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八章:敗勢(三)

作者:賤宗首席弟子 字數:3344

楚軍終於撤退瞭。

可在撤退之前,楚將宰父亙卻命令麾下步兵進行最後一次推進。

在推進至魏營內魏兵的射程范圍內時,宰父亙令幾名千人將一手高舉白旗,一手舉著盾牌,在魏營前方來回搖旗示意。

見此,魏營營墻上的魏兵們不由地停止瞭射擊。

負責指揮魏兵的魏將宮淵亦抬手示意附近的魏兵暫停射擊,他目不轉睛地望著那幾名高舉白旗的敵將。

楚軍當然不可能是舉白旗投降,那幾面白旗所代表的,僅僅隻是這支楚軍承認瞭這場戰事的戰敗,要求魏軍允許他們收斂屍體罷瞭。

這是自古以來兩軍交戰時不成文的規定:當一方軍隊舉白旗承認戰敗,並要求收斂戰死的屍體時,另外一方則不許趁機進攻。

之所以會有這樣的不成文規定流傳下來,最早據說是因為一場瘟疫。

據說,曾經有兩個國傢的軍隊在野外作戰,打得十分激烈,有許多的士卒在戰爭中戰死,由於戰役的時間拖延地極長,倒是戰死的兩軍士卒的屍骸出現瞭腐爛發臭跡象,導致瞭當地爆發瞭一場瘟疫。

結果,在這場瘟疫中喪生的兩國軍民,人數遠遠超過那場戰役的陣亡人數總和的數十倍,險些使方圓千裡絕跡。

自那時起,兩軍交戰時,雙方兵將便心照不宣地開始履行一條不成文的規定:勝者收斂戰場屍體,無論敵我雙方,都必須焚燒或就地掩埋,不許暴屍於荒野,更不許隨便丟棄在水源附近。

而隨著後來儒傢思想開始遍佈各個國傢,仁的思想逐漸改變或完善這條不成文的規定:若戰敗方舉白旗,希望收斂己方戰死的兵將,勝者方應遵從仁義,默許對方的要求,而不應當趁機攻擊。

這也正是魏將宮淵及時下令停止攻擊的原因。

然而在魏將宮淵身旁。衛驕、呂牧二人卻似乎並不懂得這條不成文的規定。見主將下令停止攻擊,不解地問道:“將軍為何下令停止攻擊難道將軍真相信營外的楚軍會投降”

宮淵搖搖頭,淡淡說道:“那幾面白旗,並非是楚軍想要投降的意思。”說著。他便將那幾面白旗的真正含義告訴瞭衛驕、呂牧二人。

衛驕、呂牧二人恍然大悟,頓時回頭觀瞧。

果不其然。隻見在營外,唯一對他們魏營有所威脅的那些長弓手兵陣,已逐漸向後退離。而那些仍在徐徐向前推進的楚國步兵。卻隻是將盾牌舉在身前,一步一步地朝著魏營走來。

“不會有詐吧”

衛驕忍不住嘀咕道。

宮淵聞言搖頭說道:“楚人再怎麼狡詐。也不會在這種事上耍詐,若他們真敢這麼做,必定會被天下人所不齒。到時候我大魏亦或是齊、魯兩國再與楚國交兵時,再沒有人會相信楚人相信楚人明白什麼叫做因小失大。”頓瞭頓。他繼續說道:“更何況,楚軍的長弓手已經撤退瞭,沒有那些長弓手的壓制掩護。單靠這些步兵,就算抵達瞭槍林那一帶,也奈何不瞭這座軍營,沒事。”

衛驕、呂牧二人這才似信非信地點瞭點頭。

而此時,趙弘潤見營墻上的魏兵普遍都停止瞭攻擊,心下納悶,遂與工部左侍郎孟隗一同上營墻來瞧瞧究竟,因此來到瞭宮淵等人所在的位置。

“怎麼瞭,宮淵將軍,為何下令停止攻擊”

“肅王殿下。”聽到趙弘潤的聲音,宮淵回頭瞧瞭一眼,連忙拱手抱拳施禮,隨後將方才的那一幕向趙弘潤解釋瞭一番。

“舉白旗要求收斂戰亡的兵將屍體”趙弘潤狐疑地瞅著營外徐徐而來的楚兵,皺眉說道:“依我看,恐怕是為瞭回收那些武器與甲胄吧”

宮淵聞言聳瞭聳肩,畢竟他也清楚暘城君熊拓麾下還有三萬從他們魏營釋放出去的原熊琥軍士卒,因此也不難推測,楚將宰父亙之所以懇請收斂戰死兵將屍體的目的。

“不能進攻麼”趙弘潤皺眉問道。

宮淵舔瞭舔有些幹裂的嘴唇,苦笑說道:“倒也不是就一定不能進攻不過,這樣做有失道義,或許會遭人詬病”

趙弘潤聞言皺瞭皺眉,沉默不語。

所謂的道義,可以理解為是當世的輿論,無論是對一個人還是一個國傢而言,都是非常重要的衡量標準,關系著世人的看法,以及與別的國傢的外交,所謂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其實說得也就是這麼一回事。

沉思瞭片刻,趙弘潤吐瞭口氣,釋然道:“罷瞭,就讓他們將屍體連帶著武器裝備都帶回去吧暘城君熊拓多半打算將這些戰死的楚兵的裝備分發給那三萬熊琥軍,哼,未見得會如他意。”

平心而論,趙弘潤是不情願任由楚兵們以收斂戰死兵將屍體為借口,順道將那些武器、鎧甲也回收,不過這件事既然上升到瞭國傢的道義層次,他也不敢輕易造次。

不過一想到這些武器、裝備暘城君熊拓十有八九會分發給那三萬熊琥軍士卒,他的心情稍稍好瞭些,畢竟在他估算中,那三萬熊琥軍士卒在回到楚營後有多半可能會與熊拓麾下的軍士發生矛盾。

若是那兩支楚軍相安無事地相處著,那趙弘潤隻有自認倒黴,可若是那三萬熊琥軍士卒與熊拓軍的士卒爆發過矛盾,那麼如今那些人得到瞭兵器、甲胄,萬一兩支楚軍再發生些什麼摩擦,相信那場面必定會十分精彩。

事已至此,趙弘潤隻能這樣安慰自己。

而此時,楚將宰父亙所率領的大軍仍在向前推進,可待等大軍距離那片槍林僅二十餘丈遠時,所有的步兵們都停下瞭腳步站在原地,唯有一營五千名楚兵仍在舉著盾牌一步步走向魏營。

很顯然,宰父亙也是考慮到魏軍的反應,因此沒敢讓全軍都前往搬運屍體,以免讓魏營內的士卒產生誤會。

隻見在魏營營墻上眾多浚水軍魏兵的密切註視下,那五千名楚兵頂著頭皮,雙手舉著盾緩緩來到那片槍林附近。讓他們送瞭口氣的是。魏營內的魏兵們並沒有趁機攻擊他們,隻是舉著機弩對準著他們,防備著他們耍詐而已。

見此,那些楚國步兵們也沒敢造次。老老實實背起地上的同澤的屍體,轉身便返回大軍所在。

五千名步兵。盡皆如此。

而待等這五千名楚國步兵來回幾趟搬空瞭長槍林那一帶的屍體與武器,企圖穿過那片槍林繼續搬運魏營營墻腳下那些屍體時,終於有一名浚水軍的千人將忍不住瞭。一把奪過附近一名弩手手中的機弩,扣動瞭扳機。

隻聽嗖地一聲。那枚從機弩射出的弩矢直接釘入瞭一名楚兵身前的地面上,整桿弩矢插在地上微微顫抖。

“到此為止瞭若再敢向前,立殺之”那名千人將怒意濃濃地威脅道。

趙弘潤與宮淵轉頭望向那名千人將。卻見那千人將正對著身旁一臉擔憂之色的魏兵猶憤憤不平地罵著:“怕什麼我又沒射殺他們,犯什麼軍規這些楚狗殺我大魏軍民時。可曾遵從過什麼道義”

見此,宮淵張瞭張嘴,仿佛想呵斥什麼。但最終什麼都沒有說。

而趙弘潤則是面無表情地思索著。

他並不認為那名千人將有什麼說錯的地方,可問題在於,楚國可以不在意他們在國與國之間的輿論或口碑,但是大魏卻不能不在意。

就拿趙弘潤來說,不可否認,他心中一直抱持著報復楚國的心思,但那頂多隻是讓楚國蒙受巨大的損失罷瞭,難道說,待等他有朝一日反攻到楚國境內時,他也學楚人的戰爭方式一樣,縱容麾下的士卒去燒殺搶掠

那與楚國的那些熊氏王公貴族又有何區別。

算瞭還是回帳想想下一步吧,經過這一仗,暘城君熊拓應該不會再強攻我軍營寨瞭。

與宮淵打瞭聲招呼,略有些疲憊的趙弘潤自顧自回帥帳去瞭,畢竟以所謂的道義說服自己不趁機射殺那些楚兵,反而讓他們將屍體連帶著裝備都搬走,這種事他其實也無法接受,索性眼不見為凈。

楚軍,終於徐徐撤退瞭。

因為那名千人將的威脅,營墻腳下的那些楚兵的屍體,那些楚兵們最終也沒敢來搬運。

而楚將宰父亙倒也不在乎那麼寥寥數百人的武器裝備,見大部分戰死的兵將屍體與武器皆已回收,便當即下令瞭全軍撤退。

這一仗,楚軍損失瞭將近一萬七千名士卒,而其中有至少一萬五千人是步兵,可想而知在這場仗中楚軍步兵的消耗都多麼的巨大。

然而,當暘城君熊拓聽到瞭這個傷亡數字後,他卻並不滿意。

並非是因為傷亡人數過多,而是這個傷亡數字,還未達到他給予宰父亙的三萬人的標準。

這不,當宰父亙等將領一回到營寨,熊拓便將這些個將領叫到瞭帥帳,沉著臉質問緣由。

宰父亙與子車魚是相處多年的同僚,因此並沒有推卸責任,隻是默然不語。

見此,子車魚抱拳向熊拓說道:“公子,此事不關宰父,是末將逼迫他下令撤兵的,因為末將針對當時的戰況判斷,再行強攻也難以攻克那座魏營,隻是增添無謂的傷亡與其白白消耗兵將的性命,還不如想想別的法子。”

“別的法子”暘城君熊拓聞言氣樂瞭,心說要是有別的法子可以嘗試,本公子還會叫那些兵將去白白送死麼

可就在他拿眼睛瞪著子車魚時,卻見子車魚抱瞭抱拳,低聲說道:“若公子不計兵將的傷亡,末將這裡倒是有一策,可以嘗試一番。若順利的話,則那座魏營形同虛設;可若是不順利的話,數萬兵將頃刻間喪生”

“”熊拓張瞭張嘴,望著子車魚滿臉的嚴肅竟一時說不出話來。未完待續。

設置 目錄

設置X

保存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