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五章 八旗要振作

作者:漢風雄烈 字數:4759

感謝莫之靜語兩次萬賞,雞凍O∩∩O

松筠被永珹一腳踹個五體投地,腦袋咣一下磕在瞭地面,鮮血立刻就流瞭下來。鉆心的疼,可松筠不敢有半聲的叫喊。整個人迅速爬起來,繼續跪在永珹的跟前,然後再被永珹踹瞭個大仰八叉。

永珹這次表現自己憤怒的行為十分的外向化,十分的有行動力,聽瞭松筠傳回來的話,他心裡窩著一團熊熊燃燒的烈火。

“陳鳴,陳鳴,狗賊無恥,卑鄙無恥狗賊狗賊”永珹氣的渾身都打顫,血氣上湧,面頸都一片血紅,額頭上青筋畢露。破口大罵著陳鳴,破口大罵著

澹泊敬誠殿裡一絲兒別的聲音都沒有,幾個在場的文武勛貴趴伏在地上,沒辦法,都被陳鳴威脅著要扒順治、康熙、雍正的墳瞭,都要給人刨瞭祖宗墳瞭,他們這些不肖的無能子孫怎能不趴在地上呢。

松筠盡可能的縮小自己的身子,雖然他被人選瞭出來,能死裡逃生,活著從順天府的大牢裡走出來,這感覺真心是佛祖保佑。但要是現在被皇帝拖出去砍瞭,那就太虧瞭。

今年剛剛二十有二的松筠並不知道自己在原時空的歷史上能留下多麼輝煌的一筆,他現在僅僅是一個前理藩院筆帖式。錯非此刻身份特殊,他見都見不到永珹。此刻的他唯一的想法就是活著

被復漢軍放回承德的松筠沒有半路而逃之夭夭,而是真的帶著蓋有陳鳴大印的書信來見嘉慶皇帝。他也不知道那信裡面寫的是什麼,結果矜持的嘉慶皇帝就揮手讓松筠自行拆開瞭火漆,大聲的讀出來。然後永珹就一點都不再矜持瞭

傅恒落入復漢軍手中,阿桂死瞭,海蘭察一直在忙軍伍,劉綸在杜集大敗的消息傳到北京後,也咽下瞭最後一口氣,他本來就病得很重。

現在的軍機大臣就隻剩下於敏中、福隆安、索林,以及新提拔的慶桂、臺佈和袁守侗。

三滿一蒙兩漢,不容易啊,自從乾隆二十三年夢麟死瞭後,十年來臺佈還是第一個跨入軍機處這道門檻的蒙軍旗人。

而手握兵權的海蘭察、明亮等人都沒有入軍機,永珹這是擺明瞭讓他們相互牽制。

從康麻子四十三年始建,至今七十年瞭,熱河行宮的氣氛從來沒有一天能比得上今天這樣淒涼淒苦,毫無一絲歡樂。龐大的皇傢建築群仿佛是一個巨大的墳場,往來太監宮女都沒有一絲兒人樣瞭。低頭順眉,屏氣息聲。

往日在走廊、門庭、路邊值守巡邏的護軍侍衛們人數也少瞭很多,杜集大敗一場,通州收攏來的清軍敗兵士氣普遍很低靡,同時海蘭察也是為瞭向永珹表現忠心,將永珹最信得過的大內侍衛要走瞭一大批,填補進軍隊,並且大多擔任軍官職務。

幾個滿身都是頹廢味道的大臣直接騎著馬奔到。

隨著永珹的口諭傳出,很快的,滿清最高層次的一批王公重臣還有文武大臣,紛紛匯聚到瞭澹泊敬誠殿。松筠這個時候已經輕快的走出宮門瞭,如釋重負的他感覺著自己現在是一身輕松,被皇帝踹上兩腳就揣上兩腳瞭,他要去尋蒙古正藍旗,去找自己的傢人

澹泊敬誠殿裡,所有的人都跪倒瞭一地,陳鳴拿順治、康熙、雍正、孝莊等人的陵墓做威脅,讓永珹乖乖的把紫禁城和圓明園搜羅的寶貝送回去,很多大臣們雖然都心理面願意,卻沒誰敢真的說出這般怯懦的話,小心給人扣瞭一定懼敵的大帽子,更怕被永珹記在心底。

那伍泰、保來、哈思托等人讓永珹記恨在心,留在瞭北京,現在哈思托已經掉瞭腦袋瞭。

陳鳴特意選瞭三月十九的日子進北京城,然後在景山祭奠崇禎皇帝,一口氣砍瞭一百二十八顆腦袋。餘下的人也全都關瞭起來,北京留守的八旗大員和兵丁,復漢軍真心一個沒繞過,現在場上的多少人聽瞭之後褲襠都濕瞭

現在陳漢的大軍已經抵到瞭白馬川,眼看著就要向承德進攻,承德剩餘的旗人都在抓緊每一秒鐘的時間往東北去。從他們抵到承德的那天起,戴上足夠的糧食,大批的旗人就在往東北去。隻要能平安的經過平泉、建昌和朝陽三地,他們就能進入到盛京瞭。自從打遵化州出關後,旗人們就再沒有一日停歇的,每天都在往東北趕。

但是之前被滿清強遷的漢民就沒那麼井然有序瞭。他們沒那麼多兵力來管理約束漢民,也沒有那麼多糧食來供給這些人吃,甚至不少漢民本身攜帶的糧食都被搶光。

別看復漢軍隊伍殺到瞭白馬川,可有這麼一張牌在手,永珹到現在都敢留在承德不走。

但是松筠送來的信卻是永珹不得不面對的一個大難題,他該怎麼回答

對東西皇陵的安危不聞不問怕是立刻基本盤都要亂。

對復漢軍的威脅順服的答應那會不會又太傷士氣瞭呢

“朕答應瞭,答應瞭。”永珹面無表情的看著趴在地上的群臣,有一刻鐘瞭吧所有人都不吭一聲,除瞭那“唯皇上聖裁”五個字。“祖宗亡靈安歇之地不容得打擾。珍寶億萬也不可比之絲毫。”

“隻是朕很痛心,神聖之地淪入賊手,且不知何日才能光復故都,重新祭拜先人靈位。日不能安,夜不能寐,思之念之,每心如刀割。”永珹目光含淚的望著所有人,在場的勛貴重臣繃緊的身子都已經放松瞭許多,大傢想說的話皇帝已經說瞭麼。

“你們都抬起頭來,抬起頭來看著朕,看著朕,”

永珹淚水嘩嘩的流淌著,但是臉色極為的堅韌,就像21世紀面對黨旗宣那啥時一樣,“大清中落,國勢崩塌,但你們要記住,這一切還都沒有到不可收拾的地步。我們還有東北,還有朝鮮,西北亦土地廣袤。我們還有數十萬兵丁

當年太祖爺七副盔甲起兵,從小小建州到一統女真,然後縱橫遼東,歷經太宗二世,中原有生巨變,世祖皇帝時候八旗舉兵入關,短短時日中掃蕩天下,奠定我大清百年之基業。

而今陳逆崛起中原,大清不得不退入關外,但我大清實力依舊尚存。八旗雖然遭受重創,可人丁數額比之當年尤勝出甚多。

今後隻需在關外細心潛伏,重操當年舊路,怎知我大清就無光復山河的一日”永珹額頭上再次暴起青筋,但不是之前憤怒的湧動瞭,而是澎湃無限的激動。

隻可惜他的這番激動並沒有讓殿上的滿清重臣們一起燃起來,隻不過一些滿軍旗大臣臉上閃過一抹抹的血色,那內心也是有所觸動的。

“列位臣工,你們都是大清的肱骨之臣,重任在肩,斷不可整日萎靡不振。”

“朕可不願束手就死。朕要重新打回北京去,要跟陳逆好好的鬥一鬥。”入關後的八旗墮落的很快,那麼回到關外的八旗,永珹還有好大的勾畫呢。“所以,迄今以後旦有被朕發現屍位素餐,無所用心,無所作為者,一律嚴懲不貸朕決不食言”

“八旗要振作起來,振作”

永珹攥起拳頭高呼大叫著,底下的一桿重臣們似乎也都鼓舞起瞭鬥志,一個個高聲大吼著。

“振作,振作。八旗要振作”

弘曉、福隆安、索林、慶桂、臺佈、富僧額等等滿軍旗王公貴胄臉上都湧起瞭血光,年近六十的於敏中也表現的絲毫不弱於他們,而五十歲的袁守侗、梁國治等就顯的有點作假瞭,也不知道永珹看進眼裡瞭沒有。

自從劉統勛、劉綸等病逝以後,於敏中就成瞭清廷裡的頭一號漢員瞭,袁守侗、梁國治則緊隨其後。雖然他們現在都是旗人瞭,可又有幾個滿軍旗人將他們看成旗人而且袁守侗是山東濟南人,梁國治是浙江紹興人,哪會願意跑到東北來吃苦這兩地都在復漢軍控制之下,如果有可能他們怎的就不願意棄暗投明

那比他們還要大十幾歲的嵇璜,不就是很巧妙在山東任上不見瞭嗎

他比於敏中還要大三歲,河道總督嵇曾筠之子,父子倆皆長於治河聞名於世。也一樣出身滿清的高門貴第,早期的時候嵇傢也是多番輾轉,要死要活的逃出瞭復漢軍的魔掌,但現在嵇璜一樣是跪瞭。而且跪瞭後的嵇璜沒多久就被陳漢任命為水利廳的副廳長之一。讓袁守侗和梁國治心底裡不知道有多麼羨慕

然而他兩人這幾年都在北京為官,想走也走不掉啊。

高類思、楊德望,兩個當年風光一時的清廷寵兒,此時脖子上套著枷鎖,腳下拴著繩索,艱苦的跋涉在薊州往北京來的路上。這一陣要管的犯人實在太多,連腳鐐都不夠用瞭。如高楊二人和一幹耶穌會的傳教士們,個人危險程度不高之輩,用麻繩當腳鐐,十個人一串,十個人一串,前後串起來,也就足夠瞭。

長長的隊伍前後綿延二三百米,這是復漢軍從薊州和遵化一帶抓到的一些被滿清放棄瞭的中基層官員,還有工匠高楊耶穌會傳教士就屬於後一類。

這些人現在非常的乖乖,包裹那些連銀十字架都沒有,無奈下用刀子刻瞭個木十字架的洋人傳教士,也萬分馴服的遵守著看管們的命令。

因為這些人在被送到北京前,現在薊州當瞭一陣勞工,幫手將一顆顆腦袋在薊州城北組成瞭一個碩大的京觀。

薊州城北京觀多數是腦袋,而不是完整的屍體,但是整個薊州、遵化之戰,復漢軍前後殺俘清軍五六千人,至白馬川為止。其中俘虜的三千多人不加甄別,盡數斬殺。

要警厲天下人麼,就不能摻雜仁心。後者的屍體就也扔到瞭這座京觀當中瞭。

於是一座方二十丈高五丈三尺的巨大山丘就聳立在瞭薊州城北,全程參與瞭這一建築修築過程,更眼前目的瞭四千多人被盡數處決的過程的高楊、耶穌會傳教士們,大小便都嚇的失禁瞭。

從親眼看到三千多人被二百人一波,二百人一波的盡數斬殺那日起,他們這夥給滿清的槍炮鑄造做出瞭不小的貢獻,但手藝法子被滿清盡數學會瞭後,在薊州給一腳蹬開的耶穌會成員們,每日裡但凡有一丁點的空閑時間,就會攥著胸前的木十字架,虔誠之極的向上帝祈禱,讓他們信仰的天父寬恕他們的罪孽。

三千多人就這麼砍瞭。這個數字能比得上他們耶穌會在中國上百年來堅持不懈的傳教的成果都不差瞭。包括高楊在內,所有的人都給嚇懵逼瞭有木有

陳鳴還清楚的記得高類思和楊德望的,這兩個我大清的留學生在陳鳴的記憶中曾經留下瞭深刻的一筆,而且兩人的學歷也被陳鳴從佩裡埃那裡得到瞭證實。隻是萬萬沒想到這倆人現在竟然混的那麼慘。還有那群耶穌會的傳教士們,給滿清的槍炮工業改進和生產立下瞭汗馬功勞的他們,竟然最後時候被踢下瞭救生船

也是活該

陳鳴對那些耶穌會的傳教士們沒半點好感,這些人路上死瞭也就死瞭。但是高類思和楊德望兩人是他親自點名要確保生命安全,乃至不能殘疾的寶貝

但在這個最基本條件得到保障的時候,那就不用再給他們一丁點的優待瞭。

從薊州到北京的這一百六七十裡路上,他們整整走瞭五天,腳底板子都磨出瞭一個個血泡。

到瞭北京一群人就都給關瞭起來。陳鳴現在沒空見他們倆,這倆人也需要在牢房裡深刻的反省反省。現在把他們招待的越好,將來才會知道什麼叫真正的好。耶穌會的傳教士下場也是一樣的,全部關起來

因為他們對滿清的貢獻,眾人皆知,所以連甄別都不用瞭,直接撂進瞭刑部大牢。

“永珹答應交還珍寶古董瞭吧”

“我就說麼。誰敢把寶貝看的比老祖宗的墳頭還珍貴的呢不怕自己位置坐不穩啊。”

“這事兒傳馮廉去辦。他是包衣旗出身,多多少少對裡頭的東西有認識。”

“雖說的白馬川的隊伍不繼續往北打啦韃子還東西是還東西,我也不刨康麻子的墳頭瞭,一報還一報麼。”刨墳畢竟有點傷陰德,有點沒下限瞭。現在這個時代對於這東西還是很看重,很有影響力的。就算是報復,也不適合現在做。

“註意收攏漢民。後勤部門務必要保障充足的糧食供給”還要引領漢民原路返回故園。

這玩意兒太麻煩瞭。被韃子強行遷出長城的小百萬漢民,到瞭草原上,幾乎沒人管瞭。相比韃子也看清楚瞭不容易。

漢人跟八旗不一樣,後者作為一個軍事組織,即使再腐朽,建制還在。就像和珅,滿洲正紅旗二甲喇人。他們是有最基本的建制的,三百人編為一牛錄,由牛錄額真佐領,管理其內部的一切事務。每五牛錄為一甲喇,設一甲喇額真參領,每五甲喇設一固山額真,即旗主後稱都統。

八旗撤退的時候,除瞭那些真正的達官顯貴,餘下的人全都是按著建制來的。這好歹是一套程序。而漢民呢

清軍自己搞強遷的時候就沒想到這一塊,人走到長城外的時候,已經完全混亂瞭。

四九城的人,武清的人,香河的人,薊州的人,遵化的人,再想整理也不可能瞭。

而現在這一難題就落到瞭復漢軍的頭上。

“唉”鄭宏宇眉頭皺的都能夾死一隻蚊子。“殿下,這事兒真的不好辦啊。”抬頭疼瞭。

“不好辦也要辦,還要辦得好。我是相信後勤的。”陳鳴很有領導做風的道。

鄭宏宇還能說什麼呢何況復漢軍的後勤部隊又不是真的無能為力他們從無到有,從弱到強,歷經瞭多少次大軍團作戰的軍需補給供應歷經瞭一次又一次的江海遠程跨省的千裡調度,真金都是經過火連的。

這隊伍就是一次次練出來的。未完待續。

設置 目錄

設置X

保存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