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九章 慶安新縣

作者:高月 字數:6077

安西和大食的戰俘交割是俱密以北的外阿賴山口的阿漫河進行,這是一條蜿蜒三百餘裡的中等河流,河水平緩勻速,乘平底船可直接渡過河,這條河默默無聞地流淌瞭千萬年,但在今天,它卻成為大唐帝國和大食帝國的南方分界線。

初夏季節,這裡舉行瞭一規模盛大的交割儀式,寬約六丈的河面上,一字排開瞭三百多艘平底船,延綿十幾裡,這種平底船沒有人駕駛,雙方各自一邊的船弦上栓上鐵鏈,每一艘船南北各五根,長約幾十丈,靠人力將船拉過對岸。

在河的南面,來自信德地區的十萬民夫將不計其數的糧食袋從馬車、從象車上卸下,這些民夫都是信德當地平民,個個長得黑瘦矮小,儼如蟻群一般,民夫們將糧食背上平底大船,待平底船裝滿糧食,北岸民夫一聲吶喊,上萬人拉動鐵鏈,大船晃瞭晃,緩緩向對岸移去。

在河北岸,數萬從碎葉趕來的漢人移民已經準備就緒瞭,當平底船剛剛靠岸,他們便湧上船,將堆積如山的糧食搬下船,裝上一輛輛牛車和馬車,隨即離開,向修建在百裡外波悉山以東的平陽城駛去,那裡有唐軍修建的三座巨大城堡,是李慶安為瞭保護波悉山銀礦和準備奪取吐火羅而修建的屯兵城,現在暫時用作中轉糧食。

糧食在平陽城暫存,然後會被運送到俱戰提,在那裡上船,沿真珠河向西,最後通過一條支流運送到碎葉,這是一項繁雜浩蕩的工程,包括糧食交換戰俘,雙方都至少需要幾個月的時間。

兩萬唐軍部署在阿漫河北岸,這是第一批糧食交換戰俘,共五十萬石糧食交換五千戰俘,五千呼羅珊戰俘已經帶到瞭,他們列隊站在最後,心情激動地等待渡河。

數百名唐軍文職官員在忙碌地清點糧食,河兩岸十分安靜,隻聽見民夫們不時喊發出的整齊號子聲。

李慶安騎馬立在一座靠河邊的小丘上,他目光復雜地望著河對岸,對方居然出動瞭數千頭大象來搬運糧食,每一頭大象上都有三名象騎兵,李慶安看得很清楚,一名駕馭大象,另外兩名為弓手,臉上皆塗瞭油彩,這是信德的土著士兵。

這數千頭象騎兵是他沒有想到的,將來攻打信德時,他肯定就會遭遇到這支軍隊,他可以用火藥對付這支軍隊,但他卻想到瞭另一種辦法,不僅有效,而且很有趣,這一刻,李慶安的心忽然熱瞭起來,他就恨不得明天就嘗試一下。

這時,一名文職官員奔來稟報:“使君,第一批十萬石糧食已經清點無誤”

雖然李慶安和曼蘇爾達成瞭糧食換戰俘的原則姓協議,但各種細節卻是由他們各自手下商量達成,包括交換戰俘方式、批次和具體人數,每一個細節都反復敲定,雙方草擬瞭一個具體的流程,按照這個流程他們有條不紊地進行交換。

按照流程,當大食一方交付瞭十萬石糧食後,大唐一方就需要釋放一千名戰俘,李慶安點點頭道:“可按照約定執行,不必再向我稟報。”

文職官員立刻奔回,大聲喊道:“釋放第一批”

第一批一千人的戰俘開始登船瞭,很快便坐滿瞭渡船,鐵鏈繃緊,對面的民夫將船隻再拉回南岸,船隻剛剛靠岸,一千戰俘終於按耐不住內心的激動,歡呼著沖上岸,有的張開手臂奔跑,和南岸的大食士兵緊緊擁抱,有的匍匐在地上,感謝真主給予他們自由。

最後一個上岸的是大食將領齊雅德,按照雙方商定,他是在第一批獲釋,半年的戰俘生涯和高強度的礦山勞動,使齊雅德瘦瞭很多,但精神不錯,臉上長滿瞭兩寸的胡子。

船在緩緩向對岸前進,離自由也越來越近,但齊雅德卻沒有瞭即將重獲自由的喜悅,他感覺一切都變得不真實起來,銀礦山挖礦時揮動鐵杵的情景仿佛還在他眼前晃動,那當當的挖礦聲,那揮汗如雨的胳膊,那彌漫著酸臭味的破木板房,冰天雪地的勞作。

這一切都將成為遙遠的記憶,未來,他齊雅德何去何從

這時,過來兩名士兵對他道:“齊雅德將軍,曼蘇爾殿下請你過來。”

“曼蘇爾”

齊雅德一驚,哈裡發的繼承人在這裡嗎他順著士兵的手指望去,看見瞭站在河邊不遠處的曼蘇爾。

和李慶安一樣,曼蘇爾也在阿漫河南岸視察第一批糧食交換戰俘的過程,當第一批戰俘登上岸,他一顆心也終於放下瞭。

其實他也明白,這次交換不會有什麼波折,畢竟他在長安已經和大唐皇帝簽署瞭停戰和解協議,他也聽到瞭大唐將發動吐蕃戰役的消息,唐王朝暫時無暇西顧,而這大食也要發動西班牙戰役,徹底剿滅倭馬亞王朝的殘餘勢力,也暫時無暇東顧,在這種局勢下,雙方都不會節外生枝,隻要交換開始瞭,最終都會順利完成。

曼蘇爾看完第一批戰俘交換,他便要趕回大馬士革瞭,他在信德得到一個消息,阿拔斯哈裡發陛下幾年前的舊傷復發瞭,情況很嚴重,他作為大食儲君,必須要立刻趕回去瞭,否則大權一旦旁落到野心勃勃的老阿裡手上,他很有可能失去哈裡發的繼承權。

這時,兩名士兵將齊雅德帶瞭上來,齊雅德匍匐在曼蘇爾腳下泣道:“齊雅德能重得自由,是殿下所賜,我心中不勝感激”

曼蘇爾笑著扶住他的肩膀,安撫道:“陰雲已經散去,你將重返戰場,我會給你創造建立功勛的機會,洗去你被俘的恥辱。”

齊雅德是穆斯林手下第一大將,雖然他這次被俘,但他過去的赫赫戰功還是讓曼蘇爾對他另眼看待,他有心收買此人的心,讓他轉而為自己效力。

此刻,齊雅德心中對曼蘇爾充滿瞭感激,他親吻著曼蘇爾的靴子,道:“我現在心中隻有偉大的先知,隻有哈裡發陛下,然後就是曼蘇爾殿下,如果殿下不嫌棄,我願意做殿下的奴仆”

這明顯就帶有效忠之意瞭,齊雅德心中明白,怛羅斯一戰,重創瞭呼羅珊勢力,穆斯林失去河中地區,已來曰不多,齊雅德不得不考慮自己的去處,今天他抓住瞭曼蘇爾的機會。

曼蘇爾扶起他笑道:“隨我去大馬士革吧我會給你新的機會。”

曼蘇爾回頭看瞭一眼對岸山丘上的李慶安,恰好李慶安也在看他,雖然相距數百步,但兩人都看到瞭對方,他們心裡都明白,和約隻是暫時,當他們解決完各自的國內問題,他們之間的戰爭還是會爆發。

進入四月以後,碎葉每天都有源源不斷的移民過來,西行的道路漫長而艱辛,不少年邁的老人不堪長途跋涉、不堪饑餓和病痛,在半路死去,但更多人是滿懷著對美好生活的希望,滿懷著對土地的渴望,經過數月艱苦跋涉,穿過河西走廊,走出玉門關,穿越茫茫的戈壁灘,翻越雪山,萬裡迢迢來到瞭碎葉。

碎葉確實沒有讓他們失望,當地官府早已劃出瞭十萬頃豐腴的土地,按每戶的人數多寡各給一塊土地,每塊地從八十畝到兩百畝不等,裴羅將軍城、賀獵城,熱海周邊,一直到碎葉北面的大片領土,劃出瞭八個移民定居點,這將成為碎葉州八個縣的雛形。

移民們建立瞭保甲制度,十戶一甲,五甲為一保,每十保設兩名移民官員,移民們互相幫助,開墾土地,修建房屋,碎葉大地上到處是一片生機盎然的景象。

阿漫河邊的糧食交換戰俘還在繼續,李慶安則返回瞭碎葉,他的妻妾們都已在碎葉新宅居住,這天上午,李慶安帶著妻子獨孤明月乘馬車來到瞭碎葉北部的一座新建小鎮上。

他們乘坐一輛寬大的馬車,一路之上,到處是大片鬱鬱蔥蔥的樹林,林花大多已經消褪,路上彌漫著芬芳的蘋果花香氣息,高山上依然有皚皚白雪,在陽光下如藍寶石般瑰麗,雪水融化,形成一條條清澈的小溪蜿蜒流淌,匯成大河,山坡上是絨毯般的草地,柔軟而細嫩。

李慶安坐在車廂內仔細地看著崔乾佑寫來的戰報,崔乾佑將他的策略執行得很好,對回紇壓而不打,堅壁清野,步步蠶食回紇的地盤,這是李慶安反復考慮後做出的決策,他需要戰爭,不停息的戰爭,這是他控制安西的最好手段。

這其實也是安祿山的策略,對契丹時打時壓,這樣,他才能坐穩范陽節度使一職,假如王忠嗣在天寶六年也發動石堡城戰役,他也就不會坐不穩節度使的位子瞭。

李慶安合上戰報,久久沉思不語,馬車晃瞭一下,將他從沉思中驚醒,他低頭看瞭看妻子,見明月目光迷醉地註視著窗外的景色,便吻瞭吻她額頭笑道:“喜歡這裡嗎”

明月依偎在丈夫懷中,輕輕點瞭點頭,小聲道:“這裡和中原的景色完全不同,也不同於安西的半草原半荒漠,我很喜歡。”

“喜歡的話,我們也在這裡修一棟宅子,用木頭修建,背後是果樹,小溪從屋前環繞而過,等秋天果子成熟時,你帶著孩子去果園裡摘果子。”

李慶安的話使明月的眼睛亮瞭,帶著自己的孩子去采果子,那是多麼令人渴盼的事情,她抱著李慶安的胳膊癡嬌道:“夫君,那我們什麼時候才能有孩子”

李慶安輕輕摟著她的腰肢,曖昧地笑道:“嗯我會努力,今晚上我一定加倍努力,早點實現你的心願。”

明月俏臉暈紅,她掐李慶安胳膊一下,從他的懷中坐直瞭身體,理瞭理額頭上有些散亂地秀發,這時,她指著遠處一片帳篷區有些好奇地問道:“夫君,那是哪裡”

李慶安看瞭看便笑道:“那裡就是我們今天來的目的地,也是漢民定居點之一,起名為慶安鎮。”

“慶安鎮這不是你的名字嗎”明月好奇地問道。

李慶安沒好氣地笑道:“這是那個李嗣業拍我馬屁起的名字,以後這裡叫做慶安縣。”

明月嫣然一笑道:“其實慶安縣這個名字很不錯,吉慶平安,正符合遷移漢民的期盼。”

“或許吧”

馬車緩緩進入瞭聚居區,李慶安吩咐一聲,馬車停瞭下來,李慶安下瞭馬車,又將明月抱下馬車,這時,一名中年官員聞訊趕來,給李慶安躬身施禮道:“卑職安置支使韓悅,參見節度使大將軍。”

李慶安見他有些眼熟,似乎在哪裡見過,便笑問道:“我見過你嗎怎麼有些眼熟”

那官員笑道:“大將軍,其實我們見過,那年大將軍就任河南道觀察使,我是許昌縣縣令,當時大將軍還去我們的豆田裡視察。”

李慶安腦海裡出現瞭大旱時節,路邊那一片綠油油的豆苗,那個發明瞭根部點灌辦法的縣令,他頓時想起瞭起來,便欣喜地笑道:“原來是韓縣令,難怪這麼眼熟,你怎麼會來安西”

韓縣令苦笑一聲道:“上面要求許州抽兩名官員去安西支援,太守對我不喜,便把我抽來瞭。”

李慶安知道他其實是受排擠來安西,不過此人很務實,又敢於創新,這樣的官員來安西為官,是他李慶安的運氣才對,李慶安便笑瞭笑拍瞭一下他肩膀道:“韓縣令的能力我很清楚,這裡要建慶安縣,你就是第一任縣令,假如你能順利將此縣建立,我就升你為碎葉州長史。”

碎葉州是都督州,都督是段秀實,都督主要負責軍務,政務就由長史主管,而且碎葉已經是安西的核心地區,主管核心地區的政務,這就等於躋身於安西的高層瞭,韓悅知道這個李慶安在給自己機會,他大喜施禮道:“大將軍請放心,卑職一定會籌建好慶安縣。”

“好你帶我看一看移民情況。”

李慶安回頭看瞭一眼明月,笑道:“你在車內等我嗎”

明月搖瞭搖頭,她要陪夫君視察移民,李慶安笑瞭笑,便對韓悅道:“前面帶路吧”

“是大將軍請隨我來。”

在韓悅的引導下,數十名親兵護衛著李慶安及夫人走進瞭移民聚居區,從遠處看,這裡大部分都是帳篷,可走進瞭中間,才發現已經有木質建築物瞭,有酒肆、各種店鋪,賣曰常雜貨、衣料等等,中間最高的一棟木建築是安置支使的官衙,主要是分配土地,籌建城池修建,編造戶籍、調解移民間的矛盾之類的事物,一共有六名官員,韓悅是他們的頭。

“大將軍,現在這裡一共有一千八百戶,一萬餘人,移明煮要來自河東,土地已經分配完成,每戶一頭牛也發下去瞭,現在大夥開始互助修建屋舍,不過現在播種麥子已經來不及,絕大部分人傢的土地都播種瞭豆粟。”

“播種”李慶安驚訝地問道:“剛開墾的土地就可以播種瞭嗎”

“這裡的土地可以播種。”

這時,李慶安看見一名老者正蹲在地上研究土質,便快步走上去蹲下來笑問道:“老丈,感覺這裡的土壤如何”

老者回頭看瞭一眼,見李慶安有大群軍士護衛,便知道是大人物來瞭,立刻恭敬地回答道:“小老兒是河東蒲州人,我們那裡土地很肥沃,大多是上田,但那是經過千百年的耕種才有好地,可這裡的土壤竟然還比我老傢的土地還要肥沃,而且水源陽光都很充足,這如果是麥子的話,一畝地至少可以收五百斤麥子,而且不用看老天吃飯,這是一塊寶地啊”

李慶安聽得心中高興,便又笑問道:“老者傢裡分得多少土地”

安西的土地分配標準主要是按人均分配,以地域劃分,一共有四種,主要是按距離中原的遠近來定,比如距離中原最近的伊州是每人十五畝,到瞭龜茲拔煥城一帶就增加到每人二十畝,碎葉是每人二十五畝,再向西是每人三十畝,此外還有上限限制,比如碎葉的上限是每戶二百畝,這樣一來,超過八口人的上戶人傢就會選擇分傢,以謀求更多的土地,土地屬於永業田姓質,可以繼承,但不許買賣,戶籍消亡則土地自動回歸官府,五年不種不用則視同放棄土地,稅賦實行租庸調制,傢裡有人從軍則減免稅賦,這比唐初的均田制進瞭一步,唐初的均田制是允許買賣,留下瞭一個土地兼並的口子。

老者連忙道:“我傢裡有六口人,屬於上中戶,分到瞭一百五十畝土地。”

“那老丈傢裡原來有幾畝田地”明月也饒有興致地問道。

老者見明月美貌端莊,光彩奪目,卻對自己輕言細語,心中著實對她有好感,便苦笑一聲道:“不瞞姑娘說,我們一傢六口原來一分田也沒有,我們一傢都是許大戶傢的奴隸,河東旱災趁亂逃到關中,又隨大流來到安西,卻沒想到真的得到瞭土地,聽說這是李大將軍的恩賜,可惜我見不到他,否則小老兒一定給他磕三個頭。”

韓悅指瞭指李慶安,笑道:“這就是我們李大將軍”

撲通

老頭跪瞭下來,連連給李慶安磕頭,激動得眼淚都出來瞭,“大將軍,你就是我們一傢的再生父母,沒有你,我們一傢大半都要餓死,請受小老兒一拜。”

李慶安連忙扶住他笑道:“拜一拜就可以瞭,不用那麼客氣。”

這時,明月輕輕拉瞭李慶安一下道:“夫君,你快看”

李慶安抬起頭,頓時一怔,隻見周圍不知何時來瞭那麼多移民,足有千人之多,聽說他就是李大將軍,都紛紛給他跪瞭下來。

李慶安心中感動,他連忙高聲道:“各位父老鄉親,快請起來吧”

沒有人肯起身,有幾個老者帶頭大聲喊道:“感謝大將軍給我們土地,感謝大將軍廢除奴隸”

旁邊的韓悅也嘆道:“大將軍的均田制固然令人欣喜,但廢奴令才是真正令人佩服,這條律令必將徹底改變安西。”

廢奴令是安西出現得的一個重大變化,在安西不允許擁有奴隸,取消奴隸市場,嚴禁奴隸買賣,考慮到實際情況,可以有雇工,但人身絕對自由,主雇雙方憑借一紙契約明確雇傭關系,上面寫明雇傭期限、工錢等等條件,期滿後雙方可自願協商續雇與否。

這是完全不同於內地的一條地方律法,先從遷移民開始,一年內,所有的安西民眾都必須執行,包括官宦人傢,比如李慶安自己就主動釋放瞭傢奴,他府上的三十幾名下人都獲得瞭自由,現在李慶安以每月最少四貫錢來雇傭他們,每旬休息一曰,每年有半個月的假期,皆不扣工錢,年終則多加兩個月以上的獎勵。

這就是後世的雇傭勞動關系瞭,盡管有些超前,但這條廢奴令卻得到瞭絕大多數官員的支持,大傢都很清楚,蓄奴和土地兼並相輔相成,是大唐出現社會危機的根源所在,而且安西急需增加戶數,廢奴便可保證瞭這一點,李慶安在安西這塊新地方實行廢奴,可以說這條地方律法順應瞭現實的潮流。

當然還有很多細節姓的規定以堵住漏洞,比如有些大戶人傢會用納妾和收義子辦法,把女奴變成妾,把男奴變成義子,變相躲避廢奴制,這些都有相應的規定來堵住瞭漏洞,其次懲罰也是極為嚴厲,不肯廢奴、私賣奴隸、變相蓄奴者將被杖一百,責令改正,不肯改正者則沒收財產趕出安西。

安西的廢奴制也得到瞭廣大底層移民的支持,這就意味著他們的土地不會被兼並,他們的子女不會成為奴隸,但這條律令將面臨的抨擊李慶安也有瞭心理準備,他很清楚,這條律令一出,大唐各地的奴隸都會逃亡安西。

未完待續

設置 目錄

設置X

保存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