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7章:君子欺之以方(二)

作者:賤宗首席弟子 字數:3389

PS:明天一個朋友的小孩百日酒,後日開始加更,望見諒。。

以下正文

果不其然,約一炷香工夫後,尚縣府衙的庭院裡就發生瞭一幕讓人忍俊不禁的事:年高七旬的尚勛,舉著拐杖追打他的門生,同時也是尚縣的縣令寇正。

“你給我站住你個混賬、糊塗的豎子你居然敢欺騙老夫,說什麼堪堪上榜給老夫站住”

“老師、老師息怒。”

“你、你、氣死老夫瞭光耀門楣的機遇,你原本唾手可得,可你”

在一旁,趙弘潤依在廂房門口,與宗衛們一臉好笑地看著那對師生。

片刻後,趙弘潤見尚勛已氣喘籲籲,考慮到這位老人的身體狀況,遂對宗衛周樸使瞭一個眼神。

周樸會意,當即上前勸解。

其實在尚勛追打寇正的時候,庭院內尚有不少人圍觀,比如,對面屋內尚勛的另外一位門生尚陽,就站在一旁神色擔憂地看著,但是沒敢上前勸阻。

聯想到趙弘潤初次看到尚勛時,尚勛用拐杖敲那些年輕人的腦袋,而那些年輕人卻一臉嬉笑討好之色,不難看出,尚勛在這座城的民望極高。

“呼、呼。”

在宗衛周樸的勸阻下,尚勛總算是停瞭下來,畢竟在他眼裡,趙弘潤可是身份尊貴的人,此人的面子還是要給我。

“給老夫過來”

調息瞭一番,尚勛拄著拐杖罵道。

寇正不敢違背,一臉訕訕地走瞭過來。

“尚陽,你也過來。”尚勛沖著對面屋子的尚陽喊道。

“是。”尚陽應瞭一聲,走瞭過來,遞給寇正一個愛莫能助的眼神。

此時,尚勛已將趙弘潤請到屋內,對後者拱手說道:“肅王殿下,老朽有三個不成器的門生,倘若殿下認為這三人尚可造就,便讓他們三人跟隨殿下前赴汾陰吧。”

聽聞此言,寇正皺瞭皺眉,說道:“老師,您”

“住口”尚勛喝道。

寇正遂不敢言。

趙弘潤看瞭一眼寇正,自然寇正隻是礙於恩師尚勛的命令,未見得心裡願意。

於是,他在請尚勛入座後,笑著說道:“老丈深明大義,小王佩服。曾經小王以為寇大人乃不可多得的賢才,直到今日見到老丈,本王這才恍然,老丈才是隱於山林的大賢小王冒昧,希望舉薦老丈為汾陰、蒲板兩地的縣令,不知老丈可願屈就”

聽瞭這話,尚勛、寇正、尚陽皆用意外的目光看向瞭趙弘潤。

事實上趙弘潤耍的把戲,這三人心中明明白白:若尚勛去瞭汾陰、蒲板,寇正還能跑到哪裡去

“老朽”尚勛搖瞭搖頭,笑道:“肅王殿下謬贊瞭,老朽何德何能讓年輕人跟隨殿下你前往吧,至於老朽”

他雖然沒有說完,但相信在場的人都明白尚勛的意思:他是希望留在尚城,待死後與妻兒合葬。

見此,趙弘潤正色說道:“老丈,小王是這樣想的。尚城幽僻,風景雖好,但與外界的道路不便,汾陰、蒲板,乃是重要之地,然而去年,河東郡西部數城前後遭到韓人與秦人的進攻,此時百業待興,正是用人之際,因此,雖老丈年勢已高,小王亦希望老丈能夠屈就。”

說著,他不等尚勛、寇正等人開口,便將汾陰、蒲板二城的重要性著重敘說瞭一遍,甚至於誇大到汾陰、蒲板若有失則大魏必將衰亡的地步,讓尚勛幾番欲插嘴,但最終卻什麼都說不出來。

“我大魏既將得河西之地,到時候,汾陰、蒲板兩地乃重中之重。河西羌胡或會聚眾反撲,奪我大魏國土,殺我河東子民,到時,正是需要像老丈這樣德高望重的人出面,安撫民心。況且,汾陰、蒲板兩城剛剛遭逢戰火,城內孤寡眾多,若是老丈能像教授此地鄉民這樣教授那些孤兒,待若幹年之後,汾陰、蒲板二地必為河東堅城。希望老丈答應。”

說著,趙弘潤起身拱手大敗,驚地尚勛連忙起身閃躲。

看著一臉真誠的趙弘潤,縱使心中清楚這位殿下的真正意圖,尚勛亦頗為感動:畢竟他隻是一介草民,而對方乃是王室貴胄,王室貴胄屈身向一介草民的他行大禮,這如何不讓他動容。

此時此刻,尚勛心中暗想:要不就應瞭此事罷

畢竟在他看來,眼前這位肅王殿下請他出仕汾陰、蒲板兩地的縣令,這十有八九也隻是一句客套話,對方看重的,應該是他的門生寇正。

也就是說,他尚勛就算到瞭汾陰、蒲板,仍然也能像以往那樣清閑,有空教教鄰傢小兒識文認字,靜待壽限。

隻是

想到祖祖輩輩皆生活在此,況且自己的妻兒亦埋骨在此,尚勛臉上便難免露出幾許猶豫之色。

仿佛是看出瞭尚勛心中的遲疑,趙弘潤說道:“老丈,若是惦記祖廟、祖墳,小王可派人遷至汾陰,亦可派人專門看護,甚至於,小王還可以派人修一條尚縣到軹邑的山路,命其為尚公徑。”

“”尚勛、寇正、尚陽三人驚訝地看著趙弘潤。

無他,隻是因為趙弘潤看出瞭尚勛的顧慮。

整整一炷香工夫,屋內鴉雀無聲。

良久,尚勛微吸一口氣,正色說道:“盛情難卻,肅王殿下已經如此厚待,老朽無以為報,願攜門生三人與鄉鄰百戶遷居汾陰,至於老朽一門祖墳,就不勞貴軍的將士看護瞭,我大魏的男兒,應在沙場上建功,豈能在塚旁徒耗歲月。山徑也不必修,若鄉鄰皆遷至汾陰,這條山路也用不上瞭至於這尚縣”

說到這裡,尚勛的神情有些黯然,畢竟他也清楚,一旦尚縣的人都搬遷到汾陰,這座山城必然被廢棄。

而就在尚勛的時候,商水軍的呂湛不知何時也來到瞭這裡,正倚在門旁偷聽,聽到這裡,他插嘴道:“殿下,要不這尚縣就讓我天門關用來駐軍吧,末將以為這是個不錯的據點。”

聽聞此言,趙弘潤請示尚勛道:“老丈意下如何”

尚勛皺緊的眉頭逐漸舒展:倘若天門關的商水軍將尚縣用來駐軍,尚縣自然能避免被廢棄的命運,這讓他大為欣慰。

隨後,趙弘潤又詢問寇正的意思。

寇正看瞭趙弘潤半響,最終隻是點瞭點頭:他的老師都認可瞭這件事,他還能說什麼

見此,趙弘潤心中大喜。

欣喜之餘,他也不禁有些得意。

正所謂君子可欺之以方,隻要方法得當,並且坦言相告,似尚勛、寇正這等正人君子,其實是最容易說服的。

次日,尚勛將尚縣的鄉民聚集到府衙前的空地,將遷民的決定告訴瞭鄉民。

在得知要搬遷到汾陰後,尚縣的鄉民雖有些念念不舍,但最終還是全部同意。

其中,那些十幾二十歲的年輕人聽說日後可以搬到大城居住,無比雀躍,口不擇言地喊著不用修路咯這樣的話,結果被氣惱的尚勛用拐杖重重敲瞭幾下。

當日,趙弘潤與尚勛在商議後做出決定:由趙弘潤先帶著寇正、尚陽還有另外一名尚勛的門生前往汾陰,而尚勛則與諸鄉民們收拾傢當,隨後前往汾陰。

期間,盡管尚勛竭力推辭,但趙弘潤還是命天門關守將呂湛派五百兵護送。

次日,趙弘潤親筆寫瞭一份書信,派人上奏大梁垂拱殿,在信中敘說此事,即將尚縣幾十戶鄉民遷至汾陰,且將尚縣作為天門關的駐軍據點。

不得不說,為瞭這種事上奏朝廷,實在是小題大做,畢竟尚縣太小瞭,小到朝廷甚至都不知道軹邑北側的太行山上,在犄角旮旯的山區中,居然還有這麼一座山城。

之所以這樣做,隻不過出於對尚縣居民的尊重,否則對朝廷而言,多一座或少一座這樣的土城,根本無關緊要。

要知道,尚縣的居民這些年來居然都不曾納稅,可想而知這座山城的處境。

可能,就連距離最近的軹邑,該縣縣令以往都不清楚這附近還有一座山城。

在向朝廷通稟瞭此事後,趙弘潤帶著寇正、尚陽前往汾陰。

期間路過軹邑時,他派人將尚勛最後一位認可的門生木子庸接到瞭軍中,這人也挺有意思,尚勛說此人在軹邑擺攤替人抄書、寫信,結果鄢陵軍的士卒們到瞭地方一瞧,這位尚勛的門生正在給一名大腹便便的富人算卦看相,唬地那名富人直喊神人。

“寇大人面色不渝,莫非是還在怪罪本王”

在前往汾陰的途中,趙弘潤見寇正面色不佳,雖開口問道。

寇正深深看瞭一眼趙弘潤,搖瞭搖頭道:“肅王殿下貴為王室貴胄,卻仍能禮賢下士,寇某豈有埋怨之理隻是”

“隻是什麼”趙弘潤好奇問道。

寇正聞言沉思瞭片刻,隨即舒展雙眉搖搖頭說道:“不,沒什麼。這樣也好,自從老師的獨子不慎墜亡於山澗後,盡管老師從未提起,但我等都知道他心中悲痛,我與尚陽、木子庸二人以及鄉鄰們籌劃修那條山路,一來是為方便往返,二來,也是希望能平撫老師心中的遺憾”說到這裡,他轉頭望向趙弘潤,問道:“肅王殿下果真欲辟用傢師麼”

仿佛是看穿瞭寇正的心思,趙弘潤笑著說道:“寇大人放心,本王會在汾陰出資蓋一間書舍,讓尚公出任舍長,教授汾陰的年幼孩童,讓尚公無暇追思妻兒”

趙弘潤個自然明白,對於內心有創傷的人而言,最好的治愈方法就是讓他忙得不可開交,無暇胡思亂想。

當初尚勛不也是因為這樣,才教授鄉鄰孩童學業的麼。

結果,教出瞭一位洪德十六年的金榜頭名。

“善”寇正感激地點瞭點頭,隨即看著趙弘潤,鄭重地拱手行禮:“多謝殿下”

趙弘潤微微一笑,並沒有順勢提出招攬寇正的意思。

因為,隻要寇正願意出任汾陰縣令一職,那麼,他將不可避免地被打上肅王黨的標簽。

相信,寇正也明白這一點。

設置 目錄

設置X

保存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