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4章 血淚之路

作者:七月新番 字數:2674

枹罕並不是一座城,隻有一個孤零零的哨塔,屹立在離水與大河交匯的地方。但好歹不是黃土夯成,而是用更為堅固的黑色石頭砌起,抬頭望去,黑夫能瞥見幾張滿是雜亂胡須的臉孔從雉堞間向外窺探。

那是李信一年前控制洮西地區後留下的守卒,人不多,一屯五十人,不過,等屯長來拜見李信時,卻說隻剩下四十八人瞭。

五日前,二人一同外出狩獵,便再未返回,下吏一什人去搜尋,卻一無所獲,或是碰到瞭猛獸,或是遭遇湟中生羌,被擒殺瞭

李信卻不說話,對羌璜點瞭點頭。

羌璜氣不打一處來,制止瞭屯長的講述:不必猜瞭,其中一人確實是墜崖而死,至於另一人,他做瞭逃兵!

說著一揮手,士卒便將一個雙手被反縛,渾身臟兮兮的秦卒帶瞭上來。

原來,此人見同伴不慎墜崖而死,心生怯意,加上已在這苦寒邊地戍守近一年,有些受不瞭,遂心生逃亡的念頭,但也算他倒黴,沿著洮河行走時,竟遇上瞭李信的隊伍,斥候見他形跡可疑,遂將其捕捉,很快就從他的衣裳驗傳判斷出,這是逃亡的秦卒。

按照軍法,逃亡者死,且按照連坐之法,一人逃走,則加刑於其同伍四人,其同伍還剩下的三個人,也遭到瞭鞭笞,之後還會去逃兵傢中,追責其父母傢人

正是靠瞭這種嚴苛的軍法,這些戍邊的秦卒才不至於逃亡大半。

李信也知道戍邊士卒的苦,所以在打瞭一巴掌後,立刻給瞭他們一顆甜棗吃。

本將此番來,除瞭賜汝等衣食犒勞饗士外,便是來更換戍卒的。

聽說很快就要結束戍邊的苦日子,枹罕塞全屯四十八人都歡呼雀躍。

讓大軍在哨塔外圍安營紮寨後,李信對黑夫說起瞭在邊外之地設哨戍守之難。

枹罕距狄道一百八十裡,沿途無路,隻能順著洮水緩緩而行。兵卒們戍守於此,衣食都要仰仗狄道每月供應,我雖每月派人過來,但總有接濟不上的時候,尤其是入冬之後

或是覺得,南方人無法體會羌地冬天的可怕之處,李信讓屯長過來,向黑夫展示寒冬留下的戰果——一隻被凍爛的耳朵。

還有一根腳趾,下吏這算是輕傷瞭,那逃兵,直接凍掉瞭兩根手指,一隻耳朵隻剩肉團!

雖已入夏,但屯長想起上個冬天就瑟瑟抖,那時候枹罕塞才剛建好,禦寒能力較差,因為大雪封堵瞭路,狄道三個月無法過來,他們隻能省吃儉用,靠射獵充饑,將動物皮毛披在身上,在火堆邊擠在一起取暖。

黑夫頷,他能夠理解,越往西,海拔就越高,冬天也越難熬,盛夏時節,在這裡隻能算涼爽,入秋後,便要披上冬衣瞭。枹罕已是青藏高原的邊緣,偶爾能見到犛牛之類的高原物種,牛尚且需要厚厚的皮毛禦寒,何況人呢。

這麼苦的條件,方圓百裡內,都是言語不通的羌戎部落,日子也乏味至極,呆久瞭,的確會出現精神崩潰的情況。

黑夫也問出瞭自己的不解:狄道長城以北,洮水以東地區,膏腴之地不少,洮西雖也有些牧場,但多為山壑苦寒之地,難種五谷,駐軍也不易,將軍為何非要在枹罕建塞?

以黑夫這個後世人的眼光看,洮水以西地區,直到兩千多年後,也是藏羌聚集的各種民族自治縣,也不是進入河西的必經之路,棄之亦不甚惜。

這枹罕塞,是非建不可!

但李信接下來,卻給黑夫好好上瞭一課。

右庶長或聽說過,西羌之本,出自三苗,乃薑姓之別也。及舜流四兇,徙之三危。羌人的地域,從隴山以西,至於河,綿地千裡,南接蜀漢徼外蠻夷,西北接月氏,所居無常,依隨水草,地少五谷,以產牧為業。

黑夫在心裡畫瞭畫地圖,現這一地域,就是後世的半個甘肅瞭。

羌人在殷周時期的歷史,與薑姓四嶽深厚的淵源,同周王室的相愛相殺且不追究,羌人與秦的糾葛,一切都得從兩百年前的秦厲公時代講起。

那時候,秦國已霸西戎,因缺少勞動人口,便對隴山以西的羌人諸部大肆打擊,抓瞭不少人去關中做奴隸。

其中一個叫無弋爰劍的羌人,便是秦人的隸臣,無弋,在羌語裡就是奴隸的意思。他的妻子,則是一個受過劓刑,被割瞭鼻子的羌女。

後來爰劍動瞭一批同族之人,從關中逃回,遭秦人追拿,還放火燒山想要燒死他們,眾人躲在洞窟裡才得以活下來。

逃到隴西後,羌人們聽說爰劍在烈火中活瞭下來,感到驚奇,以為爰劍有神庇佑,便推舉他為酋豪。因為在關中生活過,無弋爰劍學會瞭秦人先進的農耕技術,將其教予羌人,得到羌人敬重和信任,投奔他的曰益增多,遂成最大的部落。

但好景不長,到瞭爰劍曾孫忍季父做豪酋時,秦獻公初立,欲復穆公之跡,於是兵臨渭,掃滅殘餘的群戎,也對族群日益昌盛的羌人大肆打擊,使之四分五裂。

從那時起,羌人便分成瞭三部。

李信讓屯長攤開刻畫在一張羊皮卷上的地圖,指著地圖東北角,黃河以東地區道:部分羌人與群戎混居於此,此為其一,這也是右庶長提議奪取的地方。

這便是後世的蘭州一帶瞭。

李信又指著地圖西北角的水道和大湖道:這是湟中西海,羌人豪酋忍季父帶著部落遷徙至此,河湟羌人最眾。

他的手指隨即又指向南方:又有羌人數部,沒有去湟中,而是選擇南遷,出賜支河曲西數千裡,進入蜀郡以西,在高山深壑間散居,或為犛牛種,秦稱之為越巂羌;或為白馬種,秦稱之為廣漢羌;或為參狼種,秦稱之為武都羌此為其三。

聽完之後,黑夫隻覺得,用一個字來形容,那就是:慘!

羌人的歷史,幾乎就是一卷被秦奴役,被秦追打的血淚史,而他們被逼得逃離傢園,或西或南四散遷徙,簡直是一出血淚之路。

說完羌人聚居的三大區域後,李信又點著地圖最中央的黑框道:枹罕在此,扼守離水洮水之間的走廊。

走廊?

然,離水西面為高山,洮水東面為秦塞,有長城阻隔,唯兩水之間地勢較低,是羌人遷徙的南北沖要。

黑夫這下聽明白瞭:將軍在枹罕立塞,除瞭就近監視湟中諸羌,還想要阻止三地羌人往來聯絡!?

然也!

李信道:本尉對湟中並無興趣,但我以為,羌人四分五裂不足為懼,可若像兩百年前一般,在無弋爰劍手下合一,與秦作對,則西羌之患,不亞於當年的義渠!

他的判斷是沒問題的,據黑夫所知,雖然眼下羌人看似無害,但再過兩百年,至兩漢之際,羌人果成大患,整個隴西,甚至連關中都飽受其苦。

而若能增築枹罕塞,使之變成城池,甚至將長城延伸至此,便相當於隔絕瞭三地羌人。

黑夫拱手:將軍不以羌人四裂弱小便輕視,真有沉穩大將之風瞭。

李信搖瞭搖頭:信覆軍辱國之人,豈敢再狂妄傲慢?

不過,眼下李信也有愁的地方,枹罕塞的存在是很有必要的,但如何維持其存在,並改善戍卒生活,勿要再使逃亡的情況出現,卻又是一個難處。

再者,這一屯戍卒好不容易才熟悉瞭本地環境,一歲而更,又換上新人,

我倒是有一個主意,或能解決這難題。

在細細瞭解本地狀況後,黑夫也不失時機,提出瞭一個算不上新穎的想法。

見識過高鞍馬鐙之利,李信挺期待黑夫源源不斷的主意,抱拳道:信願聞之!

很簡單。

黑夫指著枹罕塞之外,離水邊的開闊谷地道:屯田!

天才一秒記住本站地址:

設置 目錄

設置X

保存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