兕子鐵瞭心的要住進翠微宮,李休怎麼勸都沒用,最後沒有辦法之下,他隻得進宮將這件事告訴李治,李治也接到兕子今天回宮的消息,隻是他政務繁忙,實在沒辦法迎接,不過卻也在宮裡做瞭些準備,就等兕子回來瞭,卻沒想到兕子非但不回來,反而還要住進父親去世的翠微宮。
李治也是粗通醫理,當初他和平安郎去遼東時,還學過一些醫術,自然知道兕子並不適合住在翠微宮,所以他幹脆也扔下手中的政務親自去勸說,勸說瞭半天的確有瞭效果,不過不是他把兕子說服瞭,而是兕子把他說服瞭,於是兕子也十分順利的搬到瞭翠微宮居住,幾天之後,李治正式將翠微宮改名為晉陽宮,並且賞賜給兕子做為她的別院。
李休本來還擔心兕子住進晉陽宮後會觸景生情導致病情加重,不過一段時間後,兕子的病情雖然有些小反復,但大體上還是在好轉,而且兕子住在晉陽宮也有好處,一來方便孫思邈前去為她診治,二來寧安也經常跑去陪她,甚至直接也搬到晉陽宮和兕子一起住,有好友相伴,使得兕子的心情也慢慢的好轉瞭許多,這讓李休才放下心來。
李世民的葬禮結束瞭,前來奔喪的各路親王也該回去瞭,李恪是第一個走的,不過因為新皇登基,他們這幫兄弟也都得到瞭新的封賞,封地也發生瞭變化,比如李恪就從揚州都督變成瞭廣州都督,所以他也要去廣州赴任,當然他在走之前也去瞭李休那裡告別。
李治之所以將李恪從揚州調到廣州,其實也有更深一層的考慮,其中最主要的還是李恪在揚州經營多年,無論他有意還是無意,他在揚州都擁有瞭深厚的根基,也培養瞭一批自己的心腹官員,所以若是讓李恪在揚州再呆下去,隻會讓他成為當地的土皇帝,到時揚州百姓恐怕隻知道有李恪,而不是有李治瞭,所以為瞭朝廷對地方上的控制考慮,李恪也必須換個地方任職。
當然李恪並不是唯一的一個,他的其它兄弟也都遇到瞭同樣的對待,不過李恪對此倒是十分看得開,並沒有因此而生李治的氣,因為他知道這也不是李治的本意,哪怕李治不願意對他們這些兄弟動手,朝堂上的大臣們也不會任由他們在地方培植勢力,所以在葬禮完成後,李恪第一個響應去瞭廣州任職,以顯示自己並沒有私心。
除瞭李承乾這個前太子外,就數李恪在兄弟中的年紀最大,所以有瞭他帶頭,其它人也不好說什麼,於是在幾個月內,這些親王們也紛紛離開長安去瞭自己的新封地。
李承乾是最後一個走的,本來他因謀反而被貶為庶人,但是李治念在兄弟親情上,想要封他為國公,但李承乾卻不願意接受這個國公的爵位,而是寧願用這個爵位換一個偏遠的下州刺史。
說起來交州設立瞭都督府,治下有交州、愛州、峰州、棠州、羅伏州這五個州,而李承乾要去的則是最偏遠的羅伏州,那裡與林邑接壤,不但漢人數量少,而且民風剽悍,屬於下州,十分的難以治理。
本來對於李承乾去交州擔任刺史這件事,朝堂上有不少人都反對,主要就是擔心李承乾身為前太子,萬一手中有瞭實權,日後很可能會形成一個隱患。
不過李治卻是力排眾議,一來他相信李承乾這個大哥,二來他也有自信,自己都已經登基為帝,擁有整個帝國,而現在李承乾隻是去瞭最偏遠的羅伏州擔任刺史,就算是李承乾真的有什麼不臣之心,隻憑羅伏州的那點實力根本不可能翻得瞭天。
另外還有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羅伏州是交州的最南邊,而交州又是大唐的最南邊,可以說大唐對那裡的統治十分薄弱,甚至每年連稅收都收不上來,而且還要面臨林邑國的蠶食,大唐的兵鋒雖盛,但也不可能派太多的軍隊駐紮在那裡,可以說對大唐來說,羅伏州就是個雞肋,食之有味棄之可惜。
也正是綜合上面的原因,所以李治才力排眾議,將李承乾任命為羅伏州刺史,而李承乾在接到任命後,也立刻離開瞭長安,而他在走之前,也前去向李休辭行,師生二人也是聊瞭一天,第二天李承乾也帶著傢人離開瞭長安。
隨著李承乾的離開,李世民的葬禮事宜也算是完全結束,李治也登基為帝,不過年號暫時還沒有改,因為按照禮制,年號要明年才會改為新帝的年號,所以今年依然沿用貞觀的年號。
“先生,父皇在臨終前,曾經囑托您和舅舅幫我主持朝政,現在舅舅倒是輔佐我處理政務,可是先生您是不是也來幫我一下”晉陽宮中,李治陪著李休一邊散步一邊閑聊道,他們兩個都是來探望兕子的,結果剛好遇上,就一起邊走邊聊。
“你舅舅擅長處理政務,有他幫你就足夠瞭,相比之下,我在政務上卻不怎麼精通,平時幫你出出主意倒也沒什麼,至於出仕為官還是算瞭。”李休這時笑著拒絕道,他雖然答應瞭李世民要幫助李治,但卻沒說要再次出仕為官。
“先生您就別和我謙虛瞭,對您的才能,無論是父皇還是舅舅都是十分佩服,現在我剛剛登基,朝中的政務又多又復雜,而且牽扯到方方面面,我對政務方面的經驗還有些不足,所以十分希望先生您能幫我。”李治這時並沒有放棄,而是再次勸說道。
“你是我的學生,對我的性格也應該十分瞭解,所以你就不必再勸我瞭。”李休這時再次開口道,他年輕時就不願意為官,現在年紀大瞭,自然也更不願意去官場上打滾瞭。
聽到李休這麼說,李治也隻得嘆瞭口氣放棄瞭勸說李休的想法,隨後兩人邊走邊聊,很快就來到兕子的寢宮,不過兩人剛準備進去,卻沒想到裡面忽然沖出一個人來