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皮、封底是厚厚的深藍紙張,非常舊瞭,邊角翻卷,摸上去軟塌塌的,封皮上原本無字,輾轉流傳的過程中,有人自作聰明,在上面歪歪扭扭地寫下“淳於梟”三個大字,“梟”字缺瞭一點,字跡與裡面的正文完全不同。
侍衛與禦醫整整調查瞭七天,確實找不出任何毒藥的痕跡,才在皇帝的催促下,將殘書上交。
在這七天裡,韓孺子悵然若失。
楊奉居然就這麼走瞭,比那些不願向朝廷效忠的江湖豪傑還要決絕:杜氏爺孫選擇重返江湖、廚子不要命選擇消失、醜王選擇發配邊疆,楊奉直接奔向死亡。
韓孺子沒去看遺體,身邊的人都不同意,他自己也覺得沒必要,楊奉給皇帝留下瞭話,不是通過屍體表露,而是用一本殘書轉達。
韓孺子今晚沒回寢宮,也沒有召見任何一位嬪妃,坐在凌雲閣裡,秉燭夜看。
原書的確很厚,至少有三百頁,如今隻剩下三頁,去掉開頭、結尾兩段不連貫的字詞,其它內容記載瞭一個故事。
這個故事在正史、野史裡都沒有,作者也不給出處,以知情者的口吻寫下來。
主角是大楚太祖韓符,按聖軍師所說,這本書的一多半內容都與楚、齊、趙三方爭霸有關,這個小故事也是如此。
故事直接稱太祖為“韓符”。
大意是韓符滅掉瞭陳齊、莊趙之後,坐擁天下,心中卻不得安定,莊氏已經全滅,陳氏卻有遺孤逃亡,以陳傢在齊魯一帶的號召力,隨時都可能卷土重來。
韓符派出大批親信分赴各地,監督官府四處搜尋陳氏後人的下落,與此同時,又將齊民大量外遷,充實北疆與南方郡縣。
一名親信找到瞭線索。
原來陳氏後人一直受到豪俠的保護,東躲西藏,最近的時候離京城隻有不到一百裡。
韓符大怒,他本人從前是一名三四流的豪俠,遭到官府追捕時,也曾得到過諸多豪俠的幫助,但他現在是皇帝瞭,天下唯一的皇帝,受不得豪俠的違法行徑,於是傳旨,限期一個月之內,必須交出陳氏後人,否則的話,所有曾經接待過陳氏後人的豪俠,都將被處以死刑,甚至株連三族。
到期之日,各地的七名豪俠不約而同前往本地衙門前自首,但他們不肯透露陳氏後人的下落,而是選擇瞭自殺,這七人一死,線索再次中斷。
事隔三天,一位陳氏後人突然出現在京城街頭,在大聲宣告自己的身份之後,當眾自殺,以謝諸豪俠的庇護之恩。
天下民意洶洶,韓符也怕瞭,假惺惺地大赦,將與此有關的其他人釋放,從此之後,公開追捕轉為暗中調查,可是直到韓符病逝,也沒有找到其他陳氏後人。
這個故事究竟想說什麼韓孺子看完之後感到困惑。
反復看瞭三遍之後,他決定尋求他人的意見。
“孟娥,你過來看看。”
自從住在皇宮裡之後,韓孺子白天忙於處理朝政,晚上極少單獨就寢,孟娥名義上仍是皇帝的貼身侍女,兩人見面的機會卻不多,但是沒有因此產生疏離與陌生感,韓孺子隨口叫她的名字,她嗯瞭一聲,走過來,與往常一樣不冷不淡。
共有三頁紙,孟娥看得很快,放下紙,看著皇帝。
“你覺得這個故事想說什麼”
“我覺得這個故事是假的,在義士島的記載裡,陳氏後人是被一批忠臣保護,直接逃至海上,與豪俠沒有關系。”
“這是一本教人如何造反的書,所有的故事應該都是例子,用來說明一個道理,無所謂真假,我在疑惑,這個故事的道理是什麼”
孟娥又拿起紙,看最後半段,都是在贊美豪俠,沒說“道理”。
她想瞭一會,“首先,寫故事的人不喜歡大楚太祖。”
韓孺子嗯瞭一聲,這是很明顯的事實,他看一眼桌上的太祖寶劍,自從寶劍物歸原主之後,他就一直帶在身邊。
孟娥又想瞭一會,“大概是說豪俠也能讓皇帝難堪、讓皇帝低頭吧,故事裡的太祖最後不是放過瞭其他人嗎”
“楊奉為什麼偏偏留下這個故事或者說殺死楊奉的人為什麼這樣做”
“陛下仍然懷疑楊奉是被暗害的”
“欒半雄說過,書能殺人,楊奉果然死瞭,書卻隻剩下三頁,我不能不懷疑。”
“那這就是挑釁瞭,刺客想告訴皇帝,他會像陳氏後人一樣逃得無影無蹤,陛下永遠也抓不到他,最好的選擇是與太祖一樣,就此放棄。”
韓孺子點點頭,覺得有點道理,但不是他想要的道理。
孟娥的想法多起來,“或許這個故事還想說,能否找到陳氏後人並不重要,太祖將大楚經營得好,天下太平,陳氏後人也無力回天。”
韓孺子笑瞭笑,“如果這是楊奉故佈疑陣呢”
孟娥沒聽明白。
韓孺子解釋道:“可能根本就沒有什麼刺客,楊奉自感病重,為瞭給我留下一個深刻印象,所以親手制造瞭暗害的假象。”
“楊奉是個騙子”
“沒有那麼簡單,楊奉肯定是想對我說什麼,內容都在這個故事裡。”
“他不能讓晁鯨直接轉述給陛下嗎”
韓孺子搖搖頭,“他是要我牢牢記住這個故事。”
孟娥更糊塗瞭,“楊公真沒有必要這樣做。”
韓孺子沉默瞭一會,如果這就是楊奉的目的,這名太監的確成功瞭,韓孺子已經沒辦法將故事從心裡去除。
“你去休息吧,我待會也要睡瞭。”
孟娥退下,沒有去休息,仍站在角落裡,默默地看著皇帝。
韓孺子當她已經走瞭,盯著殘書看瞭許久,突然站起身,拿起太祖寶劍,拔劍出鞘。
劍還是寒光四射,流落強盜手中的時候,似乎沒有被使用過。
“這是一柄好劍,但是沒什麼用處。”韓孺子忘瞭孟娥已經“不在”,又對她說話。
孟娥卻記得,一聲不吭。
“戰場上拼的是弓弩長槍,偶有近戰,砍刀也比劍更好用。江湖人喜愛用劍,太祖或許一直還當自己是豪俠。”
韓孺子對著燭光仔細看劍,順手將劍鞘放在桌子上。
劍是好劍,正因為太好,反而舍不得使用,韓孺子輕嘆一聲,打算收劍回鞘,一低頭,看到劍鞘出口處多瞭一塊小紙片。
韓孺子一驚。
紙片比指蓋還小,一面被塗黑,翻過來另一面還有字,一個“手”字。
太祖寶劍同樣接受過檢查,但是從晁鯨開始,所有人對這柄劍都十分尊敬,每次拔劍出鞘,無不小心翼翼,一直沒有帶出裡面的碎紙片。
韓孺子放下劍,拿起劍鞘倒放,輕輕磕瞭兩下,鞘內又掉出來幾塊紙片。
一共四塊,背面都被塗黑,正面寫著一個字,分別是“手”、“請”、“梟”、“收”。
韓孺子簡單地排列一下,變成“請收手梟”四字。
“嘿,淳於梟讓朕收手,不要再追查他的下落。”韓孺子冷笑道,接下來更迷惑瞭。
據晁鯨所說,他一個月前到達軍寨的當天,就從楊奉手裡拿到瞭太祖寶劍,自此之後,劍不離身,楊奉也從來沒有再要回去。
如此推測,紙片就不是楊奉死亡當晚放進去的,他那時起床都很困難,不可能做別的事情。
“你又在給我出難題,這回連題目都不肯告訴我瞭。”韓孺子喃喃自語,想當初,楊奉經常給皇帝出題,每一道都需要思考數日甚至一個月。
韓孺子上床躺下。
孟娥走到桌前,將寶劍收回鞘中,看瞭一眼四塊紙片,重新排列一下,變成“梟請收手”,隨後打亂,伸手捏熄蠟燭,摸黑走出房間。
凌雲閣足夠大,她睡在隔壁的房間裡。
韓孺子沒法忘掉楊奉,查出真相,突然變得比天下大事更加重要。
次日下午,韓孺子召來金純忠,“你親自跑一趟,查明楊奉之死有沒有可疑之處。”
金純忠領命,這是一個耗時的艱巨任務,他得重走楊奉的回京之路,詢問每一位在最後一個月裡與楊奉接觸過的人。
韓孺子仍覺得不夠,又叫來太監景耀。
“景公可曾調查過楊奉的來歷”
景耀曾經查過孟徹、孟娥的來歷,得到的消息都很準。
“調查過,但是很快就被慈順太後叫停。”
“可有線索”
“有一些,都不連貫,說明不瞭什麼。”
“繼續調查。”
景耀吃驚地看向皇帝。
“楊奉沒有問題,朕隻是想知道他的傢人在哪,楊奉說過他有一個兒子。”
“是,陛下。事隔遙遠,這可能需要一點時間。”
“朕不著急,但你要認真調查。”
“是,陛下。”景耀退下,很高興接到這項任務,他也對楊奉感興趣,一直就想查個清楚,現在終於有瞭機會。
韓孺子仍覺得不夠,楊奉給皇帝出瞭一道題,韓孺子就要以皇帝的身份加以思考、解決。
楊奉死瞭,曾經讀過那本書的聖軍師、欒半雄也都被處決,可是還有一個人活著,他雖然沒讀過此書,但是多少能明白其中的意義。
望氣者林坤山曾經戴罪立功,前往雲夢澤幫助楊奉剿匪,或許他能解讀那個故事,從而破解楊奉留下的題目。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