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六十六章 營救傢眷

作者:高月 字數:4024

地下室的發掘結果令誰都不敢相信,黃金白銀不多,值錢的珍寶也不多,大部分都是銅錢,所挖出來的銅錢堆積成一座小山,超過屋頂,很多都已經黴爛瞭,李慶安迅速估計一下,連同挖出的一些黃金白銀,至少在二十萬貫左右。

另外還有兩大箱地契,絕大部分是江淮一帶的良田,很多地契都已經發黃瞭,估計是岐王留下的財產。

此時正是下朝時間,政事堂的幾名相國都聞訊趕來瞭嗣岐王府,他們每個人都被這堆如小山般的銅錢唬住瞭。

“我記得前幾年已經在他莊園裡挖出來瞭三十萬貫錢啊怎麼還有這麼多”張筠萬分驚訝道。

李慶安搖搖頭道:“張相國,你還是小看這位王爺的財富瞭,我士兵說,地窖裡面有很多大箱子的痕跡,估計裝的是古玩財寶,已經被帶走瞭,這些銅錢是不方便攜帶才留在這裡。”

他又走上前,拍瞭拍裝地契箱子,“這些地契也是,他心裡明白,這些地契都會變成一張廢紙,所以他也留在這裡瞭。”

這時,一直不吭聲的裴旻肅然問道:“殿下,你打算怎麼處置這些田產財物”

“我把大傢請來就是為瞭商量這件事,我建議把逃往南唐的宗室都列出清單來,將他們的田產財物全部沒收,所得錢物一是用來興修水利,其次用來辦學,減輕朝廷的負擔。”

李慶安心裡也清楚,沒收宗室財物未必會得到政事堂的支持,張筠肯定是沒有問題的,王縉猶猶豫豫也會答應,但其他人都是比較正直,不會一心奉承自己,所以他必須進行讓步,把這些錢財用於民生中去,這樣,他獲得支持的可能姓較大。

尤其是顏真卿,如果僅僅是沒收財物,他未必同意,但用於水利和辦學,他同意的可能姓就大多瞭,他的目光向顏真卿望去,

果然,一心辦學的顏真卿首先表態支持瞭,“我支持趙王殿下的想法,這些宗室的財物也是取之於民,現在應該還之於民,用於水利和辦學,我非常贊成。”

隨即張筠和王縉都表示瞭支持,政事堂七相中,崔寧和郭子儀都在來京的路上,所以現在隻有五人,其中三人已經贊同瞭,那麼李慶安的建議也就算通過瞭。

裴旻很瞭解李慶安想做什麼,雖然他不太贊成,但他也知道反對沒有意義瞭,便道:“我提一個建議吧這些挖出的錢財和其他財物可以變賣,土地收歸官府我支持,但我建議他們的永業田和私宅暫時不要變賣,由官府暫管,以後視情況而定。”

裴旻考慮得比較周到,他知道李慶安是為瞭逼迫宗室,既然是逼迫,那要留有一點餘地,真的不給他們一點後路,反而問題更嚴重。

裴旻提出這個建議得到瞭其他的四人一致支持,李慶安也承認裴旻考慮比自己周到,他便欣然道:“那咱們就這樣定瞭,這件事就由顏相國全權負責,從各部調派人手由政事堂協商解決,把關中所有的宗室都梳理一遍,我另外會派五千內衛士兵協助顏相國,聽顏相國調遣,這件事我希望顏相國在半個月之內完成,沒有問題吧”

顏真卿想瞭想,半個月的時間有點緊張,但如果人手充足,再抓緊時間,應該還是能完成,他便點點頭,“沒有問題”

“好”

李慶安要的就是顏真卿的這句話,“明天一早,我會把宗正寺和情報堂的所有資料都轉交給顏相國,如果顏相國還需要什麼材料,可直接向情報堂調取。”

李慶安是從來不會把這些軍權交給政事堂的相國,但為瞭這一次行動能圓滿完成,他不惜破這個先例。

李慶安的馬車離開瞭嗣岐王府,情報堂總管胡沛雲趕上瞭馬車,剛才李慶安的親兵找到他,上將軍有事情問他。

“上將軍,卑職在”

李慶安吩咐一聲,馬車減速瞭,他坐在窗前緩緩對胡沛雲道:“成都那邊情況怎麼樣”

“回稟上將軍,劍南情報堂已經投入瞭全部的人力,監視南唐官員和宗室的一舉一動,不僅如此,屬下還從襄陽調瞭六十名精幹成員,扮作逃難的商人進入瞭蜀中,加強劍南情報堂的力量,根據最新消息,他們已經安頓下來。”

“嗯”李慶安點點頭,對胡沛雲的稟報表示滿意,他又道:“我還是那句話,安全是第一的,要吸取河北情報堂的教訓。”

“卑職明白卑職已經發信給卓堂主,對他強調瞭安全的重要。”

“我知道瞭,要隨時向我報告,尤其是李亨和太子的內鬥,我們要加一把火,讓他們的鬥爭燃燒得更猛烈一點,可以不惜一切手段。”

“是卑職記住瞭。”

李慶安想瞭想,還有一件事情讓他放不下,又囑咐道:“還有席元慶和趙崇玼傢眷,要加快營救,這次席元慶是先鋒,不能再耽誤瞭。”

“卑職已經接到消息,營救準備得很順利,就在這兩天,可以動手救人瞭。”

李慶安又交代瞭幾句,便離開瞭嗣岐王府,胡沛雲匆匆趕回瞭情報堂,現在他需要全力關註成都的進展。

天王廟是成都不太起眼的寺院,處於北城外,本來就香火不旺,這兩年寺廟附近的軍營開始大量駐軍後,就更沒有人敢來天王廟燒香瞭,使這座破舊的寺院更加冷冷清清,年輕的僧人都跑光瞭,隻有幾個年邁的老僧靠種點蔬菜來維持生計。

但幾個月前,天王廟內忽然又熱鬧起來,席元慶和趙崇玼二人率軍北逃後,他們在成都的傢人難以逃脫,全部被抓捕,作為人質關押在天王廟中,之所以關押在天王廟中,是因為相距不到五十步就有一座軍營,駐軍萬人,如果有誰敢來營救,就會立刻引來軍隊的包圍。

席、趙二人的傢眷共有一百餘人,分別關押在寺廟的東西兩院,由於席元慶和趙崇玼在劍南軍中還有些威望,所以負責關押的官員也不敢過於虐待,隻是將他們兩傢軟禁在院子中,並重新加高加固瞭的圍墻,並派人看守在院門口,每天會送些米糧蔬菜進去,兩座院子中都有水井,讓他們自己做飯生活。

時間一晃便過去瞭近四個月,曰復一曰的枯燥無聊,看守也漸漸麻痹下來,以前看守每天要清點四次人數,早、中、晚、夜,由於得到瞭兩傢人的一點賄賂,以及兩傢人不斷抗議,便取消瞭晚上和半夜的清點人數,每天隻清點兩次,清點時夜也是走走過場,喊一聲名字,有答應就行,看守一共有十六人,每六人看守一個院子,分三班輪流監視,另外還有六人是負責四周巡邏,緊急事態發生時聯系軍營。

天王廟四周並不空曠,西面緊靠萬人軍營,南面是幾十畝菜地,再向前便是一座村子,村中有百餘戶人傢,再向前一裡,便是城池瞭,站在寺廟大門口,可以清晰地看見成都宏偉的城墻。

寺廟北面是一座東西走向狹長形的山丘,山丘十分低緩,覆蓋瞭茂密的森林,山丘延續十幾裡,寺院這裡正好是山丘末端,樹木格外茂盛,森林距離寺院隻有二十幾步,看守重點也是巡邏這一段。

寺廟的西面則是一條小河,當地人成為白水,河水最後流入岷江,由於河水經過瞭人口稠密的地區,因此河中舟來楫往,是當地一條重要的運輸水道。

這天晚上,天空陰沉,月色和星光被厚厚的烏雲覆蓋,夜色格外地漆黑,天王廟和往常一樣,兩傢的傢眷都早早地入睡瞭,四名看守坐在院門外,無聊地打著哈欠,院門緊鎖,拳頭大銅鎖掛在鐵柵欄上,隻有看守的頭目才有鑰匙。

“他娘的,這樣的曰子什麼時候才是個頭”

一名看守低聲罵道,他的目光不時瞟向後院,隱隱還可以聽見喧鬧和叫罵聲,那是其他人正聚在一起賭博,喧嘩聲令他心癢難耐。

“二娃子,你先看著,我去上個茅房。”

看守爬起身便要向後院去,另一個叫二娃子的看守卻一把抓住他,“先講好瞭,隻準玩兩把,來換我”

看守嘿嘿一笑,掙脫他的手,向後院跑去,他這一跑,對面看守西院的一名看守也拍拍屁股,爬起身便跟著去後院瞭,看守便隻剩下瞭兩個人。

“睡會兒吧”

一人打瞭個哈欠,躺在墻角,昏昏沉沉睡去瞭,另一人也瞇著眼開始打盹,這時屋裡傳來嘩啦一聲,他一下子驚醒瞭,他聽到瞭什麼動靜,他站在鐵門前看瞭半晌,似乎有小孩在哭,拉開嗓門問道:“發生瞭什麼事”

“沒事小孩把尿盆踢翻瞭,收拾一下就好瞭。”一名婦人答道。

“他娘的,屁事多”

看守打瞭個哈欠,又鉆進墻角的被褥裡,沉沉睡去瞭。

就在這時,寺院後面的山林出現瞭十幾條黑影,不遠處的小河中不知何時,停泊瞭一溜小船,足有二十幾艘,黑影就是從船上奔進樹林。

這些人就是奉命來營救席、趙傢眷的劍南情報堂成員瞭,其實早在兩個月前,他們便開始行動瞭,由於傢眷中有不少老人孩子,如果翻墻走,很容易驚動看守和軍營,如果發現他們逃跑,事情就嚴重瞭,現在兩傢傢眷幾乎被李亨遺忘瞭,一旦讓李亨想起他們,再加上有逃跑嫌疑,那很可能就會全部處死。

所以情報堂考慮瞭很多方案,最後決定采用最穩妥的辦法,挖地道把人神不知鬼不覺地救走。

他們找來十幾名盜墓高手,賞與重金,用瞭近兩個月的時間,終於挖掘出一條長約五十丈的地下通道,從緊靠小河的森林邊緣,一直通往東西兩座院子的房間裡,考慮到老人艱難,所以隧道還算比較寬,高五尺,寬三尺,人可以低著頭在隧道中行走。

隻過瞭片刻,便有一個瘦小的身影從東院廚房的角落裡爬瞭出來,這裡便是地道出口,平時被一捆樹枝掩蓋住。

“咕咕”

幾聲夜梟叫過後,從隔壁的正房內溜來一人,他是席元慶的三弟席元平,他們已經得到聯絡,就在這幾天,隻要夜晚無月便可逃走,今天白天天空就陰沉瞭一天,席傢人便知道,逃跑就在今夜瞭。

席元平跑進廚房,黑衣人立刻低聲問道:“準備好瞭嗎”

席元平點點頭,“都準備好瞭。”

兩人立刻將一口水缸搬開,水缸後面的墻上露出個大洞,這是席傢挖的,逃跑時可以直接鉆過來,不用經過院子被看守發現。

搬開水缸,首先從墻洞中鉆出一個男子,這是席元慶的大弟席元錦。

“快跳進地道,下面有人接應”

席傢傢眷一個一個從墻洞鉆出,跳進瞭地道,最後攙扶出來一個老婦人,這是席元慶的祖母,已經八十餘歲,她堅持要最後一個走,兩個孫子一左一右將她攙扶出來。

“趙傢人好嗎”老婦人顫巍巍地問道。

“老祖母放心吧我們挖瞭兩條地道,那邊也在接人瞭。”

“那就好。”

“祖母,我先下去背你。”

席元平先跳進地道,另外兩人將老人小心翼翼地放下去,這時,所有人都走掉瞭,黑衣人最後檢查瞭一遍,將門反鎖瞭,又將洞口堵好,將樹枝蓋住瞭地道口,他隨即向猴子一樣溜走瞭。

地道寬敞,兩傢人撤退得非常順利,他們幾乎不停留,從地道口出來後,便直接跑到河邊上船,兩名黑衣人負責清點人數。

一百一十七人,最後逃出來的是瘦小黑衣人。

“人都全瞭嗎”

“都出來瞭,一個不剩。”

“那好,我們走”

幾名黑衣迅速奔出森林,上瞭船,二十幾艘小船緩緩起航,向不遠處的岷江駛去。

未完待續

設置 目錄

設置X

保存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