們朝城人瞭……

設置 目錄

設置X

保存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